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年的秋天,一位出身贫寒的书生,求取功名未成,漫游于江南。一天,他来到六朝旧都南京,闲倚于古城墙边,观看着落日,忽有一种心酸涌上心头,低声吟诵出一首《金陵晚望》,其诗云:“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位书生就是晚唐诗人高蟾。在客旅江南的这些时日里,诗人曾伴浮云而游,曾伴落日而归,在这风景如画的山水间,诗人的心头却是沉重的。在外人眼中,他是一个闲游者,可又有谁了解他的内心呢?浮云晚翠,落日秋声,这些景致皆可以入画,只是游子旅人的伤心之情,恐怕是天下的丹青妙手,都无从下笔的吧。后人评此诗,极标后二句为佳。金陵为帝者旧业,伤心人到此,或百感交集。此情此景,画师又岂能曲会其意,实景好画,心境难描,诚所谓“赖是丹青无画处,</p><p class="ql-block">画成应遣一生愁。”(见俞陛云《诗境浅说》)</p><p class="ql-block">高蟾,郡望渤海,两《唐书》无传。他的生卒年、世系、字号皆已不详,但从一些零碎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的一生经历坎坷。由于出身贫寒,他的功名之路异常艰难。每次举进士不第,他也只是恨自己无天分,无根蒂。在一次落第后,他题诗省墙间云:“冰柱数条榰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春风次第吹。”天门紧锁,无由得进,虽无根蒂,仍希望得到春风的吹拂,据说,他曾有“颜色如花命如花”之句,自叹时运不济。清人沈得潜《唐诗别裁集》载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一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p><p class="ql-block">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下有评语云:“存得此心,化悲愤为和平矣。”而与高蟾同时有胡曾者,亦有《下第》诗云:“翰苑何时休嫁女,文章早晚罢生儿。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寒士不平之情溢于言表。也许胡曾所言,多少反映了一些当时举士的实情,平人折桂或有之,但毕竟是少数。而高蟾“上高侍郎”诗一经传开,赢得了士林的同情,都说他能守寒素之分,无躁进之心。</p><p class="ql-block">久试不第,高蟾书剑飘零,四海为家,这也是唐代追求功名的寒士们的常态。这些经历都在他的诗中有所反映,他的《途中除夜》诗云:“南北浮萍迹,年华又暗催。残灯和腊尽,晓角带春来。鬓欲渐侵雪,心仍未肯灰。金门旧知己,谁为脱尘埃?”其《瓜州夜泊》云:“偶为芳草无情客,况是青山有事身。一夕瓜州渡头宿,天风吹尽广陵尘。”又《道中有感》称:“一醉六十日,一裘三十年。年华经几日,日日掉征鞭。”他就是如此飘泊如转蓬,却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更不必说报国建功,成就一番事业了。其功名苦旅,是颇多酸楚的。这样的生涯在约过了十年,诗人终于在僖宗乾符三年(876)登进士第,后官至御史中丞。</p><p class="ql-block">高蟾与郑谷友善,郑谷小高蟾二十岁,有《高蟾先辈以诗笔相示</p><p class="ql-block">抒成寄酬》诗云:“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唯应杜紫微。君有君恩秋后叶,可能更羡谢玄晖。”张生指张祜,杜紫微即杜牧,张祜《宫词》有“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云云,曾为杜牧盛赞。而高蟾亦有《宫词》云:“君恩秋后叶,日日向人疏。”郑谷于此称赞高蟾的诗有六朝风韵。</p><p class="ql-block">高蟾又与诗僧贯休为诗友,黄巢起事时,贯休被困在浙江的兰溪,有《避地寄高蟾》诗云:“荒寺雨微微,空堂独掩扉。高吟多忤俗,此貌若为饥。旅梦遭鸿唤,家山被贼围。空余老莱子,相见独依依。”而高蟾也在避乱中,他有《宋汴道中》云:“平野有千里,居人无一家。甲兵年正少,日久戍天涯。”这道诗反映了晚唐战乱的荒凉景象。</p><p class="ql-block">高蟾的诗,如郑谷所言是追迹谢玄晖的,孙光宪《北梦琐言》对他有“思清”“奇险”的评语,但以为他的诗也有“意疏理寡”之病。辛文房《唐才子传》则认为他的诗“气势雄伟,态度谐远,如狂风猛雨之来,物物竦动,深造理窟。”这是很高的评价了。辛文房在提到他的性格时称:“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人与千金,无故,即死亦不受。其胸次磊块,诗酒能为消破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