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追思•怀念我的公公

闲梅

<p class="ql-block">  1984年初,我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就结婚了,当时大姑姐已出嫁,婆家还有公公婆婆及爱人姊妹兄弟加我共7口人,结婚时爱人在广东湛江南海舰队服役。</p><p class="ql-block"> 关于公公的幼年、青年我知之甚少,大都是从婆婆那听的只言片语:公公1933年腊月25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孟津县上店村,兄弟姐妹五个,他排行最小,三岁时失去父亲,长他十二岁的大伯与奶奶共同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大伯能干勤劳,持家理政井然有序,虽是大哥却尽了一个做父亲的责任,把弟娶妹嫁的事做得非常完美,真应了长兄如父之说,公公婆婆每每说起他们的大哥都是满满的敬重与感恩。 </p><p class="ql-block"> 二伯与公公很小都学了铁匠,并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山西省万荣县机械厂做锻造工人。 </p><p class="ql-block"> 1962年国家实行压缩城市人口政策(即62压),当公公准备离开工厂返回家乡时,时任太赵村村长的李印德叔,考虑到偌大一个村里没有犁锄锹铡等农具制作师傅的实际情况,经人介绍找到了公公,再三劝说动员,把他全家带到了我们太赵村,按现在的时髦话讲,公公是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村里的。 </p><p class="ql-block"> 公公老家在孟津是个大家族,婆婆说半个上店村都是杨家人,他在本家男孩中排行老九,老家也有房有院的,所以尽管早已与这里的乡亲亲如一家了,但公公婆婆一直下不了在异乡长久定居的决心,直到姐姐在这边工作结婚后才于1975年在村里盖了房,真正转变思想,成了当时即有两千多人口的太赵大队第一生产队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  位于晋南的万荣县是解放后由原万泉县(县东)与荣河县(县西)两县合并而成的,太赵村属万泉县,位于县城西北十里之外,当时有十五个生产队,农耕土地万亩有余,属平原大村。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值农业集体化大发展阶段,但机械化农机极少,因此每个生产队都需要大量的各种农耕工具,大如铡刀、犁、耙等为集体所有,农户则需配备生产必需的锄头镰刀、铁铣铁镢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菜刀剪刀等不一而足。公公来到村里后,按照大队的统一安排,轮流到每个生产队打造和修理各式耕作农具和生活物件。那时没有固定车间,都是到了哪个生产队,就找个闲置的房间,或临时在场院搭个棚子,垒起火炉连上风箱,固定好工作台,放上几十斤的铁砧,加上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台钳长钳钢剪铁锤及打磨工具,如此这般和他的徒弟就可以升火作业大显身手了。</p><p class="ql-block"> 公公技术精湛,做工讲究,制作的农具和生活用品深受乡亲们认可与称赞,全村人都尊称他杨师,邻村中也很有名气,常有外村村民慕名而来,指名要他制作的各式工具。自打来到太赵村,公公就一年四季在十五个生产队轮回作业,到了哪个生产队做活就在该生产队村民家里吃派饭。