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瓦屋山坐落在句容最南端与溧阳交界处,方圆60平方公里,属茅山山系。山顶平坡千亩,两翼双峰翘峙,远望如青瓦大屋,巍然雄崛,故名瓦屋山。2005年,因宝藏禅寺与安徽九华山渊源极深,瓦屋山改名为九龙山,但民间一直以瓦屋相称。瓦屋山山水云壑,数峰叠翠,繁茂而明朗,纯净而妩媚,生态原始而环境雅致,故又被称之为“江苏的小九寨沟”,是一处不可不去值得一去非去不可的户外胜地。唐朝李白、孟郊,以及南宋陆游、陆子遹父子都曾为其留下墨迹,而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瓦屋如云春作花,华阳绛气属青蛇”的句子则写出了瓦屋山的绮丽。</p><p class="ql-block"> 早在3年前就有将瓦屋山打造一期“走遍句容”的想法,并和西北望于2021年的国庆节第一次进行了半程探路。当年虽未成行,但瓦屋山的山水风光人文却一直萦绕脑海而难以忘怀,遂在今年将瓦屋山规划为第十七徒,于5月18日和方东、大波、卡卡、随风、荆棘、西北望沿着那田山水、越光稻田、白沙村、农业展示馆、白沙湖、菩提寺、宝藏寺、瓦屋山庄、溪山亭、周家、大山口的线路进行了探路,之后又于10月19日、27日先后与空哥、卡卡、太阳、随风、西北望等对线路和重要节点进行了打磨和确定。期间在群友荆棘、三清和云野的积极联系下,得到了上杆村委会、戴庄村委会、磨盘山林场、那田山水、瓦屋山庄、百诚活性炭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走好11月3日的第十七徒有了更多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的“走遍句容”始终是一众人在努力。不仅有支持者的支持,还有兰花草的平台、群管理的助力、探路者的付出、群友们的参与、大师们的光影、旗手们的辛劳以及你我间的笑脸、鼓励和分享。这次也不例外,在那山那水那片田的安然画卷里,第十七徒定名为“瓦屋山中·岁月静好”,并终将变换成一段令人流连暖心的斑斓之行和快乐之旅,也让171名群友彼此间红尘里内心更加充盈,掬一缕光阴,握一份懂得,携一份亲近,吟一处恬淡,持一种充实,岁月无恙,莫不静好。</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七徒的起点在那田山水生态园。沿着园内彩虹路一拐进田埂,宜人的秋色气息便贴近脸庞醒目而来,稻田金黄,茅草柔软,秋风宁静。渐高处则木栈横水,湖亭独立,丛菊传香,白鹭轻点,“那田山水”四个大字铺陈着半坡青色,亦如好客的主人释放着天王人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生态园错落有致,矗立在青山绿水间,总面积约为1600亩,总投资为1.5亿,目前正进行二期建设。那田山水依托戴庄有机农业生态条件和瓦屋山的优美环境,与宝藏禅寺、菩提禅寺遥相呼应,将佛教文化与休闲观光结合起来,开发农业观光、药材种植、健康旅游、生态游憩、休闲度假、儿童游乐、养生养老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精品休闲农业生态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秋的时光里行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条小鱼在田埂上蹦跶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捡起投入小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它左晃右摆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去寻自己的希望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群人漫步阡陌之上喜乐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随着金秋艳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言语嬉笑间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把年少生活回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在作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炫烂的色彩必须张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水在流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粼粼光影中秋在微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田野仿似长在心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因为它有家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此岁月静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行的再远也能找到方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舞子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绝·题舞子衣那田山水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洗尘心不拜经,金风红叶望山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田秋水谁言爱,故事人间说佛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 十六年</p> <p class="ql-block"> 白沙村处在瓦屋山的最西端,两边稻田,四面青山,村头碧水,秋色斑斓,是一个集自然风光、现代农业、红色基因为一身的自然村落和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村西矗立着白沙村的门楼,朱漆大字,十分的伟岸。