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7年深秋,我被父亲和后娘送到原籍二伯父家,在鲁西北的三个村子里度过了大约半年左右的少女时光。作者已经在"难忘的农村生活"、"姑父与莲子姐"两篇美文中,记录了另外两个村子里的生活。现将与二伯父同住期间记忆较深的几个事与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是一个独姓的村子,村子的中间有一个大约几百平米的小海子,(我老家称呼海子叫湾)将村子分为东西两部分。</p><p class="ql-block"> 听村里的老乡说,在旧社会东边那部分住的大部分是富裕户,西边大部分是贫穷户。村里最大的地主就住在村子的东头。而西头住的最富裕的也只是身为富农的季庆五哥家。</p><p class="ql-block"> 我祖籍的宅基地位于整个村子的最西边。二伯父家位于村子的西北,房子后是一片大约近百平米非常平整的空地。在这片空地的稍微偏东北方有一棵直径大约30公分左右的,非常挺拔、高壮的大榆树,榆树下是我们一帮孩子经常集中玩耍的地方,也是附近邻居家中老年妇女夏天乘凉聊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站在二伯父家的院门口,往西南一看,便可见到父亲家的祖坟,那里生长着大约六七棵松树,母亲就长眠在松林的地下。</p><p class="ql-block"> 往西北看,便可见到与我们孙龙家村一河之隔、大约不到1公里远的小于庄清真寺的屋顶。这是一个回族居住的小村子,二伯父曾经带我去这个村子里买过羊肉。</p><p class="ql-block"> 空地东面的住宅是我的一个出了五服的、时任村支部书记的有温叔家,也是我住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有温叔有一位不到60岁的母亲及妻子和两女一儿三个孩子,全家老少三代六口人。</p><p class="ql-block"> 当时有温叔家有三间北房,北房的西山墙上是一个低于正房的小挎屋,用于放农具和柴禾。距小挎屋门大约3米左右,是两间西房的北山墙。西房的里间是有温叔的卧室兼办公室,外间放了一架织布机。</p><p class="ql-block"> 三间北房的东里间是有温叔母亲居住,二伯父让我称呼她为二奶奶。西里间是有温叔的妻子和孩子们居住。最大的孩子比我小了大约两三岁,最小的男孩那会儿大概是七、八岁吧。</p><p class="ql-block"> 我到了二伯父家后,因为二伯父只有两间土坯、草顶的小北屋,根本就没有我住的地方。我就享受了与二奶奶一起住有温叔家正房上房的待遇。</p><p class="ql-block"> 曾经听有温婶子说过,她的公公在有温叔年幼时去世,是她的婆婆独自一人含辛茹苦的,将有温叔拉扯成人。有温叔从小就很懂事、很勤快,很知道疼爱自己的母亲,对母亲的要求从来也不反对。有温叔遇事很有主意也很有办法,年龄不大时,就充当了家里顶梁柱的角色。并且从小就知道认真地学习。</p><p class="ql-block"> 二奶奶也是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要让儿子去读书。是村子里同龄人中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即使是这样,好像文化程度也只是念过没多长时间的私塾。村子东头还有一个文化程度更高的,早就离开村子在北京工作了。</p><p class="ql-block"> 在二伯父家居住期间,我几乎没有见到村子里其他的亲戚到二伯父家串门,唯一去串门的、而且只要我在二伯父家,就会经常见到二奶奶去二伯父家串门。</p><p class="ql-block"> 我见到二奶奶去二伯父家串门时,一般都是一个在屋里忙活着干活,一个在门外倚在门框上说话,或者是一个坐在屋里的小板凳上,一个坐在屋子的门槛上聊天。并且聊天的时间都不是很长。</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我背着小筐头,从外面拾柴禾回来,刚走到二伯父家的大门口(二伯父家的院墙上只有门框没有大门),就听到院子里传来二伯父和二奶奶的开心大笑声。走进院子一看,正是二奶奶,倚在门框上同二伯父聊天,二伯父正在忙着准备午饭。</p><p class="ql-block"> 当时二奶奶仍然是顶一头乱蓬蓬的没有光泽,却有些干枯灰黄色的头发,头发被挽成一个松垮垮的小发髻,用一个黑色的发髻网兜住,在脑后坠着,头顶上和鬓角两边,照就是散乱着一些不听话的七长八短的玉米须般的短头发。一张皱纹不多但缺少血色、好像又有点儿浮肿的黄脸上,布满了笑容。两只眼睛笑的成了一对弯弯的月牙挂在了脸上,月牙的两个小角上竟然已经挂了两滴浑浊的泪花。</p><p class="ql-block"> 她上身着一件大襟盘扣黑色老粗布棉袄,下穿一条肥大的大裤裆的黑粗布棉裤,大棉裤腰被挽在一起的大折子清晰可见,那肥肥大大的大裤裆几乎快到了膝下。两个棉裤腿的最下边,用两根黑色的细布条随便的系在一起。脚上穿的当然就是家做的骆驼鞍的棉布鞋。那个年代,那形象,在老家村子里的老年妇女中,是经常可见的。</p><p class="ql-block"> 我把拾的少的可怜的柴禾和小筐头放好后,走到门口同二奶奶打招呼说:"二奶奶来了。"二奶奶一见我回来了。连忙冲我说:"回来了?