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六福客栈 【原创】

陶玉和

<p class="ql-block">  中国或许有许许多多的六福客栈,但与格拉蒂丝·奥乌尔德,与英格丽·褒蔓和美洲、欧洲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一座,那就是山西省阳城的六福客栈。</p> <p class="ql-block">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冬天的早晨,人流熙攘的英国伦敦火车站台上,一个穿灰色大衣的姑娘正提着皮箱准备乘车远行。那箱子外挂着的不时叮当作响的煮水用具,说明她不是富有的人,而且是要出远门了。</p> <p class="ql-block">  她是要孤身去遥远的中国,中国对她来讲只是地图上的距离、符号和书本上一些空洞的描述。她像是一个勇敢的冒险者。那是个战乱的年月,火车上有荷枪实弹的大兵,也有逃难的穷人,中国的东北已经沦陷为日寇的占领地。</p> <p class="ql-block">  火车穿过了莫斯科,穿过了寒冷的西伯利亚,到了中国黑龙江的哈尔滨。然后她乘船到天津,再换火车到北京,又坐汽车到山西。在教会人员的接应下,她骑着骡子到了山西东南的长治后,便由毛驴驮着,到了长治西南方向的阳城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这个姑娘才二十出头,她的名字叫格拉蒂丝·奥乌尔德。她是一位虔诚的教徒,立志要到遥远的中国来传教,但当时的伦敦传教总部却以她未经过正规培训为由而拒绝了她的入团。倔强的格拉蒂丝没有放弃。</p> <p class="ql-block">  她没有钱,于是先在伦敦为一位教授家里做佣人,积蓄资金。教授家的书本使她得到了一点点关于中国的朦胧概念。教授知道她的志向后,为她写了推荐信,叫她到中国的阳城找传教的罗森夫人。于是她就登上了火车,这个倔强又勇敢的开始,也许就预示了她日后闻名世界的传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电影《六福客栈》,就是根据格拉蒂丝·奥乌尔德在中国的亲身经历改编的,背景是中国的抗日时期,地点是中国山西省的阳城。</p> <p class="ql-block">  阳城是一个山区小县,南边靠近黄河,其当年的贫穷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格拉蒂丝协助罗森夫人在这里开始了艰苦的工作。她们装修了一个客栈,并挂了大牌子,名称叫《六福客栈》。</p> <p class="ql-block">  这个小旅店专门收留过往的穷人,行善乐施。聪慧善良的格拉蒂丝很快就赢得了阳城人们的爱戴。不久,罗森夫人不幸去世。格拉蒂丝俨然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做起了组织当地妇女放开小脚、收养孤儿等慈善事业。当日本军队沿铁路而下,局势危急时,她心爱的上尉维林劝她回英国,而她则以自己是中国公民为理由坚持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果格拉蒂丝仅仅如此,那么也就与当时在中国各地教会里的外国人一样,只不过是在自己的经历里有这样一段历史。可就在日本人打进阳城后,这个曾经被认为不具有资格到中国来的姑娘,做了一件震动教会届乃至世界的壮举。这一壮举使她为整个世界所关注。日本人杀人放火,飞机轰炸,阳城仿佛炸了锅。</p> <p class="ql-block">  为了保护百余名孤儿,格拉蒂丝毅然带着他们从县城出逃了。她们走进了西南方向的大山,准备穿过黄河到当时稳定的西安去。这段距离有千余里,而且大都是没有人烟的山区。</p> <p class="ql-block">  这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啊,没有充足的干粮,最大的孩子也就是十几岁,最小的还得抱在怀里或者背在背上。她就是这个队伍的总指挥,爬山涉水,穿越茂密的森林,在高山顶部还有飘飞的大雪。孩子们的衣服在途中被石头和疾风吹磨成了条缕形状,她们在这条异常艰险的路上走了一个多月。当到达西安时,许多孩子的脚上已经不是鞋子,而是包裹的破布了。在焦急等待和欢迎她们的人流中,虚弱的格拉蒂丝昏倒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她对中国和中国孩子的真爱震撼了世界。战后,不少的、记者、作家采访她,写出了许多她在中国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个坐北朝南的两层楼四合院,门楣上写有“六福客栈”四个大字,其实这是阳城县教会所在地。