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 | 话剧《延水谣》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乌兰恰特大剧院上演

西安话剧院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5日,话剧《延水谣》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乌兰恰特大剧院上演。</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寓意着亲切、质朴和希望,旧称“归绥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绥远地区建立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后隶属晋绥军区塞北军分区,进行民族革命战争。话剧《延水谣》结尾处所提到的“绥远战役”便是在这一地区进行的。</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曾说干革命要靠“两杆子”,即枪杆子和笔杆子;要有“两个司令”、“两支队伍”,既要有朱德总司令率领的武装部队,也要有鲁迅总司令率领的文化文艺工作者队伍。毛主席为何认为文艺队伍的力量如此之大,这些文化人们又有怎样的能量可以发挥出媲美军队的作用?在话剧《延水谣》中跟随那样一群青春热血的文艺家们,相信每位观众都能找到其中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或许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句话更像是一句概念,一句哲理,真切地体会它还是会有一定的距离。但在那个国破家亡的革命年代,当我们看到无数劳苦大众因歌剧《白毛女》敢于奋起反抗,有良知的剥削阶级因此反思投身革命,给战俘演出时许多国民党士兵直接脱掉旧军装参加了革命队伍;看到百姓们在《到敌人后方去》《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等歌曲的传唱中知晓革命动向和战斗技巧,在“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的歌词中感受到全民统一战线一致抗战的决心和召唤,自愿为革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保卫黄河》的歌声在战场上响起,“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要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呐喊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激荡,铿锵有力的乐曲凝聚着整个中华之魂前赴后继,救亡图存。或许我们便真的可以理解为何“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它就像是一个冲锋号,带领着亿万同胞奔赴那个时代所必须要去的方向。这些作品的背景与意义在话剧《延水谣》中均有体现。</p> <p class="ql-block">剧中的团长范铁峰是这些文艺家们成长的见证者。从一开始的不能理解,嫌弃他们散漫误事,相比于艺术创作更希望拿到一篇可以登报的表扬稿,到后来逐渐发现了文化的作用,尤其是当战斗打响时,战士们喊着“为喜儿报仇,为杨白劳报仇”的口号冲锋陷阵,使他真正明白了“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回顾中华民族近代史的坎坷之路,从五四运动的思想觉醒开始,每一次文化思想上的发展都给国家命运带来了一份生机。尤其是当多种救国理念同时并行的时候,一份信念的选择往往比战场上的一时成败还要重要。这就像在我们当前这样一个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宇宙生命探索,甚至是暗物质、量子纠缠、中微子等种种不可知物质的研究,都为人类未来的命运走向带来了无数种可能。但科技的博弈决定的是我们可以到达的最远的距离,但至于我们究竟要去哪里,怎么去,什么是一切皆有可能中的定数和意义,我们终将会成为什么,却是文化所决定的。</p> <p class="ql-block">文艺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它能将一人所想化为千万人所想,将一人之感触化为千万人之感触。亦如剧中小战士陈大川为保护学生而牺牲时,最开始只是淡淡的手风琴拉起《在太行山上》的曲调,接下来便是一个人唱,三五个人唱,一群人唱,直至这首歌声响彻战场,剧中的每一个角色,包括现场的每一位观众,都无不被“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壮烈打动,被“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的愤怒感染,这首歌所展现出的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和庄严肃穆、博大无畏的民族气节,也是那个时代革命先辈们的真实写照。而当剧目最后,战士与文艺家们一起在冲锋的呐喊声中共同唱响《保卫黄河》,一幅属于那个时代的壮美画卷和雄阔气象更是在今天的舞台上跃然浮现,牵动着在场所有人灵魂深刻的民族记忆。</p> <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后,欢呼与掌声响彻剧场。许多观众在对工作人员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仍忍不住几度哽咽。</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8日,话剧《延水谣》还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大剧院上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