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夕阳

刘景辉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哈三中校友(上海)历次聚会汇总(3)</b></p> 第十一次聚会 <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2月5日</p><p class="ql-block">地点:扬州饭店(上海南京东路/福建中路)</p><p class="ql-block">执笔:牟维旭</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序</b></p><p class="ql-block">时隔三年,哈三中校友(上海)再次举行聚会。屈指一算,这已经是我们的第十一次聚会了。此次活动占得天时、地利、人和:疫情过后人心思聚,新群友加入,壮大了我们的队伍。</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2月5日,春节临近,年味日浓;地点:福建中路~南京东路,是上海最繁华的地段。就连老天也有意成全我们,连绵多日的风雨,竟在头天夜里戛然而止!聚会取得成功,事后有众多校友热情关注、点赞、好评!</p><p class="ql-block"> 田广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排左起:孙晶岩(郭世如爱人)、刘云(田广德爱人)、陈安荣(高2.3)、王子新(初3.4)、戴明(初2.4)、章晴(初2.1)、刘健航(高1.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排左起:田广德(高3.1)、周宪南(高3.4)、牟维旭(高2.4)、郭世如(高1.2)、刘宝常(高2.2)</span></p> <p class="ql-block">王子新(初3.4)和陈安荣(高2.3)合影</p> <p class="ql-block">陈安荣(左、高2.3)和周宪南(右、高3.4)是当年哈市中学生田径运动场上的顶级高手,曾分别获得男、女跳高冠军。几十年后再相逢,无限感慨,有说不完的话。</p> <p class="ql-block">宪南老兄,第一次参加本群聚会,心情有点激动 ,但面上还不能让别人看出来。</p> 在座的女同学一起留个影。 <p class="ql-block">雅静,牟维旭要发表讲话。</p> <p class="ql-block">牟维旭、郭世如两位挚友,1968年分别后一直没再见面,直至今日(右为郭世如夫人)。</p> <p class="ql-block">左为郭世如夫人,其他四位是当年校宣传队的,要不,再展现一下当年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王子新、戴明、章晴、刘健航,这四位女同胞在一起可有唠的了。</p> <p class="ql-block">几位老同学因为疫情几年没见面了,群主田广德关切的问候每个人。</p> <p class="ql-block"> 文 牟维旭</p><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5日一早,我拎着行李离家,到南京站乘高铁,奔赴上海,参加哈三中校友(上海)的第十一次聚会。我很期盼这次聚会,因为我们确实分别得太久太久。由于新冠疫情作祟,我们至少三年未见面了。而且,这次还有郭世如夫妇参加。自从1968年分手,我们就没有再见过,我怎么能舍得放弃这么宝贵的机会呢?</p><p class="ql-block"> 哈三中校友(上海)聚会,发起于2016年,召集人是田广德。那年,由他发起,在上海定居或在上海照顾小辈的哈三中校友刘宝长、原福茂、陈安荣、刘健航、章晴、田广德6人参加聚会。我也忝列其中。大家觉得这种见面的形式很好,决定把它常态化,以便大家忙里偷闲,时不时地聚聚。另外,外地的同学校友来沪,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聚一聚,见见面。至今,已经举办过11次聚会。还弄了一个微信群,作为这个小团体的日常交流平台。这个群不大,现有20多人。有个什么事儿,群里一说,大家各显神通,事情就办成了。</p><p class="ql-block">去年,哈三中建校100周年,要编纂“老三届校友通讯录”,田广德在群里振臂一呼,大家各领其责,几上几下,把事情办成了。老三届校友通讯录成为百年校史中的珍贵史料。其实,严格说来,我不具备加入这个群的资格,因为我常住南京。但是,我一听说在上海的同学、校友要聚会,心里痒痒的,想去上海与大家见面。</p><p class="ql-block">从1968年离校下乡以后,我和很多想见的同学、校友没有见过面。当然,想见同学,私下发个邀约就可如愿,但那毕竟无法常态化。常态化的机会有两个,一个是10月份的哈三中校庆纪念日,另一个是6月18日——我们下乡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创建纪念日。这两个见面机会的地点都在哈尔滨。对于住在南京的我来说,空间在千里之外,时间要逢五逢十,时机金贵得很。