村里干净整洁,白墙上的图案刻画着农村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村史风物馆和红色记忆馆则如同无声的诗,讲述着那个年代的故事,令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白沙村属戴庄行政村。戴庄和下蜀谢家边、大卓丁村一样,据说因为太平天国的原因,戴庄没有戴姓后人。白沙村的村西彩虹道之北是白沙烈士陵园。1943年5月,日伪军将在梅庄、青杆等地被捕的新四军十六旅供给部副部长涂风初等6人,用铁丝刺穿锁骨串在一起,连同两位国民党抗日军人残酷活埋在白沙村毛狗凹中。新中国成立后,烈士遗骨被移至白沙村西侧重新安葬,并树碑纪念。加上东湾战斗牺牲的23位无名烈士和张中德、凌浩2位烈士迁葬于此,陵园共33位烈士。</p><p class="ql-block"> 相比那个战火纷飞、血色浸染的年代,相比于历朝历代老百姓没完没了的徭役、吃了上顿没下顿、医疗极度匮乏、随时面临死亡、命如草介无处伸张的年代,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庆幸现在的我们没有生命威胁,没有流离失所,没有外族欺凌,能够安居乐业,大都衣食无忧,陪着家人出行,自由自在生活,偶尔还能发几句牢骚。这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年代,前辈们为此付出的热血值得我们铭记和尊敬,我们没有理由没有资格忘了来处丢掉本心。这也是一个岁月静好的年代,愿我们每个人都胸中有丘壑,眉间作山河,不随波不迷失,储存阳光向往美好,做好自己超越自我,不断追求更高境界更有意义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白沙村因其良好的自然禀赋,这里还是“亚夫精神”和“戴庄经验”的发源地。彩虹道之南便是享誉盛名的现代有机农业“戴庄模式”的白沙高标准生态农田。生态农田生长的是神奇的越光再生稻,如韭菜一般具有割一茬再长一茬的优势,一般在8月上旬和10月下旬收割。田里二茬稻已基本收割完毕,尽管没有看到收割的劳动场面,但还是能体会到颗粒归仓收获的喜悦。白沙村曾经一穷二白,是袁巷最穷的村。在赵亚夫的指导帮助下,戴庄村委会积极探索“村民合一”,党建富民,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凭借“绿色”崛起,把成绩写在大地上,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出累累硕果,趟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戴庄模式”,书写了了不起的“敬业、奋斗、开拓、奉献”的“亚夫精神”。赵老也当之无愧地先后荣获2007年CCTV十大三农人物、2014年“时代楷模”、2015年“全国敬业奉献模范”、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等称号。</p><p class="ql-block">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代人眼中再稀松平常的稻米,在古代却是奢侈品和珍品,只有天子和贵族才可以享用。《周礼·天官》记载周天子专用的“八珍之齐”,排在第一位的叫“淳熬”,相当于现在的盖浇饭。《左转》记载鲁僖公三十年,周公阅来鲁国聘问,鲁国款待他“昌歜、白、黑、形盐”,也就是一碟昌蒲菹、一块白米糕、黑黍糕和虎形块盐,周公阅受宠若惊,认为自己配不上。直到唐宋时期稻米才完成逆袭,大众主食从“粟麦”为主进入“稻麦”时代,曾经的贵族食物成功走入寻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 《诗经·小雅·甫田》里说,黍稷稻粱,农夫之庆。中国人是最早的稻农,食用并驯化种植稻米的历史可向前追溯一万年。华夏先民因地制宜,将水岸边不起眼的“野草”驯化成为产量巨大、营养丰富的“超级作物”,推动人类社会的“农业革命”,并在稻作农业的基础上,构建起庞大的文明大厦。从西周天子餐桌上的盖浇饭到楚越人“饭稻羹鱼”的美味;从汉代军粮的“干饭”到稻田写进唐人的诗歌;从宋代养生粥到明清茶泡饭。这颗小小的稻米用万年时间完成从池边野草到餐桌主角的华丽进阶,特别是杂交水稻技术,让中国人牢牢端稳了自己的饭碗。当“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歌声响起,让闻者为之心潮澎湃时,我们应当意识到,正是这一万年来的朝夕相处、相濡以沫,才让对水稻的爱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绝·题印象兄瓦屋山少女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色一山新,凭谁爱此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缘由尘不染,兴在少年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 十六年</p> <p class="ql-block"> 之前的探路不经意间还发现了一片小树林。一片两片无数片的落叶缤纷,一树两树许多树之间的扶持相对,仿佛时光之生命成熟,挡不住岁月的流逝与苍老。