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记忆——唐山大地震遗址凭吊

愚叟

<p class="ql-block">  十月中旬,趁与朋友相约同游盘山的机会,去了自一九七六年以来一直念兹在兹的唐山,亲临大地震遗址追思凭吊。</p><p class="ql-block"> 十月十六日早七点出发,经六环转高速,不到三个小时抵达唐山。安顿好住处,即转身前往唐山大地震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 遗址公园分为大地震遗址,博物馆,罹难者纪念墙,水区,纪念林等几个部分。</p><p class="ql-block"> 公园大门内的照壁位置是一座残垣断壁状的白色大理石雕塑,上有一块震碎的钟表,钟表下方斜躺两根黑色石柱。看到钟表表针指向时刻和黑色石柱上雕刻的“1976.7.28,3:42:53.8”字样,顿感一股强烈的寒意从后背袭来,思绪一下子被带回到了四十八年前。</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是华北工业重镇唐山市史上最为黑色的日子。凌晨三点四十二分五十三秒,正是人们熟睡的时刻,一场里氏七点八级的大地震突如其来,霎时山崩地裂,墙倒屋摧,唐山这座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工厂、学校、医院,宾馆,机关、商店,住宅以及矿山的地面建筑几乎全部沦为废墟,二十四万多人罹难,十六万多人重伤,七千多户家庭全部震亡,城市功能完全瘫痪,直接经济损失以当时币值计算高达数十亿元。大地震波及京津,有感范围达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灾情之重,损失之巨,为世界地震史上所罕见。</p><p class="ql-block"> 地震发生后,中央政治局、国务院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了解灾情,部署抗震救灾事宜。上午十时正,北京军区指挥机关先头人员乘飞机紧急降落唐山机场,煤炭部、商业部、国家物资总局、河北省委的领导和先头人员也相继乘机抵达,驻北京、沈阳、河北等地的解放军十万大军和全国各地的矿山救护队、医疗队,日夜兼程赶赴灾区,夜以继日地与死神赛跑,抢救生命,清尸灭疫,安置灾民,恢复生产,用血汗和着泪水在世界抗震史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悲壮一页。</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在河南农村。地震后河南和全国各地一样,谈震色变,家家户户都在院中空地上搭起了地震棚,晚上就住在棚中,一直到了深秋天气转冷,才陆续搬回屋内。晚上睡在床上,想到冬季即将来临,不知住在地震棚中的唐山灾区同胞,该如何抵御风雪的肆虐,既为他们担忧,却又无力相助,只能徒唤奈何。 </p><p class="ql-block"> 同行的老伴一声呼唤,将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继续往前,看到的是由十三面一字排列的黑色大理石砌成的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墙体正反两面刻写着二十四万多个地震遇难者姓名。墙根距南面水区的水面一十九点七六米,墙高七点二八米,再次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这个日子。纪念墙东端另有一面独立墙体,正中镶嵌的黑色金属板上,刻着由中共唐山市委、唐山市人民政府落款的“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记”。</p><p class="ql-block"> 纪念墙南侧的水区中央,为遗址公园的主题雕塑。倾倒的建筑周围及下方为青铜浇铸群像,其中有不顾自己生死奋力保护怀中婴儿的母亲,有压在废墟下正向外挣扎自救的人们,有用双手搬动石块或用棍棒撬动楼板救人的解放军官兵,有手抚遇难的亲人尸体而恸哭难抑的少女……。一桩桩一件件,生动地再现了那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场景,触目惊心,催人泪下。</p><p class="ql-block"> 主题雕塑西侧,为大地震遗址。这里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当年被地震彻底破坏了的始建于一九五九年的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车间共有三跨,最长部分一百六十米,总宽六十米,高二十余米。地震发生后,屋顶全部落架,除部分立柱和横梁外,墙体全部倒塌。那些虽然未倒但已歪七竖八的钢筋水泥立柱,好似一群历经劫难而茫然不知所措的众人,面向苍天,正在发出无声的呐喊。</p><p class="ql-block"> 主题雕塑与纪念墙之间,为唐山大地震博物馆。博物馆外广场上,置放着中国地震局赠送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候风地动仪为我国东汉时期的伟大科学家张衡发明,是世界上第一架专门测验地震的仪器。中国地震局此举的目的,有人说是意在提醒人们,尽管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与地震抗争,然而至今这头并未远去的恶魔,依然没有被驯服,仍是人类生存的一大威胁。人类必须居安思危,珍惜生命。我认为此言有理。</p><p class="ql-block"> 纪念展厅位于博物馆地下一层,共展出四百多幅历史资料图片,六百多件珍贵实物。主要展示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巨大损害,以及震后唐山人民在全国人民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p><p class="ql-block"> 这些历史资料图片、珍贵实物和写实雕塑,无一不震撼灵魂,刻骨铭心。然而尤其让我难忘的是地震后不到三十分钟,就拉响警笛,从废墟中冲出来的一辆红色矿山救护车,跨过坎坷的废墟,穿越断裂的道路,说服拦车的灾民,冲破茫茫尘雾,一路向西,飞车进京。四个小时不到(当时中国尚未有一条高速公路),便冲进了中南海。从车上跳下来的几个人十万火急地向正在召开紧急会议的副总理们报警,使党和国家领导人掌握了准确的灾情,为及时决策部署抗震救灾赢得了宝贵时间。据有关资料记载,车上的四人是:</p><p class="ql-block"> 唐山矿工会副主任李玉林,</p><p class="ql-block"> 唐山矿武装部干事曹国成,</p><p class="ql-block"> 唐山矿矿山救护队司机崔志亮,</p><p class="ql-block"> 唐山矿机电科绞车司机袁庆武。</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地震后唐山最早苏醒的人,他们的功德当为后人所永记。</p><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在大门口,看到墙上的标语,不妨借来作为这篇文字的结束语吧:</p><p class="ql-block"> 英雄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英雄的人民!</p> <p class="ql-block">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记</p> <p class="ql-block">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正面</p> <p class="ql-block">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背面</p> <p class="ql-block">大地震遗址公园主题雕塑</p> <p class="ql-block">主题雕塑群雕一角。</p> <p class="ql-block">护子。</p> <p class="ql-block">生离死别。</p> <p class="ql-block">坚持住!</p> <p class="ql-block">一!二!三!</p> <p class="ql-block">下边有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家中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一定要出去!</p> <p class="ql-block">自救!</p> <p class="ql-block">和时间赛跑。</p> <p class="ql-block">大地震遗址——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p> <p class="ql-block">大地震遗址——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p> <p class="ql-block">大地震遗址——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p> <p class="ql-block">大地震遗址——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p> <p class="ql-block">大地震遗址——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p> <p class="ql-block">大地震遗址——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p> <p class="ql-block">大地震遗址——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p> <p class="ql-block">铸钢车间外的一组立筒仓。</p> <p class="ql-block">铸钢车间的烟囱,上半部分已经倒塌,下半部分虽已断成数截,却奇迹般地屹立至今。</p> <p class="ql-block">中国地震局赠送的候风地动仪。</p> <p class="ql-block">驶入北京中南海向国务院报告灾情的矿山救护车。</p> <p class="ql-block">驾驶乘座矿山救护车赶到北京最早向中南海报警的矿山工会副主任李玉林等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