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

王延

<p class="ql-block">  来自大兴安岭嘎仙洞的拓跋鲜卑,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历经多次迁徙,来到了和林格尔盛乐城。首领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政权,389年(北魏皇始三年)迁都平城(大同)入主中原,称道武帝。</p><p class="ql-block"> 太武帝拓跋焘于439年灭凉州(武威),掳掠了大量的财物和百姓。据说只工匠就达十万人之多,其中不乏外国工匠。北凉高僧昙曜也在其中,他曾参与建造了天梯山石窟,其他工匠也有建造石窟的经历。这为日后昙曜主持开凿云冈石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446年由于佛教的盛行及拓跋珪时期对僧人的优厚政策,青壮年大量涌入寺院,为北魏政权统治带来不利。造成劳动力短缺、国家经济负担过重、征兵困难、拓跋焘受人唆使改信道教。多种因素致使拓跋焘开始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杀僧侣、烧僧书、毁寺院。文成帝拓拔浚继位后,令沙门统高僧昙曜主持佛教复兴。因武周山是盛乐到平城的交通要冲,遂选择在武周山南麓开凿云岗石窟。</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原称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大同市西郊十几公里处。开凿于北魏460年。是由皇家授权出资兴建的皇家寺院。</p> <p class="ql-block">  礼佛大道。是由十三对六牙白象塔组成的,每个大象都有六颗牙齿。代表的是六度,即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和波若。中间地砖刻有莲花图案,取步步生莲之意。</p> <p class="ql-block">  山堂水殿。建于2009年,坐落于水面之上。北魏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对云冈石窟有这样的记载:“凿石开山,因岩结构,阵容巨状,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木新眺”。经过对云冈石窟的考古发掘证实,历史上确有山堂水殿的存在,遗憾的是只剩下了遗址。</p> <p class="ql-block">  灵岩寺。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记载:“灵岩寺是一座山堂水殿,如同一座水中佛国,宛在水中央”。如果从高空俯瞰,形同一只灵动的乌龟,浮在十里河的水面上。</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佛转塔。</p> <p class="ql-block">  昙曜--武威郡姑臧人。年少出家,在武威修习禅业。拓跋焘灭佛期间,昙曜流落河北。因参与建造了天梯山石窟,后被拓拔浚重用,主持开凿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 据说北魏之前僧人不拜皇帝,北魏初期有个僧人叫法果,主动的向皇帝下拜。他说:“皇帝就是当今的如来,我不是拜皇帝,而是在礼佛”。既而打破了政教间的隔阂,昙曜以这种思想为理念,对皇帝提出:“在云冈建造以北魏帝王形象为主的云冈石窟。代表皇帝即是如来,佛法与皇权同在”。因此,云冈在皇家的授权下得以开凿,体现了“政教合一”的思想。为了纪念昙曜,把他最初主建的第一期五个洞窟,称为“昙曜五窟”。</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东西跨度约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石雕造像59200余尊,大小窟龛252个。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既有印度、中亚风格的尖拱、穹顶等等元素,又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飞檐斗拱等特色。窟内造像丰富多彩,表现手法多样,雕刻技术精湛。包括高浮雕、圆雕、深浮雕等等,大到17米多,小到2厘米。特别是“昙曜五窟”规模宏大,形制基本相同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仿游牧草原蒙古包形制,窟前壁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是整个云冈石窟造像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价值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  昙曜五窟(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中晚期的石窟群。其中第十三窟到第九窟在辽、金时代和清代,对洞内造像进行过装饰彩绘。形成了一个华丽、典雅、色彩绚烂艳丽的整体,所以人们将这五个洞窟合称为“五华洞”。