公公工作踏实,起早贪黑,叮叮当当的锤击声与拉动风箱的呼呼声是那样的欢快,又是那样的沉重。善良的乡亲们看到公公的铁匠活又苦又累,而且一干就是连续好几个小时,有时为了干完一件活到点也不收工,都特别关心他善待他,所以到谁家吃饭,乡亲都是做他们当时认为最好的饺子招待他,如此他差不多天天吃饺子,使得公公在他的后半生一直不喜欢吃饺子,说是年轻时吃多吃怕了。</p> <p class="ql-block">  公公做人正直,热心公益,不贪私利,深得乡亲们信任。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曾被大家推选为贫协代表,参与村七年制学校的管理;九十年代初,原第一生产队准备集资打深井,此时已经包产到户多年了,要成立资金监管组,大家依然要求他参与;尤其是村里各小巷硬化时,村委政策是各小巷住户按预算金额自筹资金,我们这个巷全属年轻住户,年轻有为的人很多,但大家一致要求公公出面集资收钱。时年他已经70多岁,又没有文化,家里人不赞称他去收钱管钱,觉得这是最麻烦的事,他却说不能辜负邻居们的信任,大家的事出点力没有什么,并欣然接受了邻里委托的这项工作,收支明明白白,最终我们小巷修路硬化工程按时顺利完工,家家受益,户户高兴。</p> <p class="ql-block">  公公心地善良,重情重义,乐于助人。我们队里有两个贺家兄弟,父母早逝,俩人十分老实,家里非常穷困,又缺少操心理家的人,公公婆婆就经常接济他们,只要来到我家定会让他兄弟俩坐下来一起吃饭。</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弟兄俩都二十多岁了还没有媳妇,当时同生产队的孙玉林叔,积极倡导并与公公、伏三保叔商量,他们觉得老大过于老实不好成家,老二虽然实诚但还比较自立,便决定给老二娶个媳妇。玉林叔四处打听托人保媒,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女孩,可贺家一贫如洗钱粮皆无,如何迎娶却成了大问题。大家商量的结果是逐户求助,并说公公在村里算是有威望受人尊重的人,由他出面募集效果会好些。那时候我正在上初中,公公与三保叔来我家的情景我还记得特别清楚,他背着个大面袋,三保叔提着个小口袋,公公进门便说明来由,并说给白面或钱都行,多少都是大家的心意。他们就是这样一碗面几毛钱的挨家登门求援助,不知道最终筹到了多少面与钱,也不知道他们自己贴了多少,但娶亲的场面却是空前的。当娶亲的马队回来时,夸张地说早已是万人空巷,看热闹的人挤满了北头关庙小广场,一时全村传为佳话,当时帮忙的还有祖道叔,全茂哥俩口子及许多许多村民。</p><p class="ql-block"> 我公公是位极其爱面子的人,为了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竞如此这般真让我惊叹不已,我曾经和他谈及此事,他平静的说当时想这样帮助贺家老二娶媳妇的人很多,只是他在村里认识的人多,都说让他出面合适,他也自信自己人缘好有人气,与乡邻们的感情深。老人的言行也影响和感染着我们,他老人家去世后,我们全家仍一如既往地关心着贺家兄弟,贺家老大几次生病住院,小叔子与妯娌都去县医院陪侍照顾,送吃送喝。老大疫情期间病逝后,姐夫得悉即从河津赶了回来积极帮忙参与,并按当地风俗召集他们巷的锣鼓队祭奠亡灵,小叔子两口子与村民更是前后忙碌,全程料理了贺家老大的后事。</p><p class="ql-block"> 仓叔与公公是同龄人,也是多年情同手足的朋友。仓叔年轻时得了眼疾,晚年生活行动不便,身边还有一个智障儿子,仓叔坚强自立,不愿意给儿女添麻烦,公公非常理解他的心情,时常帮仓叔办理生活琐事,尤其每逢春节,更是要备齐年货,亲自上门仔细安顿,十几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两人做了大半辈子有情有义的老朋友,老伙计。