而今,可以在上海时不时地与同学、校友见面,何乐而不为?以往,我大都是早上从南京乘高铁中午抵达上海,聚会之后,下午返回南京。这次,聚会之后,我要留下来,陪99岁的老母亲在上海过个年。</p><p class="ql-block">校友多年不见,一见格外亲切,颇多感慨。老三届学生,初一到高三,年龄相差五六岁,在校时间最长的差不多有10年。同学校友之间经历不同、交集各异,话题必然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因而见面多少次,都感到话没说完。比如,我和陈安荣,初中在同一个班级,考上高中后,本来也都分配在三班,后来根据需要,我被调整到四班。说起初中那些事,怎么也说不完。再比如,周宪南和陈安荣,他们一个是高三,一个是高二,不在一个年级,但他们当年都是体育尖子,是哈市中学生田径运动的顶级选手,曾分别获得男女跳高冠军,为学校赢得荣誉。课余时间,他们在学校操场上刻苦训练的身影,赢得多少钦佩和羡慕的目光。值得一提的是,与一些学校的体育特长生不同,三中的体育尖子,学习也不输于人。几十年后,两位体育尖子在上海扬州饭店谈起青春往事,感慨无限。</p><p class="ql-block"> 这次聚会,有同学发现,参加聚会的竟然有四人在学校是文艺宣传队的:郭世如、刘宝长、王子新,还有我。我是这个宣传队的队长。倒不是因为我有什么艺术特长,而是因为我多年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被人看好,委以召集重任。我原来以为这事会很难,没想到,各路人马聚集起来,我们这些同学都很好商量,没有多少让我感到难办的事情,宣传队很快就在校内外演出了。说实话,真不是我多有能力,而是哈三中富集了一群文艺人才,给点阳光,就能出彩。我们宣传队里高中生比较多,一些同学本来就有报考高校艺术专业的资质。宣传队的那些出色表演,为他们后来被专业艺术团体录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这些人才,节目单的文化艺术含量就比较充实,比那些“跺脚+喊叫“的宣传队,自然略胜一筹。 郭世如擅长手风琴演奏,还是宣传队的保留节目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中刁德一的扮演者。他和扮演阿庆嫂的魏心洁,以及扮演胡传魁的高三一班的高广志演唱的“三人背弓”,惟妙惟肖,特别是那句“这个女人不寻常”,经常赢得喝彩。那时,郭世如身材瘦削,下巴尖尖,与角色比较贴近,形神兼备,相得益彰。王子新擅长编演舞蹈。我不记得当年有些什么舞蹈节目,反正,整场演出,舞蹈和说唱穿插得很好。刘宝长跟我一样,属“万金油”的,唱啊跳啊什么的都会点儿,但都不精。可是,一场演出缺了跑龙套的,还真不行。我和郭世如,一个读高二,一个读高一,本来没有什么机会认识。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郭世如牵头办了个油印小报《尽朝晖》。我和初三的柳兰芳、袁慧萍不知怎么的就成了他的部下。编辑文稿,刻钢板,印刷和张贴小报,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武斗”严重的时候,造反派不许我们进学校,我家成了编辑部的据点,他们仨成了我家常客。听我妈说,我和弟弟妹妹下乡以后,郭世如为了抗议母亲不让他下乡,还离家出走,在我家住过一段日子。不当兵打仗哪里懂得什么叫战友之情,可是,那些难忘的岁月,确实让我们在分别时体会了一把战友情谊。</p><p class="ql-block">1968年5月7日,哈尔滨隆重地举行知识青年下乡欢送大会。我胸戴红花站在被欢送的队列里。虽然红花下面的带子上写着“下乡光荣”,我却没有多少光荣感,与同学校友分别的伤感和对前途的某种迷茫,让我高兴不起来。我默默地站在队伍里。当我们在城市中心大街上游行的时,郭世如突然出现,把我拉进一家照相馆,为我们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后来,郭世如也下乡到了长水河农场,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这些陈芝麻烂谷子,都摆上了餐桌,成为大家聊不完的话题。</p><p class="ql-block">2月5的聚会十分成功。为了参加这次聚会,郭世如夫妇早上5点动身往市中心赶。王子新乘了至少两个小时的地铁。以往,高惠滨、原福茂和游明从未缺席过同学聚会,可是这次,或临时有事,或远在海南,不得不请假。宋国育住在苏州,经常赶来上海参加聚会,这次不巧,偶感风寒,身体不适,不得不留下缺憾。我们的聚会得到家属的赞同和支持。参加过校友聚会的家属,有李威(刘健航先生)、陈肖苓(刘宝长夫人)、刘云(田广德夫人)、孙晶岩(郭世如夫人)等。</p><p class="ql-block"> 三中同学校友对这次聚会很关注,纷纷在群里点赞、祝贺。他们是林竞模、鲁佳临、蒋兰芝、何晓莲、张广兴、杨婉、王巧莲、李绍滨、王显生、李悦菊、杜森富、张祉民、孙融、白春光、张凤德、王逊、王桂珍、贾树尔、关瑞珠等。田广德代表大家对他们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