其中,中末及晚期洞窟内的雕像,风化非常严重,面目全非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西岩绝唱》以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作为时间节点,作为皇家开凿云冈石窟的浩大工程宣告结束。那些负责开凿云冈石窟的工匠随之迁来洛阳,又继续开凿了龙门石窟与邯郸的响堂山石窟。</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道车辙》深深的车辙印即是对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白佛爷洞(第二十窟)公元460--470年。对应的是道武帝拓跋珪。窟内为三世佛,左边过去佛在512年地震中被毁,右边为未来佛。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战火,形成露天造像。主佛现代佛高13.7米,具有欧罗巴人种的面部特征。衣饰也引人注目,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刚劲清晰,是古印度和中亚一带最流行的服装式样,还带有古希腊元老披袍的遗风。被认为是犍陀罗艺术的典型特征。双腿结跏趺坐,施禅定印,雕刻精美。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露天大佛成为石窟对外的一张名片,被称为云岗石窟“外交官”。</p> <p class="ql-block">  大佛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各有一飞天图案。一位是乾闼婆(在印度神话中是一群半神半人的天上乐师,善于弹琴,演奏奇妙雅乐),一位是紧那罗(佛教天神“音乐天”所演奏的法乐与演奏世俗音乐的乾闼婆不同)。</p> <p class="ql-block">  宝生佛洞(第十九窟)460--470年。对应的是明元帝拓跋嗣。三世佛造像。主佛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第二大佛,双腿结跏趺坐,佛像耳轮齐肩,右手施无畏印,左手表达佛法的无畏与传承。肘下有一支臂力士。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南壁罗睺罗姻缘是云冈最早的佛教故事图像。窟外东西各开一耳洞,倚坐佛像。主洞窟向后移成八字形。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西耳洞佛像耳廓宽大垂肩,体魄健挺。前壁原有拱门与明窗,约与二十窟前壁同时坍塌。大佛身上的小孔,是当年为了打木楔子,绑麻绳糊泥巴给大佛上色。不曾想因年代久远,全部脱落,成如今模样,当时的工匠好心做了坏事儿。大佛的下颌也是因为打孔而损毁。据说建造此窟历时九年半,是45个洞窟耗时最长的一座洞窟。</p> <p class="ql-block">  主佛西边的为燃灯古佛(过去佛),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曾以燃灯古佛为师,曾为释迦牟尼佛授记。授记的内容在《金刚经》中有记载: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p> <p class="ql-block">  东边为大肚弥勒佛(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立三佛洞(第十八窟)460--470年。对应的是太武帝拓跋焘。中间立佛造像高15.5米。身披千佛袈裟气宇轩昂,浑厚质朴。东西壁的胁侍佛对应而立,与主尊共同构成三世佛格局。同时在三世佛的中间加入了二菩萨,头顶把佛陀的十大弟子全部雕刻出来,东面的菩萨被称为千年的对视和千年的微笑,专家认为应该是释迦牟尼身边的弟子迦叶。</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拓跋焘因灭佛被罚站了一千多年,千佛袈裟上密密麻麻的小佛,绝无仅有,代表他杀过的僧侣,放在他身上是为了谴责他。手势是对灭佛表示扪心自问,施忏悔印。</p> <p class="ql-block">  弥勒三圣洞(第十七窟)460--470年。对应的太子拓拔晃(被太监宗爱陷害,而后又遭其谋杀。因未及帝位,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所以佛像呈下沉式。拓拔浚平定政变登基后,追封生父拓拔晃为“景穆帝”)。是云冈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菩萨大像窟,也是中华佛教诞生最早的弥勒巨像。菩萨高15.6米头戴宝冠,发缕垂肩,胸配龙形项链及珠宝璎珞。西壁佛像背光外缘供养天,单腿半跪,双手捧莲造型优美。东壁坐佛双肩齐挺,服饰线条流畅,刀法娴熟。佛像顺序一改往常,把现在佛放在了过去佛位置,寓意着远离战争。未来佛放在现在佛位置,寓意未来美好的生活早点到来。</p><p class="ql-block"> ‍ </p> <p class="ql-block">  立佛洞(第十六窟)因施工未能进入(图片来自百度)460--470年。主像为释迦牟尼立佛,对应的是文成帝拓拔浚。正是他在位期间,开凿了云冈石窟。像高13.5米,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属穹窿顶洞窟。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推行汉化时的服制。