</p> <p class="ql-block">  公公呵妻护家堪称楷模。公公虽不苟言笑,话语不多,但对家人充满着呵护与爱心,任劳任怨地履行着自己的责任,是我们大家庭好家风的培育者感召者,更是身体力行的表率。我是1983年腊月二十七结婚的,那时婆婆身体就不好,整天头晕心慌,夜难成眠,身体非常虚弱,与左邻右舍的大娘大婶们聊天常是半躺着。当时弟弟尚未成家,两个妹妹还在念书,姐姐虽嫁本村,她的三个孩子都还小,农活家务全部落在了他老人家的肩上。当年春节我在家住了十余天,可那会我也不会做饭,就看公公天天围着蜂窝煤炉子发面汤煮馒头或麻花,从不急躁,大过年我们的饭菜虽单调却也是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生活上公公对婆婆非常关心体贴,吃饭时总是把新的好的放婆婆面前,自己争着吃剩下的,不好的,饭后把药放婆婆跟前,督促婆婆吃药。他老人家细心入微地照顾着婆婆的方方面面,每当家里事多的时候,他总是担心婆婆着急上火影响身体,就让婆婆去三门峡舅舅家或去孟津老家,印象最深的是,1985年弟弟定好了次年正月结婚,秋收之后就要收拾房子做家具,准备婚娶等物品,婆婆入冬后就去了张家口表哥家养病,他老人家一个人在家照顾着弟弟妹妹的一日三餐,修缮婚房……多亏有大姐与她的婆婆全力相助:给木工做饭,购置结婚物品,筹备结婚事宜。说起大姐的婆婆,是个快言快语的善良老人,视我们家每个孩子都为她的至亲,关怀备至。老人家说起我公公总是赞不绝口,说弟弟准备结婚那年,我公公是如何的不容易,里外忙碌地耳朵都冻坏了,说公公这人好的天底下都少有。姐姐的公公婆婆与我们同村,是我们特别尊重爱戴的老人,只可惜那时候我们收入低,没有能力充分表达我们对她老人家的孝敬与爱戴。</p><p class="ql-block"> 姐姐的婆婆对我公公的夸奖真的一点都不过分,小叔子刚结婚那几年,我爱人兄弟俩只有一座房子两盘土炕,另外还有紧邻我家西边与邻居置换了的另一个院基,那边三间土坯房,年久失修,里面只能放些杂物。记得有一年春节我们带着孩子回去过年,发现公公住在另一个院里,只见房间堆满了东西,炕上也有许多杂物,紧靠窗户这边整理出仅够一个人住的地方平铺着被褥,我问他为什么要住在这炉火都不生的房子里,他解释说烧炕哩,被子也厚不冷,又说自己睡觉打呼噜,吵得你妈没有办法睡,这是多么忘我的关怀呀!此情此景我真于心不忍,婆婆说我让你爸过来住他非说不冷,再说你们也回来了就让住那边吧。在我们的再三坚持下,公公睡到了生炉火的房子里,那年我们与公婆同住了十余天,尽管有很多的不方便,但我觉得住的安心踏实。</p><p class="ql-block"> 婆婆身体不好,很少参与儿女亲家的红白喜事,公公就是我们家的使节,家里的门户走动都靠他去完成,一辆二八自行车,履行着亲家的各种职责,没有少过礼数没有落下过脚步。</p><p class="ql-block"> 身教胜于言教,他老人家以自己无言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2017年我也得了一场大病,在太原连住两个医院治疗效果不理想,又赶到北京协和医院重症监护室住院46天,我爱人也是食难下咽夜不能寐的日夜相伴,每次去医院复查,他是一手推着轮椅一手拉着氧气瓶在人流中穿行。出院后差不多两年我生活难以自理,他一改往日不理家务的习惯,对我体贴入微百般照顾,从洗衣做饭到擦鞋剪发全包全揽,每当想起这些,想起那艰难时期他为我做的点点滴滴,看着他憔悴消瘦的模样,除了心疼感动还有庆幸,感恩和庆幸命运让我遇到了一家好人,好的老人,好的男人,好的兄弟姐妹!</p> <p class="ql-block">  公公克勤克俭,辛勤劳作,唯独不会享受生活。