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树丰碑 ——读报告文学集《脊梁》

翁牛特旗丰州龙凤文化研究中心

刘玉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龙乡魂》美篇第19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为了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富强,地区的文明与进步,都要为贤者、人杰、英雄和对社会有突出贡献者树碑立传,以典范榜样,以鉴后来人。司马迁著《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伯夷列传》《管晏列传》《老子列传》《韩非列传》……是也。新中国成立,是改天换地的大事,开国领袖毛泽东亲自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撰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之际,塞上高原,龙凤之乡的翁牛特旗旗委、政府,组织赤峰市的优秀作家们,精心创作了 18篇报告文学,出版了报告文学集《脊梁》,为这片热土上的一个先进集体和 17 位英模、先进人物,书列传,树丰碑,为当代与后世留下一部翁牛特旗的《史记》,矗立起一座翁牛特旗的英模人物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脊梁》的开篇就是主编之一的张仲仁撰写的《草原明珠 艺苑轻骑——记自治区首创试点队之一的翁牛特旗乌兰牧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7 年,时任自治区政府主席的乌兰夫同志,根据内蒙古地大物博文化荒芜的实际情况,请示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内蒙古旗县级各建立一支红色文化工作队,取名:乌兰牧骑。汉译:红色的嫩芽。翁牛特旗乌兰牧骑是半农半牧区的试点,而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则是纯牧区的试点。乌兰牧骑有四项任务,即:宣传、演出、服务、辅导。彼时,之所以把“宣传”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浩瀚的内蒙古草原架不起有线广播的线路,牧民也买不起无线广播的收音机,此时尚无电视,而报纸也只能一周收到一次,且牧民游牧,逐水草而居,邮递员也很难一一送达。党的方针政策和对农牧民的关怀,就得依靠这支“红色文化工作队”用读报、画板、幻灯、演出……传达和送达。乌兰牧骑队伍小,队员一专多能,一辆马车就能装得下,两三个蒙古包、几铺农家的土炕就能睡得着,不会给农牧民造成接待上的困难。1964 年,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参加了在首都北京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他们以精湛的演出和饱满的革命热情,引起了轰动,受到了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接见。1965 年,由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提议,内蒙古组织了 4 支乌兰牧骑队,三支全国巡回演出,一支拍纪录片电影《战地黄花》。翁牛特旗乌兰牧骑队员成了这 4 支队伍的骨干。这一年,乌兰牧骑成为全国文艺战线上的一面红旗,他们实践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而演出”文艺方针,让“帝王将相 才子佳人”统治的文艺舞台,得以换新。周恩来总理 12 次接见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殷切地嘱咐“要保持不锈的乌兰牧骑称号,回到马背上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仲仁先生的这部长篇力作,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红旗”书列传,也为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矗立起一座丰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震宇撰写的《霜天红叶》,记述的是翁牛特旗这片热土上走出来的老一辈革命家王逸伦。1904 年出生在羊肠子河畔的王逸伦,追随在北京求学的韩麟符、陈镜湖等革命先驱,成为中国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中,作为地下党的领导人,先后在赤峰地区建立起秘密联络点 10 多个,发展党员 30 多名,建立党组织不下 5 个,成为赤峰地区组织蒙汉各族人民群众坚持抗日斗争的核心力量。1945 年冬天,在苏联红军奉命撤到蒙古国的途中,抢走了赤峰北部地区的许多牲畜。牲畜,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家当,也是他们的心头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王逸伦找到苏军的最高长官,据理斗争,终于让老百姓的牲畜物归原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6 年去世的王逸伦同志,官至内蒙古自治区最高领导,成为了翁牛特旗籍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邵涌河撰写的《大漠愚公》,记录的是一位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治沙英雄唐八十。翁牛特旗号称“八百里瀚海”,这个称呼很有诗意,但论及人类的生态,它确是灾难。“这不,一个男子突然闯进翁牛特旗北部的那林塔拉沙漠,沙漠的坏脾气再次发作,狂风肆无忌惮卷着沙尘,只刮得飞沙扬砾,遮天蔽日。”