</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第十五窟)。据初步统计,此窟现存造像多达一万两千多尊,若再加上其他各类造像可达一万三千六百余尊。整个洞窟表达了三世十方皆为佛国、平等众生皆可成佛的大乘佛教观。是云冈走向成熟时代的伟大创举。万佛洞据说是为了纪念雕刻云冈石窟的十万多工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窟未能进入(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十四窟是昙曜五窟形成之后,利用剩余山体补凿的洞窟。规模不大,属晚期工程。窟内正壁为一佛二菩萨造像,东壁为坐佛,西壁龛内未完成即被改刻,设计严谨,雕刻精美。但历经渗水,雕像风化脱落严重,窟顶出现部分坍塌,仅东千佛柱残存。表现的是《维摩诘经》中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窟未能进入(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交脚弥勒佛(第十三窟)。造像高13.6米,头戴宝冠,颈部佩戴悬玲项圈及璎珞。口中衔珠,胸佩蛇饰。右臂下方有一托臂力士。大佛风化的非常严重,但是从保留下来的色彩来看,当初应该是非常华丽,光彩夺目,豪华气派的。</p> <p class="ql-block">  音乐窟(第十二窟)。因前室涌现出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音乐窟”。洞窟设计规整,雕刻华丽,体现出皇家宫殿式的建筑格局。无数乐伎手持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在指挥的带领下共同演奏,连同舞伎展现出天宫佛国盛大的音乐殿堂。不仅是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融,也是中国音乐史上弥足珍贵的绝版遗存。据说这些乐伎都是随着北凉被统一,被掳掠而来。</p> <p class="ql-block">  窟顶一改过去的穹顶形制,改为平顶长方形。</p> <p class="ql-block">  西壁雕刻了上、下两层。上层为佛龛形式,下层为三世佛,东西两侧各有一胁侍菩萨。下层顶部雕有筒瓦,仿中式古建木建结构。</p> <p class="ql-block">  伎乐师有弹琴的、打鼓的、有吹奏乐器的……</p> <p class="ql-block">  据说中间穿红衣服的是音乐总指挥。</p> <p class="ql-block">  接引佛洞(第十一窟)也称塔庙窟。471--494年,由官方和民间共同开凿。第十一、十二、十三窟为一组同时开凿的洞窟,是云冈艺术走向成熟的中期作品。有一个从窟低到窟顶的中心塔柱,在中心塔柱的四方开龛造像。雕刻的四方佛,有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心塔柱和窟顶以外的部分是由民间注入资本兴建的,应与因迁都洛阳有关。</p> <p class="ql-block">  毗卢佛洞(第十窟),471--494年。正在维修,景区提供的信息显示:前室北壁明窗与拱门之间,须弥山层峦叠嶂,山腰二龙交缠,山间有茂密林木和动物。外侧阿修罗天单腿盘坐,多头多臂,手托日月……</p> <p class="ql-block">  西来第一佛洞(第七窟)471--494年。第七窟、八窟是云岗最早的双窟。窟内造像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东西文化在此发生了最绚烂的撞击与交融。第七窟明窗两壁为比丘树下参禅思维像。南壁长方形帷幕龛内,窟中出现二佛对坐的场景,描述的是孝文帝在他的奶奶冯太后的带领下,二皇称制的政治时局。</p><p class="ql-block"> 第八窟前室北壁上开明窗下开窟门,避面及西壁和东壁风化严重无存、不可辨认。</p> <p class="ql-block">  北壁上层大龛正中为交脚弥勒佛,两侧倚坐佛像。</p> <p class="ql-block">  南壁长方形帷幕龛内,六身高发髻供养天半跪相对,端庄秀丽素有“云冈六美人”之称。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  合掌露齿女菩萨,比华严寺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的合掌露齿菩萨还要早五百年。</p> <p class="ql-block">  由于受窟内灯光和位置的影响,选择了一张来自网络的图片(在此感谢原作者),以近乎平视的视觉一睹这尊“合掌露齿菩萨”的风采。细微之处惟妙惟肖,生出的酒窝儿调皮可爱。</p> <p class="ql-block">  穹窿顶仿木构藻井,24对飞天围绕盛开的莲花翩翩起舞。</p> <p class="ql-block">  云冈第一伟窟(第六号窟),与第五窟是一组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是孝文帝为了纪念他的奶奶冯太后雕刻的一组洞窟,并以孝为主题。整个洞窟有33幅释迦牟尼,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释迦牟尼的诞生故事。洞窟属中心塔柱型,分上下两层。