老人没有多少文化,但思想开阔,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家乡也开始了包产到户,老人农业副业一起抓,他养了牛备齐了农具……他盘起了炉火,支起了工作台……</p><p class="ql-block"> 公公真是一个悟性极高的人,尽管之前他极少做农活,但包产到户之后,他耕梨耱耙样样精通,把地收拾的平整干净,计划周密,小麦,玉米,绿豆,红薯应时播种精心管理,年年都取得很好收成。</p><p class="ql-block"> 土地到户开始单干后,家家的耕田工具都不够用了,来找他打制农用工具的人络绎不绝。他一方面要管理地里的庄稼,另一方面还要带着弟弟起早贪黑的在操作间忙碌,真难以想象他是怎样安排的那样有条不紊的。</p><p class="ql-block"> 铁匠活铁是原料,碳是燃料,那时候交通通信都不方便,买铁拉碳是件很麻烦的事,做一件成品,要费很大的力气,经过多道工序,却卖不了几个钱,但他将此作为改善家庭生活的有效途径,坚持始终,乐此不疲。而弟弟作为年轻人,不喜欢铁匠活,感到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不是挣钱的好路子,就坚决不跟着学了,想着不帮他抡大锤了,他也会就此作罢,可老人认定这是唯一能挣到现钱的路子一直没有放弃……70多岁了,竞然还聘用了略小他几岁的志德叔,继续他的打铁生活,炎热的夏天,汗流浃背,火花四溅,寒冬腊月,南房没有取暖,他们依然不停不歇,此情此景,真让人不是滋味。那年夏天回家,看到两位老人如此辛苦地工作情景,极为不安,我认真地对老人说不希望他再如此辛劳了,这样别人会笑话我们儿女不孝的。他却说咱们家的孩子都好,女儿们各个孝敬懂事,隔三差五就来看我们,咱家就没有断过好吃的。你们也好,又是给钱又是买这买那,是我闲不住,人老了还是要动弹的。公公对儿女们确实是满意的,两位老人与弟弟一直住在一起,从来没有争过吵过,妯娌做事大气,姐妹们什么时候来家都是热情款待,同样,像苹果套袋、苹果收获的农忙季节,我们家的三姐妹总是全家出动,连外甥外甥女都参与其中,大家庭互帮互助团结和谐有口皆碑,我们家多次被评为乡里的五好家庭,妯娌还是县里表彰的好儿媳。一旁的志德叔帮腔说,我老兄弟俩干活会趁劲的,觉得累了就歇歇,你得让你爸干,每天我俩在一起还能聊天解闷,心情好不孤独,比坐着啥都不干好处多。老人这样做高兴,我们就不再勉强他了,只是提醒他一定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p> <p class="ql-block">  公公凡事用心琢磨,力争做到最好最巧直到自己满意为止。2002年弟弟的新房落成,全家喜迁新居,东院就空出来了,他与弟弟把三分不到的院基翻松,用薄膜覆盖的技术,在院里种了豆角,栽了茄子西红柿,还给两边墙角种了扁豆、丝瓜,因地治宜到了极致。“小菜园”那种竖看成排横看成行的畦畦菜苗,加上搭得整齐一致的架子足以让你震惊,可惜当时没有拍照。他种的菜早一般人家一个月就上市了,公公骑着他的二八自行车到县城集市去卖,走村串巷叫卖,虽然挣不了几个也是津津乐道,兴奋不已。老人看到每年辣椒、西红柿、茄子、红薯苗需要的人多,就在东院的墙角开辟了一小块地作苗圃,漫红薯苗,又利用在红白喜事宴席上收集到的一次性纸杯培植菜苗,说便于买主携带,回去不换土容易成活。公公年年如此并不断改进他的育苗技术,后来他都不需要赶集去卖,需要的乡邻都慕名来家取苗了,小小的废纸杯也能派上用场,老人的精明精细可见一斑。有一年老人还特别兴奋地告诉我,他小小的红薯池苗子就卖了300元。</p><p class="ql-block"> 公公惜土如金,弟弟他们种完地他都要检查补苗,有时补上完全不一样的农作物,有一年还在果树周边栽上红薯,妯娌说红薯蔓太长打药时绊脚,不方便干活,他却坚持说地空着浪费。</p> <p class="ql-block"> 公公一生不舍得浪费一点时间去游玩消遣 。我爱人在部队工作十多年,他都不曾去过。1999年我们在太原买了新房,婆婆入冬就来太原了。