六福客栈在门外一路之隔处,可惜都毁了,旧址上新建了居民住宅。</p> <p class="ql-block">  一如院里其它房间一样,布满岁月的沧桑。苍凉填满了这座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  艾伟德是英国普通人家的姑娘,身高只有1.5米,她在英国用了五年时间做女佣,才攒足来中国的车票钱。</p><p class="ql-block"> 1930年秋末,她携带邻人赠送的一个旧箱子,怀揣车票,独自一人,挥别了家乡埃德蒙顿,挥别了父母亲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p><p class="ql-block"> 她渡过英吉利海峡,过海牙,穿德国,经波兰,到苏联,几经换乘,倒来倒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穿越漫长的西伯利亚,露宿雪地、无端被捕审讯、强行被改护照、险遭军人奸污、被迫深夜逃亡,遭遇边境战火。</p><p class="ql-block"> 无奈改道日本、辗转天津,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来到完全陌生的太行山上,来到还处在农耕时代的阳城县,一住就是整整10年。</p><p class="ql-block"> 她在这里开办了六福客栈,一座普普通通的客栈。是为了赚点钱,养活自己收留的孤儿和难童。开始只是一个、两个,到后来,收留下的孩子有一百多人。</p> <p class="ql-block">  万事开头难。为了赚钱,艾伟德硬着头皮,蹲守在客栈门前候客。第一个骡夫,就是她好说歹说,生拉硬拽进店的。一生二,二生三,生意逐渐红火起来。</p><p class="ql-block"> 不久之后,人们发现,来往入住的骡夫,粗鲁的语言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礼貌的言行和教人行善的歌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纸县政府颁发的放足督察委任状,又让艾伟德走进了阳城县周边的许多山村。</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山西,妇女缠足的封建陋习,根深蒂固,多少年了,三令五申,得不到根除。主政山西的阎锡山深以为耻,痛心疾首:"各省缠足之风早已退除殆尽,而山西不思所以自拔,尚何以立于大地之上?"</p><p class="ql-block"> 艾伟德被阳城县长委以重任。她在县政府两名士兵的护卫下,走村串乡,餐风饮露,劝说女性放足。</p> <p class="ql-block">  艾伟德爱心和努力的最大体现是,在战火中带领近百名孩子从前线到后方。</p><p class="ql-block"> 日军轰炸阳城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艾伟德收养救助孤儿。为保护好这些孩子,她决定带着100个孩子离开阳城到安全地方。有人认为行路艰险,劝她慎行,艾伟德说:“这就是上帝要我来中国的缘故,带着这些孩子们出去。”经过艰难跋涉,终于孩子们被带到西安,受到举城欢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35年黄河泛滥、1938年日军入侵,阳城流浪儿童增多,艾伟德救助收养孤儿。1940年3月,艾伟德带近百名孩子行程千里抵达陕西,但到西安却被拒之城外,因为城内无法安置,又转到扶风,因条件不好,有的孩子死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艾伟德的奉献和磨难也没结束。之后她在中国西部继续慈善事业,也饱受贫病困扰,1949年3月在别人资助下返回英国。同一时期,阳城发生巨变,东关日新月异。</p> <p class="ql-block">  艾伟德回阳城的愿望未能实现。她在台湾安顿下来,继续从事慈善事业。1970年1月5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艾伟德女士,传教士,在台北去世,终年68岁……她曾经这样评论中国‘我认为那将是一个非常不同的,将会更好的,更干净的地方,我宁愿需重新选择一次这样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在她的悼词里有一句话:“我们今后最大的罪恶,是对她的遗忘。”</b></p> <p class="ql-block"><b>   本美篇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百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