我也该回家吃饭去了"。说完又回头给二伯父说:"走了,不说了"。二伯父也回答一句说:"快回去吧,别让她婶子等急了"。</p><p class="ql-block"> 进屋后,我连忙坐在灶前,帮助二伯父烧火。二伯父满脸喜色的随口问了我一句:"外边还那么冷呀!快暖和暖和吧"。</p><p class="ql-block"> 我见到二伯父满脸的喜色,心中也是非常的高兴!因为二伯父一天到晚总会是满脸愁云,两条浓黑的长寿眉总会皱在一起,很少有喜笑颜开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我见到二伯父高兴的时候实在是非常有限的。</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见到二伯父非常开心的笑,那是我刚回老家没几天就去舅奶奶家住了些日子,回到二伯父家的第二天,二伯父带着我去小于庄买羊肉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当时,好像是二伯父给卖羊肉的说,我的父亲给他寄钱来了,所以他才会带着我来买羊肉,卖肉的老乡夸奖二伯父有一个好弟弟。并说二伯父真的有福气,弟弟肯把这么大的闺女送到他身边照顾他。二伯父听了竟然会笑的哈哈的,甚至连嘴都难以合拢了(其实,我跟二伯父在一起的日子,哪里是我照顾二伯父啊?!反而是我给二伯父添了好多的麻烦)!</p><p class="ql-block"> 除此外,也就是二伯父送我去姑姑家时、春节前带我去赶集时,脸上才会有笑模样。除此外,每看到二伯父开心快乐的样子,也就只有他同二奶奶聊天的时候,或者是二奶奶帮他缝制(补)了衣服、鞋袜,给他送来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想:二伯父年轻时因为家里很穷,为了帮父母将自己的三个弟弟一个妹妹拉扯成人(大伯父九岁那年跟随他人外出学徒后就音信全无)、为了帮小自己十七八岁的,最小的弟弟娶亲,自己一辈子也没有娶过媳妇。他的衣被鞋袜等针线活,在我的奶奶去世后,除了他自己做之外,大概都是姑姑和有温叔家二奶奶和婶子,及舅奶奶家的人,帮他做得吧?帮忙最多的应该就是离他最近的二奶奶了。</p><p class="ql-block"> 二奶奶年轻时丧夫,二奶奶的丈夫又是独子,公婆去世后,独自一个人拉扯着儿子,当时二伯父年轻,又是村里建国前的老党员,应该是对二奶奶的帮助也不小。</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发现,有温叔对二伯父也是极好的,对他多有照顾,刚到60岁就给他申办了五保户,地里的农活从不让他去干,只让他干些为队里拾粪和干些其他零活。</p><p class="ql-block"> 就是二伯父吃的粮食,也是大队那头唯一的小毛驴帮二伯父拉碾子推磨。而自己的妻子想借用一下小毛驴,那都是天方夜谭的事,根本就不让用!</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因为我到了二伯父家与二伯父共同生活,二伯父再用队里的小毛驴加工粮食,有社员有意见吧?到过了春节,柴禾最紧张的时候,我基本上都是在有温叔家吃饭,甚至有温婶子还会让我把做好的饭给二伯父送过去。说这样是为了省柴火。</p><p class="ql-block"> 在村子里,听好几个小伙伴说二奶奶和二伯父的闲话,说他们两个老不正经。</p><p class="ql-block"> 但是,有温叔从来不阻止母亲去二伯父家串门。因为他坚信他的母亲和二伯父,绝不会去做那些违背伦理乱来的龌龊事儿!</p><p class="ql-block"> 我更是亲眼见证了这一点:无论是天气暖和,还是天冷的时候,两个老人聊天从来不会坐在屋里聊,都是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二伯父家破旧的墙头只有半人高,而且院子连个大门都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傻子才去做那些龌龊的勾当。</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想:二伯父之所以不要院门,也不将院墙加高,大概一是因为家中没有什么怕被盗的东西,这第二大概就是为了避嫌吧?即使是这样,村子里的人还会说闲话呢,如果是有了院门,真不知村子里的人会怎样说呢?!</p><p class="ql-block"> 我进入老年后,每每回想起小时候在老家,亲眼目睹了二奶奶和二伯父两个年龄相差只有五六岁的老人(当时二奶奶好像还不足60岁),尽管两人是嬸侄儿的辈分,但相差无几的年龄、差不多的生活经历,让他们的共同语言还是很多的!只是在中国上世纪60年代建国初期,封建社会一些传统的糟粕观念,对一个经济欠发达,且又比较封闭的小村庄来说,影响还是很严重的。两名应该是曾经互相帮助几十年,又有着共同语言的老人,就是想畅所欲言的聊聊天,都不敢同在一个屋檐下,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历史的悲哀!。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5日,完稿、公开发布于三亚市崖州区九九团公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