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名60后,懂事的时候恰逢“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那个时候能看上一场电影,简直像过年一样,我们单位的大礼堂,是经常放映电影的地方,到了冬天就改在单位的走廊和门诊的大厅。在单位走廊看的电影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舞剧《白毛女》;京剧《智取威虎山》。走廊和门诊大厅不宽敞,所以大家基本上都是站着看,还有的人在银幕的后面看,虽然很累,但大家都乐此不疲。 </p> <p class="ql-block"> 童年看电影时单位的礼堂</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初,正处于文革中后期,那个时候全国人民能看电影是《新闻简报》,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与《红色娘子军》,号称“老三战”的《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以后反映抗美援朝时期的电影《英雄儿女》,《奇袭》,《打击侵略者》,《铁道卫士》等陆续恢复上映,让我在大银幕上认识了王成,王芳,方勇,丁大勇,高科长与马小飞还有那个代号99的王曼丽......那个时候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国的电影纷纷进入中国,看的最多的当属朝鲜电影,大概是1971年,在大礼堂看了一部叫《看不见的战线》的电影,具体节没记住,仅仅知道电影里面有几个特务,其中一个代号叫“老狐狸”。</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前,我们单位的大礼堂时常放映阿尔巴尼亚的电影《脚印》,《战斗的早晨》,《勇敢的人们》这几部我们都看过,那是候好多成年人说阿尔巴尼亚的电影根本看不懂。</p><p class="ql-block"> 那时还偶尔还有越南的电影上映,相比阿尔巴尼亚的电影更有意思,因为越南电影都是一些战斗故事片,有飞机,大炮和装甲车,比如《阿福》,《回故乡之路》,《在一个小火车站》等。</p><p class="ql-block"> 1973年秋,我们单位的礼堂中午放映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为了看电影,我们同班的四个小伙伴,集体逃学了......</p><p class="ql-block"> 1976年,为看电影《枫树湾》,我和我的同学山哥灵机一动, 不怕脏,不怕难,钻进地沟,成功进入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 《看不见的战线》公安人员马国哲与特务老狐狸。</p> <p class="ql-block"> 上了小学(1973)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地点是东方红剧场,在小学看的第一场电影是《卖花姑娘》,这部朝鲜电影在当时的中国引起极大的轰动,73年我看的是普通银幕黑白版的,后来才知道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彩色宽银幕版的。</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东方红剧场是上小学时学校组织看电影的唯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黑白宽银幕电影 永生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 《一个护士的故事》也是黑白宽银幕电影。看宽银幕电影感到十分震撼。</p> <p class="ql-block"> 给我印象最深的的是朝鲜出品的反特片《原形毕露》,这个电影讲的是地主的女儿白桃花经过整容术伪装成贞姬大夫潜伏在朝鲜窃取特种钢材的技术资料,最终被识破的故事。假贞姬用伪装成听诊器的照相机偷拍机密文件;白桃花经过整容手术伪装成贞姬;老特务崔十万用无声手枪杀害真正的贞姬等情节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我知道了当年60年代韩国整容水平相当高,另外这部电影情节曲折,惊险,暗杀场面很多,看电影的时候有不少人感觉挺吓人的,以致有些情节不敢去看,晚上不敢出门.....</p> <p class="ql-block"> 听诊器伪装的照相机</p> <p class="ql-block"> 老特务崔十万欲加害贞姬走在僻静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 老特务要用笔式无声手枪杀害贞姬</p> <p class="ql-block"> 闪回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 特务白桃花为了潜伏,进行整容手术。</p> <p class="ql-block"> 整容手术后“小姐的脸变成丫鬟的脸” </p> <p class="ql-block"> 电影《原形毕露》恐怖的画面,童年的阴影。</p> <p class="ql-block"> 贞姬怒斥特务白桃花。</p> <p class="ql-block"> 1974年有一部著名的罗马尼亚电影《爆炸》故事讲的是在浓雾弥漫的多瑙河上,加拉茨港的值班小艇发现巴拿马货轮“波塞顿”号起火燃烧。船上装的4万吨化肥----硝酸铵,如果爆炸,会摧毁整个加拉茨市。在货轮上,石油工人吉卡大叔等人与大火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在救火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并尽力营救一名男巴拿马水手和一个青年妇女,救火过程中三位同志牺牲了,当货轮被拖到远离城市的一个小岛附近时,党委书记命令大家离开了“波塞顿”,这时吉卡发现巴拿马水手及其女友仍留在船上招手求救,故又只身登上随时可能爆炸的货轮,终于把他们救了出来,自己也安然脱险。</p><p class="ql-block"> 最后,货轮“波塞顿”虽然爆炸了,但城市未受损失。吉卡回家时受到了全家人和乡亲们的热烈欢迎。</p> <p class="ql-block"> 吉卡大叔一家在多瑙河上游玩遭遇失事的货轮。</p> <p class="ql-block"> 男主角 吉卡大叔 绰号“火神”是一个非常善良,幽默的人,他毅然上船救火。</p> <p class="ql-block"> 吉卡大叔二次返回货轮救人</p> <p class="ql-block"> 救人后的吉卡大叔</p> <p class="ql-block"> 货轮大爆炸</p> <p class="ql-block"> 大爆炸后,城市保住了,一切都恢复平静,水中的鸭子在尽情的嬉戏,吉卡大叔走在回家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 吉卡大叔回到家中,吉卡大叔与大婶张开双臂的镜头,这部电影结尾令我记忆犹新。 </p> <p class="ql-block"> 76年的朝鲜电影《火车司机的儿子》同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讲述了朝鲜战争时期,在敌后铁路线上的两代人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敌人展开了斗争,终于完成了破坏敌人铁路运输的光荣任务,为朝鲜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故事。这部电影在火车顶上的战斗场面拍得紧张惊险。</p> <p class="ql-block"> 电影中的男主角昌浩与父亲在开往平壤的火车上</p> <p class="ql-block"> 电影中的惊险画面</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火车上与敌人战斗,昌浩击毙敌人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1977年,有两部外国电影征服了中国观众的心,这就是由当年的南斯拉夫出品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p> <p class="ql-block"> 这部电影197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翻译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潘耀华。这是这部电影的片头。</p> <p class="ql-block"> 老游击队员谢德与皮劳特。</p> <p class="ql-block"> 幽默的吉斯。</p> <p class="ql-block"> 具体情节无需介绍,因为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印象简直太深刻了。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震撼。</p> <p class="ql-block"> 游击队员谢德在战斗。</p> <p class="ql-block"> 皮劳特、苏里、吉斯 准备炸掉敌人运油的列车。</p> <p class="ql-block"> 谜底揭晓,看!皮劳特就是瓦尔特。</p> <p class="ql-block"> 德国鬼子的感叹:看!这座城市就是瓦尔特。</p> <p class="ql-block"> 电影《桥》中的老虎</p> <p class="ql-block"> 电影《桥》工程师亲手炸毁自己设计的大桥。</p> <p class="ql-block"> 这两部电影让我们记住了南斯拉夫英勇无畏的游击队员,让我们记住了瓦尔特,老虎,也记住了这两个角色的扮演者:巴塔。</p> <p class="ql-block"> 现在再看这些外国电影,有些情节虚假,经不起推敲,有的电影制作粗糙,并且鲜有彩色影片,然而,正是这些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异国风情,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欢乐,并成为我美好的童年回忆......</p><p class="ql-block"> 文中的剧照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