接近年关,我们力邀公公来太原过年,他说什么都不答应,后在兄弟姐妹的再三劝说下,才由姐夫陪同来到了太原,来时还不忘带了十把菜刀,让我们帮他销售,我们全部送给了朋友,刀的轻巧锋利深受赞叹,最后给了老人200元哄他说是刀钱。刚来太原几天他还算住得安宁,每天扫我们的楼道,出去小转一圈,春节一过,就吵着要回去,说开春了还有许多的事要干呢,我只好骗他过了正月十五有顺车,为了节约买车票钱他不情愿的住了下来,结果临回去的时候上火的嘴都起泡了。</p><p class="ql-block"> 多亏有那次的太原之行,让我们有机会在腊月二十五他的生日为他举行了个比较隆重的生日宴会,回想起他听到朋友们祝您生日快乐的歌声、掌声与真诚的祝福声时脸上洋溢的满足和幸福,多少对我们也是个安慰。</p><p class="ql-block"> 公公在世的最后几年服老了,他不情愿地放下了又苦又脏又累的铁匠活,开始忙碌在田间地头。老人腰不好,不能持续干弯腰的活,就自制了推着走的那种除草工具,又喂了只奶羊,说地里草多,家里剩菜剩饭无处去,这样就省得花钱买奶喝了,总之千方百计的想节俭呢。为此,经常该收工回家呀,他才去割羊草,常常是天都黑了,他才载着沉甸甸的一筐草,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有次我正好在家,帮他扶车取草,他放在地上的草,不夸张地讲我是寸步难挪。</p><p class="ql-block"> 公公就是这样不珍惜自己,日复一日地透支着身体。2012年农历4月15日,他终于病倒了,病床上他说想通了,出了院就啥也不干了,也要像别的老人一样坐飞机去旅游,他要轻轻松松自自在在地活几年。令人悲痛的是天不假年,无论家里和医院怎样全力救治,老人还是带着准备改变自己开始享受生活愿望,带着对每一个人的牵挂与不舍,在属于劳动者的日子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那天是2012年农历4月25……</p><p class="ql-block"> 公公永远的走了,田间还留着他用的除草器械,东院的土炕上还整整齐齐地垒着与天花板齐高的过冬羊草,婆婆伤感又嗔怪地说,属鸡的,一辈子就是刨食的命。</p> <p class="ql-block"> 公公是带着对生命价值迟悟的遗憾,一点没有麻烦家人,匆匆地离开了,留给我们无限的悲痛与感念,我们知道他老人家生前还有许多放不下的心事。</p><p class="ql-block"> 公公放心不下我们的弟弟,觉得他不勤快不奋斗,担心弟弟光景过不好。可以告慰老人的是,如今的小弟像您一样勤劳,一样能干,常年起早贪黑奔波在田间地头。不同的是,人家用的是各种现代化的农用机械,加上大田里的庄稼、水果、药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吃穿不愁,给您最亲的孙子三旦也娶了媳妇,还在太原首付买了新房,如今三旦也当上了爸爸。现在93岁的婆婆身体康健,大家小家兴旺和谐,幸福美满,这一切都是由您开创,靠您指引,凭您护佑……</p><p class="ql-block"> 古语云,人生之三大最难生计:打铁、撑船、磨豆腐。公公一生与与炉火相伴,与钢铁相知。炉红辉映的总是一张坚毅专注的脸庞,生生不息的锤击声记忆着老人一生坚实向前的脚步,呼呼的风箱则传扬着老人平凡而受人崇敬的品格并鼓舞后人勇于担当勇毅前行!在公公九十二周年诞辰前夕,有感而发,成此小作。由于我与公公相处的时光并不很多,一篇短文实不过是挂一漏万,不可能写全写满老人家这个大写的人,但说了想说的话,心里觉得宽慰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敬爱的公公,我们大家永远怀念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