往 事 泛 起~~逐 日 递 增 的 碗 饭

闲敲键

<p class="ql-block">  媒体报道今年我国继夏粮增产的基础上,全年粮食产量预计达1.4万亿斤,实现高位增产。丰收足食无忧。</p> <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生产与分配历来是治理国家的头等大事。我国粮食产量由极度匮乏到逐渐丰盈,从53年至92年实行了39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商品粮按粮证、粮票定人定量供应。从饥荒到温饱走过来的人都对一日三餐有着深刻的记忆,少年时粮店配卖陈年的地瓜干、地瓜米难以下咽,缺油少肉副食品匮乏,整天饥肠辘辘。靠父母节衣缩食地精细安排,总算没有断炊。</p> <p class="ql-block">  记得六七年的酷夏气候像文革一样的火热狂躁,那时没有空调风扇可驱热,夜里十点多了房间床铺还是滚烫的无法入睡。大家只能围坐在天井中,大人摇着手上的蒲扇,我们时不时的从井里提水上来浇浇竹椅子与石地板散热,倒是有趣。挨到九点多母亲下班了,给我们带回来聚春园的结肉丝馒头以抚夏夜难眠之饥,一人一个,抹上点猪油,蘸上些白糖,香、甜、有嚼劲,堪为此生最美的夜宵了。至今回想起来仍会垂涎欲滴。遗憾的是如今买不到这么好的馒头,也没有关爱我们的妈妈了!</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到矿山工作粮食定量增加了,但餐餐包菜、萝卜、咸菜的,鲜有油腥,加之矿山繁重的三班倒工作,患上了胃疾。为此每年探亲假到家第二天父亲就会拿酒糟爆黄兔煨汤给我滋补肠胃。</p> <p class="ql-block">  回想母亲退休后仍然延续早起的习惯,天没亮就入厨房,重新将锅瓢碗筷洗刷一遍后即开始做早餐,等到我们起床洗漱毕,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大米稀饭已摆在餐桌,待我们欣然用餐、上班后,父母则继续忙碌地准备多彩的其乐融融的下一餐。</p> <p class="ql-block">  萦绕心间,恍如昨日的往事纷纷,八十年代初返榕后生活作息规律了,但胃疾仍绵延发作,身形瘦弱。也许是对我国在三年自然灾害中饿殍遍野的情景有着深刻的理解,人是铁饭是钢的谚语是母亲养生健体笃行的信条。为了让我多吃饭,盛给我碗里饭的高度每天都在变化,一勺一勺地增加着。温情难却,尽量吃罢,撑的肚子难受,说太多了,第二天却还是增多,只好蹙眉一下子扒拉去半碗。看我脸呈难色,想必胃病又犯,保持了两天装半碗饭的水平后,又开始一天一勺的加饭了,又多了,无奈只能再拨去一半。就这样我的碗饭高高低低反复的增减操作,乐此不疲了二三年,直至饭碗满满,堆高成尖锥形。可喜的是在母亲不断地温馨添加中胃疾渐渐地离我而去。</p> <p class="ql-block">  记起那时母亲看到我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漱口喝水,所以不论春夏秋冬下班回来总有一大杯温度恰合的开水发在桌上等着我。回家先喝水是在矿山工作时养成的习惯,为我的水杯注水则是母亲每天不懈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每日增高的碗饭演绎着母爱的悠远深长;每天都在的温开水诠释着母爱的细致入微。</p><p class="ql-block"> 时光远去,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代家境贫困,兄弟姊妹多。为养家糊口,父母起早贪黑忙碌的工作着,平时虽无暇顾及我们的学业,则以他们严于律己、勤勉尽责的默默潜行,感染、熏陶着我们成长。身教重于言传,其诚信、友善、勤劳、俭朴、内敛及尊老爱幼、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让我们受益终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莫向外求)的佛教理念,自修自强的意识同样是困境中的大众必修课,也是父母对我们的希冀。在耳濡目染下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养成自觉地去做力所能及家务的习惯。记忆深刻的有,为节省散架脱落的煤粉再拿去煤店换煤球的加工费,就自己动手捏煤球的情景,隆冬时节虽在阳光下操作,仍觉寒气逼人,冰冷的煤浆刺骨的疼也不退缩,一堆煤粉捏罢,两只小手已僵硬生痛,费时地清洗干净夹在指甲缝隙中墨黑的煤泥后,一看手上的皮肤竟然被浸染的又白又肿,皱褶条条散嵌着黑点,赶紧涂上凡士林缓解。后来与时俱进改用机械压制了,解脱了两手的磨难;文革初休学在家喂养的鸡渐渐增多,竹笼子挤不下了,就与二哥一起用破石碎砖自个垒鸡窝,鼓捣了大半天,大功告成。虽累的手臂酸疼,看着像模像样的新鸡舍亦颇为释怀。瞅见一群大小参差不齐的鸡围着宽敞的栖身处振翅欢呼,咯咯咯的叫个不停。乐其乐,与鸡同乐,美滋滋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时大哥不仅学业卓越,动手能力方面也是我们的榜样。家里的修修补补,水电器皿之类维护基本都能自我处置。六十年前大哥念初中时,买回电子元件自行琢磨,安装收音机,那晚我在旁边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到半夜被唤醒,睁开惺忪的眼睛盯着闪烁的电子灯管,听到播音员标准的普通话报道着新闻,睡意顿消,为我们家终于有了第一台收音机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隔日他便因陋就简用木材做了外壳,再经调试音质不断提高,从此,悦耳动听的音乐时常飘逸缭绕,为小屋增添了生气和欢乐。收听享用了多年后,这五灯三波段的收音机才退隐家中。</p> <p class="ql-block">  行走散步与大米饭是母亲晚年弥守着的喜好。无论春夏秋冬,晨曦微启便独自迈步前往西湖的习惯坚持到九十来岁,离世的最后一个月方止步于小区周边的慢行;垂暮之年食欲寡淡,唯有大米稀饭是她的每天必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个星期。想必二者便是她延年长寿的主要依托吧。</p> <p class="ql-block">  九十多岁还能自己缝衣扣。</p> <p class="ql-block">  父亲历来慈眉善目,从不打骂我们,自己兢兢业业地工作,供我们上学成长。星期天在家总能用简普的食材做出美味佳肴给我们享用。文革后期父亲下放崇安,两年后因高血压、冠心病不宜在偏冷的闽西北工作,提早一年退休回榕了。退休后的三十年除辛劳操持家务外,还热心于社区公益事务,以他工整的毛笔楷书长期为居委会出墙报做宣传,曾作为区人大代表替街道出谋划策,为居民尽职尽责。</p> <p class="ql-block">  每幅合影都留下温馨祥和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父母相敬相亲,相濡以沫携手共度近六十个春秋。为护佑我们成长含辛茹苦,克勤克俭,身先垂范,遗风长存。</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年前母亲驾鹤西去,与她缅怀了十六年的父亲会聚了。</span> 秋末冬初最是思念的季候,往事历历成追忆,遐情丝丝叩心扉。养育之恩绵长难忘。</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篇纪念远去的敬爱的父母,惟愿爸妈在天堂快乐幸福!晚辈都好,请毋庸念忧。</p><p class="ql-block"> 爸妈我们永远怀念您!</p> <p class="ql-block"> 母 恩 宛 在</p><p class="ql-block"> 辛勤养育入铭心,</p><p class="ql-block"> 七载离别无影音。</p><p class="ql-block"> 忽梦晴天飘雨絮,</p><p class="ql-block"> 慈亲又返洒云衾。</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选自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