一不小心,瓦屋山就来到了秋天。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小树林也顺乎天时悄然变换了容颜,落叶簌簌翩翩起舞,大地五光十色一地斑斓。行走其间,我们可以感受青山仁者的安宁,泥土气息的质朴,周围的空气、声音、色彩都那么的认真、飘逸和空灵。自然有阴阳消长,人生有起伏成败,没有什么是可以不朽的,生活也总是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尘世间,平凡处,我们要做的正如《人世间》主题曲所唱的,一身雨雪风霜不问去哪,随四季枯荣依然迎风歌唱,不忘少年样,也无惧白发苍苍,像种子一样,在这片土壤,一生向阳,随万物生长。</p> <p class="ql-block"> 隔着小树林不远便是白沙湖,白沙湖不大,静静地依偎在瓦屋山的山脚旁,滋养着这一片土地。瓦屋山景区有“五山四湖”,“五山”指的是瓦屋山、青龙山、大王山、马山和丫髻山;“四湖”则是白沙湖、上杆湖、马埂湖和李塔湖。大大小小的山峰、星罗棋布的天然塘坝和人工湖,以及从山脚到山顶一片片的松树林、栎树林、杉树林、毛竹林、板栗林,令瓦屋山环境清幽,风光旖旎。白沙湖对面是现代农业展示馆。展馆总面积1800㎡,包括亚夫事迹展示馆、句容好人馆、句容农业科技成果馆等。展馆以赵亚夫为了农业奉献的历程为主线,分为七个篇章,循序渐进,渐次铺开,让参观者以最直观的方式感知和领悟“亚夫精神”的丰富内涵。</p> <p class="ql-block"> 菩提禅寺很年轻又很久远。瓦屋山以前周边地区寺庙众多,香火旺盛,有宋代的慈恩禅寺,元代的善庆庵、祠山庵,以及明代的兴古庵等,后因不同缘故相继被毁,随古老化身而去。菩提禅寺于2004年在原古寺庙遗址上进行了复建,前后250余米,左右200余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目前已建成大雄宝殿、四座配殿及天王殿等,寺随山势,传承着瓦屋山的觉悟和信念。对于菩提,人们大都有菩提树、菩提子的概念,最著名的是禅宗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菩提一词源于梵文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p><p class="ql-block"> 宝藏禅寺则始建于唐代天宝五年即公元747年,为道明大和尚所创,距今1277年,鼎盛时期有庙宇九十九间半,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当年,九华山地藏菩萨金乔觉说服跟随自己修行的二弟子道明和尚下山自立门户,弘扬佛法,并赠《送童子下山》诗一首:“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瓶添涧底休拈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该诗收录在《全唐诗》中。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如大地一样含藏无数善根种子,与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并称佛教四大菩萨。相传地藏菩萨的坐骑叫“谛听”。谛听神通广大,可以照鉴善恶,察听贤愚。《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只有谛听和佛祖可以辨认,可见其神奇。</p><p class="ql-block"> 天下名山僧占多。菩提禅寺和宝藏禅寺依托瓦屋山的青山秀水,晨钟暮鼓,香火袅绕,静中生智,宁静致远,瓦屋山也因沾了佛的气息而在大自然的造化中成为了一处传承佛文化的修行胜境。山外万丈红尘,山中四季禅声,修行的路上无需太多的华丽装扮。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不要停下我们积极前行的脚步,无所住,不执念,当行则行,应止则止,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保持内心平和,积蓄健康能量,蹈中守常,从容不迫,外有烟火气,内修精气神。</p> <p class="ql-block"> 瓦屋山庄始建于2003年,占地约170亩,座落于植被密布、泉涌溪流的瓦屋山上杆湖旁,背山面水,位置极佳。瓦屋山庄老板姓庄,待人热情,口碑很好,有大格局,过往群友野道爬山经过此地,都可以得到免费的开水供应和小憩之所。山庄也在20年间逐步从几间小房子慢慢发展成能同时接待400位顾客用餐、休息的农家乐。置身其中,远离城市的喧嚣,身处青山绿水,耳听林涛鸟鸣,旷远绵邈,岩岫杳冥,几许山湖水,一湾清净心,信步游览,风光无限,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体验不一样的农家乐。</p> <p class="ql-block"> 山路弯弯,山风送爽。周家与山为邻,如一方世外藏在大山之中,屋舍俨然,村道整洁,农家小院和睦相连,鸡犬相闻,安静而从容,22公里的彩虹路从村前穿过,是名副其实的“绿美乡村”。百亩板栗林生长在村旁,板栗在中医中被称为“肾之果”。这儿的板栗个大饱满,有着红褐色的外壳和金黄的果肉,彷佛大自然的礼物,散发着山里人的热情和醇厚的清香。此地还有着很深的红色基因,陈毅元帅1938年5月率新四军进驻大山口周家,在周老五家住了45天。为让新四军住的好一些,周老五大儿子周长流刚结婚不久,也把婚房让了出来,周家人对革命是作了贡献的。</p><p class="ql-block"> 记忆最深的当属周家的一片香樟老树林了。20年前便来过,有时和朋友来,有时陪家人来,有时是在一池蝌蚪的春天来,有时是在落叶满山的深秋来。时隔多年再次来到这片香樟林,这些旧时光里依稀的树啊,依旧朴实无华郁郁成林,依然择善而居淡淡清香,依依绿意如斯流淌不尽;这些生长旺盛的老树啊,仿佛老周家的神祗瓦屋山的印记大自然的馈赠,值得碎步向前深深一躬,怀着对大山的敬仰对岁月的回望和对生命的咏唱。 </p><p class="ql-block"> 樟之盖兮麓下,云垂幄兮为帷。樟树独树一帜,树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3米,挺拔参天,枝叶如盖,形态优美,是当之无愧的行道树、绿化树、庭荫树。樟树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味,故被冠以“香樟”。其枝干和叶子可提取汁液制成樟脑,张爱玲对其独特的气味曾有细腻的描写:“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在很多地方,樟木箱子曾是新娘陪嫁的标配,被称作“女儿箱”。樟树寿命长久,可与松柏比肩,千年之樟比比皆是,常被视为长寿树、吉祥树。江西安福县严田村有一棵香樟古树,生于西汉后期,树龄超过2000年。樟与“章”同音,又有着“文章、崇学”的寓意。“豫章”是樟树的古称,樟树还被古人视作“栋梁之材”,寓意家族兴旺,子孙多才俊。据说与樟树羁绊挺深的鲁迅,幼时的学名即是“樟寿”,名取“樟树长寿”,后来改字“豫才”、又名“树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律·题卡卡瓦屋山美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色若无邪,秋深恋白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田新稻熟,瓦屋淡烟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红叶红旗染,青山青黛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村炊风正好,吹梦老周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 十六年</p> <p class="ql-block"> 磨盘山林场作为句容三大林场之一,全场林地面积2.4万余亩,活立木蓄积10万m3,森林覆盖率达94%,分布着松树、毛竹、栎树、南京椴等森林资源,有高档茶园、板栗园和特色苗木园,其中红果冬青良种基地享誉全国。2023年,磨盘山林场荣膺“全国十佳林场”,是江苏唯一获此殊荣的林场,很是了不起。林场包括磨盘、大山口和牧羊场三大工区,其中大山口是瓦屋山的门户,也是第十七徒的终点。如果说瓦屋山的体态明媚清雅,那大山口则有它的性格,一种原始状态下的十分年轻的性格。这里草深林密,山路曲折无尘,一洼连着一洼,野兽飞禽是它的子民,和这些大山里的野兽飞禽比起来,我们只是步履匆匆的过客。</p> <p class="ql-block"> 是故事总是要结束的。印象兄在设计第十七徒徒标时,山色以蓝绿黄为主,代表着变化,一条弯曲山路的尽头满目金黄,铺陈深秋的色调,描绘丰收的季节;“瓦屋山中·岁月静好”则用白云色及淡淡的天蓝色,代表了云淡风轻,微风刚好。每次“走遍句容”的徒标都是印象兄设计的,画的很幸苦却十分的精致,他把我们每个人徒行的印迹都镶进了挥之不去的图画中。</p> <p class="ql-block"> 在上杆村智能恒温大棚里,在温润清新的气息中,我们见到了令人惊奇的榆黄菇。成熟的榆黄菇不仅色泽金黄、颜值超高、十分养眼,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也是很高,据说市场上能卖到上百元一斤。上杆村通过党组织+企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榆黄菇产业。今年6月开始投产,已产13000斤,销售额40万元,主要销往上海、青岛、北京等地,是一个非常好的村经济增收和村民就业的共富项目。上杆村是句容南乡很有名的村,历史悠久,人文深厚,戴姓居多,其祖可上溯至后周礼部尚书戴宏,再上可追溯至唐朝大诗人戴叔伦。戴叔伦的“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句子至今为人称诵。</p> <p class="ql-block"> 探路期间,我们还有幸拜访了上杆村二队的林忠志老人。林老今年81岁,原是语文老师,是土生土长的瓦屋山人。因为热爱自己的家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挖掘整理瓦屋山的文化故事和风景名胜,特别是对宝藏禅寺的多方探索寻觅,为千年古刹的兴起及《宝藏禅寺》的编撰发挥了重要作用。神女湖原叫大山口水库,据说就是林老给起的名。我还有幸拜读了林老写于2003年的《故土》的手稿,手稿笔力强劲,字迹端庄,如瓦屋山一般优美秀丽,典雅流畅。我想用林老《故土》文稿中的一段话来结束“走遍句容”第十七徒的文字:“这里的山泉,透着一股清甜;这里的花草树林,能使浮躁趋于宁静;这里的土地,透着山的灵气和秀气;这里的山民,留着人们最初的善良;这里的生活,离天堂并不遥远。”</p> <p class="ql-block">主 办:句容市登山运动协会</p><p class="ql-block"> (兰花草户外)</p><p class="ql-block">统 筹:荒野巴克</p><p class="ql-block">领 队:太阳、荆棘、西北望、鉲布奇喏 </p><p class="ql-block">摄 影:云野、 印象 、方东等</p><p class="ql-block">文 字:十六年</p><p class="ql-block">诗 文:十六年 、舞子衣</p><p class="ql-block">平面设计:印象</p><p class="ql-block">后期编辑:鉲布奇喏</p><p class="ql-block">特别感谢:句容苏南村镇银行赞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