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沈荡:累并快乐着

白衣侯

<p class="ql-block">  知道嘉兴沈荡古镇,是在前几年看了根据著名作家余华同名作品改编的电影《许三观卖血记》的视频介绍。影片十年前由韩国拍摄,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在国内公映。而重新引起我对它兴趣的,是朋友圈里同事发的沈荡照片。</p> <p class="ql-block">  沈荡镇的建镇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22前(秦王嬴政二十五年),迄今已有 2200 多年,是江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古镇之一。</p><p class="ql-block"> 沈荡镇古为沼泽地,多水荡。按:在古代汉语中,“沈”通“沉”,荡即塘,所以,沈荡者,沉塘也。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水乡风貌和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 查询资料得知:沈荡镇有“九老”,即老街、老宅、老祠堂、老弄、老水荡、老桥、老庙、老渔村、老酒。这些“老”元素是沈荡历史的见证者,而这个江南水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魅力,也是吸引我的一个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余华的文学作品中带有不少的沈荡元素,沈荡是其创作灵感的萌生地之一。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许三观卖血记》部分场景在沈荡古镇取景。2014年,该片在沈荡古镇的贲湖西路、工农桥北堍搭建了胜利饭店的实景用于拍摄,影片杀青后,胜利饭店保留了下来,如今已经成了古镇的一张靓丽名片。在介绍、描写沈荡古镇的作品里,如果没有胜利饭店的身影,那简直就是一个极其明显的缺陷。</p> <p class="ql-block">  从镇东走进沈荡老街,一些老的店铺依然烟火气十足,而最热闹的是棋牌室,哗哗的麻将声伴随着缕缕的香烟烟雾夺门而出,让人不由得感叹一声:人生亦如搓麻,绝无相同之局。而刚走过的新街上却是人影稀少,人气最旺的,居然是健康养生店,室内坐满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虽然满脸沧桑走路颤颤巍巍,却昂着头满目虔诚正襟危坐地聆听一个中年妇女高亢激越地宣讲着某个保健品的神奇功效,希冀能通过它消除百病长命百岁。</p> <p class="ql-block">  古镇老酱园名叫“泰兴酱园”,即现在的沈荡酿造公司,始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位于沈荡古镇的中市街;这家位于东市街、门面甚广的店铺“泰兴酱园”是其门市部,如今已是大门紧闭,只有边上一间小小的门面开着,窗后桌子上放着酱园的产品。</p> <p class="ql-block">  老酱园里面正在打造一个“千年古镇、百年老厂”的文旅项目,进门要扫描登记,里面打卡的人不少,很文艺范的几位大姐,在摄影师的指挥下风姿绰约地在整整齐齐堆放着的大酱缸之间迈开猫步。古老与时尚反差强烈却又完美结合,端的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沈荡基督教堂:位于沈荡镇贲湖西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教堂。门虽关着,依然可见教堂高耸入云的高高十字,仰首观望,似乎有一种引人升腾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工农桥南往西,是老街著名的冯夷桥。这一片区域,我认为是整个古镇最有韵味之处。冯夷桥东西向横跨青龙漾,桥西便是悬壶堂。</p> <p class="ql-block">  冯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河神,桥以“冯夷”命名,想必是百姓祈望河神保佑一方平安,避免水患灾害吧。</p><p class="ql-block"> 冯夷桥始建年代不详,现在这座桥重建于1936 年(民国二十五年),是嘉兴地区唯一一座平板二墩三孔石墩石伸臂石梁桥。沈荡镇历史上曾是商业繁荣之地,冯夷桥作为古镇的交通要道,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记忆和历史文化,是沈荡古镇的重要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  悬壶堂,顾名思义应该是中医诊所,不过现在已经成了咖啡店,门外墙壁上写有大大的“沈荡”两字,墙下安放着一把竹椅,当然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了古镇另一个网红打卡地。虽然我在读夜大学中文系之前进修过一年的外国文学,但是,对咖啡这个洋玩意不太感冒,不像其他同学那样沾染了洋习气喜欢每天喝几杯。所以,这个门咱就很惭愧地不进了哈。</p> <p class="ql-block">  青龙漾两岸景色宜人。蓝天白云下,一棵大樟树孤傲地矗立在河边广阔的草地上,像极了那个二十多岁时独在异乡大都市中孤独、倔强而又无助的我。</p> <p class="ql-block">  一只小狗狗朝我慢慢地踱将过来,稍顷,便在草地上为我免费表演了它摸爬滚打十八般武艺,为这一片安静得近似死寂的草地带来了一串欢乐的音符。