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的文化源头

健康悦读

<p class="ql-block"> 文字/陈国军</p><p class="ql-block"> 图片/AI生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坡肉与苏轼的《猪肉颂》有着密切且直接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猪肉颂》可以说是东坡肉的烹饪指南和文化诠释。在这首诗是苏东坡在黄州任职期间,“一不留神”创造的美食经典。苏老夫子详细地描述了猪肉的烹饪方法,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为东坡肉独特的烹饪方式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苏轼对猪肉烹饪的独特见解和实践,才使得后来以他命名的“东坡肉”成为了一道闻名遐迩的佳肴。《猪肉颂》所传达的不仅是具体的烹饪技巧,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享受态度。</p> <p class="ql-block">  东坡肉传承至今,其美味令人垂涎,而《猪肉颂》则为这道美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诗意情怀。可以说,《猪肉颂》是东坡肉的文化源头,而东坡肉则是《猪肉颂》在美食领域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这是一种对烹饪环境的精心准备和对火候的精准把握。在现代的健康饮食观念中,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细与耐心。烹饪工具的清洁是保证食物卫生的第一步,少用水则能更好地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要为自己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远离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环境。</p> <p class="ql-block">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是一种等待的智慧,也是对食物自然成熟过程的尊重。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急于求成,忽略了食物在慢慢烹饪中所发生的奇妙变化。而猪肉的烹饪也是如此,给予它足够的时间,让火候慢慢渗透,肉质才能变得鲜嫩多汁,营养成分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这启示我们,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不能急于一时,要有耐心,让身体和心灵在时间的沉淀中逐渐达到最佳状态。</p><p class="ql-block"> 苏轼在《猪肉颂》中提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猪肉的不同态度。当时为啥猪肉价贱如泥,我们不得而知。如今,虽然猪肉不再是价贱之物,但人们对于它的选择和烹饪方式却依然存在着差异。对于追求健康饮食的我们来说,无论是昂贵的食材还是普通的猪肉,都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去对待。不能因为猪肉常见而忽视了它的营养价值,也不能因为追求新奇而忽略了传统的烹饪智慧。</p> <p class="ql-block">  猪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然而,如何选择优质的猪肉以及如何合理烹饪,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在选择猪肉时,要挑选色泽鲜艳、肉质有弹性、无异味的新鲜猪肉。在烹饪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清蒸、炖煮等健康的方式,减少油炸、烧烤等高油高脂的做法。</p><p class="ql-block">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是一种对美食的享受和对生活的满足。在健康饮食的框架下,我们也可以适当地满足自己的味蕾,享受食物带来的快乐。但这种享受并非是无节制的,而是在了解食物、尊重食物的基础上,让食物成为我们健康生活的助力,而不是负担。</p> <p class="ql-block">  猪肉作为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和健康智慧。从苏轼的《猪肉颂》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更能从中汲取灵感,将这种智慧运用到现代的健康饮食中。以科学的态度、耐心的等待和对美食的尊重,烹制出美味又健康的猪肉佳肴,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滋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陈国军,国家高级健康管理师,跨界阅读公众号主编,《家乡》杂志社签约作家,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平煤神马老年作协会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