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美、保存最好的洞窟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窟已封闭,此片拍摄于窟门西面。</p> <p class="ql-block">  大佛洞(第五号窟)471--494年。对应的是献文帝拓拔弘。是孝文帝拓拔宏为他父亲建造的纪念祈福像。主佛高17.4米是举世无双的窟内最大造像,属穹窿顶洞窟。具不完全统计窟内造像有一万九千余尊,整个洞窟营造出一个佛国世界。窟内色彩艳丽夺目,红色是朱砂,绿色是绿松石、蓝色是孔雀石、黄色是黄金。全部都是纯天然的矿物石原料。因为当时黄金纯度不够,所以年久氧化出现褪色现象。二佛并坐在佛教上是指,释迦牟尼和多宝佛两个人在一个佛龛里探讨经书的画面。此窟中的二佛并坐,对应北魏当时动荡的岁月,一位代表的是孝文帝,另一位是冯太后。孝文帝五岁称帝,尚不能理政,冯太后便二次垂帘听政。两人共同掌管北魏政权,推行新政、实施改革。使北魏达到鼎盛时期,史称“太和改革”。</p> <p class="ql-block">  这座造像。不仅是全世界洞窟中最为高大的一尊,也是辽金彩绘保留至今最为光彩照人的一尊造像。从保留下来的色彩来看,当初这尊佛像那一定是举世无双、精美绝伦、金光四射、透露着佛光宝器,整个洞窟如同弥漫着佛国世界的迷幻宫殿。</p> <p class="ql-block">  左、右两边的胁侍佛高达8米。</p> <p class="ql-block">  窟门两壁上层各雕一株枝繁叶茂的圣树,二佛侧身树下对坐,神情安详。</p> <p class="ql-block">  塔庙窟(第四窟)494--525年。该窟未按计划完成。中心塔柱四面造像,均为一佛二菩萨。窟内风化严重,南壁有正光年间(520--525)《为亡夫侍中造像记》题名,是云冈石窟目前所知时间最晚的铭记,现已风化不清,窟顶东端可见团莲于飞天。</p> <p class="ql-block">  第三号窟原为大型塔庙窟设计,是云冈最大的洞窟。又名“灵岩寺洞”。开凿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因工程浩大,当时没有完工,剩余部分因迁都而缀工。洞窟很大只有一龛造像,雕刻的是西方三圣。西侧是大势至菩萨、中间是西方阿弥陀佛、东侧为观世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  寒泉洞(第二窟),因地下有泉水涌出,则有“寒泉洞”的美称。明窗上方及西侧题刻“水有清音”、“云深处”。窟内三级方塔居中,塔面上刻有仿木构件,上层四角镂刻八角柱。最上层雕刻天宫伎乐列龛,下面为锯齿纹垂幔带、禅定坐佛带、大型列龛、长卷式浮雕故事,最下层为供养人列像。</p> <p class="ql-block">  石鼓洞( 第一窟)471--494年。因地下有空洞,鼓之有咚咚声而得名。第一、第二为一组塔庙双窟,第一窟外壁明窗东侧题刻清代朱廷翰《游云冈石佛寺诗》。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中央方塔上下两层,仿木构屋顶塔檐。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东壁下层浮雕《睒子本生》故事。据考证第一、第二窟辽代以前建为护国寺。为云岗十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塔窑洞(第三十九窟)494--525年。塔庙窟圆拱门,窟门上方两明窗。窟内四壁雕刻千佛。中央为六米高五级方塔,每层四面均有开龛。各层均有密檐、瓦垄,檐下施一门三升与人字形拱。该塔柱建筑构建雕刻准确,保存完整,是研究中国早期佛塔的重要资料。它是云冈晚期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被列为中国四大石窟。它不仅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也是1961年国家首批公布的国家文保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工程,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历时约150年。</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具有中华民族自身的鲜明个性和艺术魅力。不仅是对造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世界洞窟造像艺术的重大贡献。是犍陀罗和𥞊菟罗造像艺术在中国的结晶。既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是中国北方游牧、农耕民族文化的融和。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云冈石窟以其壮观的雄姿和迷人的风采屹立于三晋大地。</p><p class="ql-block"> 文中部分信息各说不一,难免发生冲突,若给读者带来不便,敬请您的谅解。</p> <p class="ql-block">  器材:apple iPhone 13mini</p><p class="ql-block"> apple iPhone 13promax</p><p class="ql-block"> apple iPhone 11peo</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