</p> <p class="ql-block">  时近中午,回到老街吃了一碗羊肉面,羊肉虽然很新鲜,但真不如苏州的焖肉面,价格也贵一倍。食毕,顺着老板指的路,步行半个小时,来到了镇南三公里外的大桥公园中那座著名的三孔大石桥——沈荡大桥。其实,严格地说应该叫“沈荡大石桥”,因为“沈荡大桥”位于镇东的谷仓边上,是一座现代公路桥(见后面文段中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沈荡大石桥(原名永庆塘桥),原坐落在沈荡镇东,始建于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1725年(雍正三年)重建。1998年按原貌迁移到镇南三公里外的大桥公园内。桥为三孔拱形石桥,长48米、宽4.9米,桥的两端各有石阶43级,整座桥用花岗岩条石砌成。3个拱形桥内壁,用弧形条石砌成,严丝合缝。</p> <p class="ql-block">  永宁寺原坐落于沈荡镇西市大庙场内,曾是沈荡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有“沈荡大庙”之称。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寺庙的菩萨被毁、寺庙也被拆除。2006 年,永宁禅寺重建于大桥公园北侧,和沈荡大石桥遥遥相对,成为了当地信众的宗教活动场所。 永庆寺建筑宏伟,占地甚广,里面隐约有人声,但不见人影。可以想象一下:站在寺外高高的古老大石桥上,沐浴着晨曦或余晖,聆听着永宁寺飘来的暮鼓晨钟,是不是会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这地方叫不到出租车,更没有共享单车,只能拖着两条渐趋沉重的老腿慢慢地走回老街,再去寻觅沈荡谷仓和更远处的钱氏宗祠。路的两旁是沈荡著名的千亩荡生态园,一大片农田里金黄色的谷穗好像是无数个思想者,微垂着头在感受着大自然的喜怒哀乐。夹杂在稻谷中的稗子却是昂着头,在正午的阳光下挤压着谷穗得意洋洋地左右摇晃。</p> <p class="ql-block">  作为沈荡一景的永宁寺边上的荷花池,现在已是花谢叶枯,再也不复盛夏风采。</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从镇南的沈荡大石桥步行到镇东的沈荡谷仓,将近五公里路,走走歇歇足足花了大半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沈荡谷仓甚是有名。1955 年,谷仓建成第一幢青砖仓库;1975 年,建成标志性建筑立筒库;经过二十年时间,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谷仓群。2022 年,这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粮仓建筑群,被改造成为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和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从谷仓北侧的沈荡大桥上俯瞰谷仓群</p> <p class="ql-block">  走完谷仓已经很累,但是为了去更远处的钱氏宗祠,一瘸一拐地穿过沈荡大桥来到沈荡镇的中钱村。</p><p class="ql-block"> 钱氏宗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中国成立后被地方粮食部门征为贮粮仓库,因而未被毁坏。</span></p><p class="ql-block"> 祠堂为三进两院式建筑,由前厅、花厅、后厅组成。钱氏宗祠于2013年10月进行恢复性维修,2016年正式对外开放,是浙北地区唯一完整保留至今的宗祠,也是沈荡镇唯一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祠堂里只有我一个游客,也只有一位工作人员。这位工作人员对我这个虔诚的游客给予了极大的善意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解释祠堂的前世今生,阐述了前水利部长钱正英的家世,还着重介绍了钱氏家族中一位被乾隆皇帝誉为“不愧当年画荻人”的清代著名女画家——钱氏宗祠始建者钱陈群的母亲陈书,并打开展览柜取出陈书的相关资料让我一一拍摄。他说,像你这样不姓钱,但是走这么多路来郊外僻壤参观的人,极少。</p><p class="ql-block"> 世上还是好人多。感恩之至!</p> <p class="ql-block">  钱氏宗祠四周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最近七、八年间,我游历了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大大小小几十个古村镇,小小的沈荡古镇是我走的时间最长也最累的一个。因为一些重要景点除了老街,其他都分散在古镇的东、南郊外,打不到车,只能步行。所以,花了整整的大半天时间,累极,却也爽极。</p> <p class="ql-block">  对一个“资深特种兵”和古镇控来说,穿行在古村镇的巷陌里,徜徉于微风轻拂的阡陌间,仿佛融入进古代生民的烟火气中,那种满足感和愉悦感,也许是一般人体会不到也理解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那么,像我这种乐在古村镇游历的人属于哪一类呢?</p><p class="ql-block"> 恐怕只能归于“另类”。</p><p class="ql-block"> 另类,而乐此不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