年轻的唐八十就是在这样的恶劣气候之下“用力拔出深陷在沙窝子里的两只脚,然后脱掉鞋子倒掉沙子,继续艰难地向沙漠里走去——”“终于完成了 40 万亩流动沙地的围封,茫茫大漠,破天荒地出现了人造围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唐八十与沙子,与林草紧紧地连在一起,似乎为它们而生,为它们而活。他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中午也很少休息,吃住在地里是常有的事,即使是身体难受,他也要咬牙坚持着。二十几天穿破一双鞋,十几天穿坏一个背心再平常不过。由于经年累月握箝子,拧铁丝,唐八十的两手手指严重变形,指关节肿大,已经伸不直了。长时间顶着风沙劳作,导致眼睛‘沙’得厉害,一遇风吹就流眼泪,看东西总是影影绰绰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生态灾难,那些“智叟”们,以“不与大自然掰腕子”为理论依据,选择“躺平”而逆来顺受,而像唐八十这样的共产党人,却信奉“愚公移山”,信奉“精卫填海”,创造出了“人定胜天”的人间神话,而流芳千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秀民撰稿的《长风落日圆》,是凭吊一位与风沙搏斗了六十年的老共产党员,全国第一个畜牧业合作社的创始人根登老人。1952年的春天,那是一个黄沙漫天的日子,18 户牧民挤在阿什罕努图克召克图嘎查党支部书记根登的家里,讨论成立牧业合作社关乎今后是否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事。1951 年 9 月,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它像灯塔一样,照亮了刚刚解放的中国农村,根登敏锐地感觉到,只有把农牧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才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经过一天的激烈讨论,18 户牧民的代表按下了手印,成立“乌兰敖都”牧业合作社。“乌兰敖都”,汉译:红星。从此取代了“召可图”。“不把沙子治住,乌兰敖都的日子就甭想过好,只有让沙漠都变成草地,才是长久之计。”然而,治沙种草谈何容易,沙子在风中不断流动,种下的草籽瞬间流失。根登脱下蒙古袍,在沙地上围上一个圈,然后撒草籽、浇水。劳动中,根登集思广益,在种好的草籽坑边埋枝条中受到了启示,发明了“方格化”治沙的窍门,并沿用到至今。只是当年根登治沙的“方格”埋的是柠条,而今治沙的“方格”埋的是稻草。根登是位智慧型的创新干部,他用“蹦蹦房”让牧民搬出了潮湿寒冷容易被风沙吞没的“地窨子”,又上山打石头在寒冬里只身跳下井筒子带头在乌兰敖都打出十几眼井,解决了合作社社员的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集体经济壮大了,合作社先后办起了缝纫机厂、乳粉厂、酿酒厂、修配厂,还建起了沼气池……要知道,那是共和国刚刚建立的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初期啊!生产力是相当落后的。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乌兰敖都牧业合作社,还开上了九万平方公里的赤峰市的第一台拖拉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的热河(1955 年撤销)省委办公厅把对乌兰敖都牧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以文件的形式报告党中央,开国领袖毛泽东阅后非常高兴,亲笔批示:“这一篇写得很好,可供一切牧业合作社参考。”并收录到他亲自主编的《中国合作化道路》一书。地灵人杰,根登是创造了“全国第一”、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共产党的优秀干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脊梁》一书 18 篇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是18 部列传,也是 18 座丰碑,更是翁牛特旗的革命史、建设史、文化史和发展史。历史,是用时间和文字来记录的。时间记录的历史,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而能够留给后人的历史,则是文字记录的历史,即使人消失了,可文字还活着。</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刘玉琴,笔名:文心,中国作协会员,赤峰市作协副主席,红山区作家协会主席。曾任赤峰市乌兰牧骑演员、创作员、副指导员;红山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红山晚报副总编辑。创作出版发行电视专题片、电视文艺晚会、电视连续剧、电影、歌舞剧本 150 多部(台 / 集),有 30 多部(台 / 集)获得过赤峰市、自治区、国家级奖励。创作、出版小说、散文、评论、电视片解说词、剧本、报告文学等作品 600多万字。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那白的粉的花》;散文集《琴音集》《琴心集》《山水琴韵》《花香满径》(与人合作)《予人玫瑰——刘玉琴序跋评论集》《色彩与空灵——雪山·古道·戈壁·草原》;纪实文学集《超越梦想——范文军与水》;编著广播电视作品选《红山麓畔》。长篇小说《女儿如水》《女儿入画》《萨日娜影集》《嫁接》《那红红的萨日朗》。长篇小说《女儿如水》获山西省第 11 届图书节优秀图书一等奖,《那红红的萨日朗》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p> <p class="ql-block"><b>《龙乡魂》编辑部</b></p><p class="ql-block"><b>主编:</b>张仲仁</p><p class="ql-block"><b>编辑:</b>朱治文、国向曦、王德明</p><p class="ql-block"><b>美篇制作:</b>滕广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