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嘉兴春波坊和青龙街上的海华武馆

米子杂记

<p class="ql-block">  美篇号:3839306,昵称:米子,图片:手机拍摄</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个好日子,秋高气爽,阳光明媚。下午,在单位上班,突然接到海华兄的来电,邀我去他的武馆坐坐,见一见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演员何麟老先生,非常开心,顺便去嘉兴城区的老街转转,收获颇丰。今天,我就跟大家说说嘉兴的青波坊和青龙街上的海华武馆。</p> <p class="ql-block">  春波坊位于嘉兴火车站北侧,呈南北走向,全长近1公里,南接勤俭路、城东路、北边东升路,横穿大新路,房屋建筑是具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是嘉兴市区首条仿明清江南民居建筑的商业街。春波坊共有283套店面房,拥有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现有82家单位企业经营副食品、食品贸易服务业,占整个面积的73.5%。早在唐宋时,这里已是烟火万家;明清间,这一带为春波坊、北板坊,成为城外商业圈。清代,解放路东北段习称西河街,西北段称柴场湾,比嘉兴城中集市更热闹。</p> <p class="ql-block">  春波坊现为嘉兴的一条商业街,南北走向,中间有座春波桥,以前桥边还有印刷厂,其地为兰溪会馆,曾为光复会活动基地。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来嘉兴时,曾在该处举行欢迎大会。元代大画家吴镇曾居于春波桥畔,筑有春波草堂,绘有《春波烟雨图》。“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在这烟雨迷蒙的季节里,我来到了这条位于火车站北广场、人民公园斜对面的仿古商贸街,在这里寻找那一份世俗化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春波坊离嘉禾桥不远,嘉禾桥过去是“嘉禾第一桥”,几十年前被拆除,向北移约70米,建有新“嘉禾桥”。河东现称解放路,旧称西河街。解放前曾一度名中正街,明清时地属北板坊。清前期为商业区,其地多米市。清光绪《嘉兴县志》载:“道咸之间,宣公春波,北板米市,围积数十万(石)。虽僻巷无隙地,可谓盛矣。”沿河有螺丝浜,棚户栉比,明代为著名文学家李日华的故宅——恬致堂所在。近代设有广东会馆。2001年解放桥到春波桥一段解放路扩建竣工,路宽18米。过解放桥至秀城桥一段的解放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粉墙黛瓦的明清商业街市。</p> <p class="ql-block">  老嘉兴有四座城门,春波门便是四门之一。这四门有着悠长的历史文化韵味。三国时的吴赤乌五年(242),孙权立子和为太子,当时的“禾兴”中的“禾”字与“和”同音,为避讳,于是朝廷将“禾兴”改为“嘉兴”,“嘉兴”之名从这时就开始了。当时吴国朝廷命令各郡县“修城郭,起谯楼,掘深池大堑。”大约也就是从黄龙三年开始,嘉兴开始兴建城墙,分别在城墙东西南北方向各建造城门。城门的名称历朝历代都有所变化,至清代,嘉兴城有东门(春波门)、南门(澄海门)、西门(通越门)、北门(望吴门)。四座城门,自古就各有特色。清乾隆年间的嘉兴学者项映薇(1730-1789)所著的《古禾杂识》(后王寿、吴受福增补)中,曾写到清代和民国初年嘉兴城的“禾城四门,风景各殊”。那么这一“风景各殊”,到底不同在哪里呢?书中用了一首当时流传在嘉兴的民谚:“北门米脚子,南门大粽子,西门叫花子,东门摆架子。”嘉兴东门叫春波门,明代开始,嘉兴县城地域较小,地方政府鼓励居民移居城外,因此当时的东门外,也就是甪里街、宣公桥一带,“百业杂陈,市肆繁盛。”据史料记载,当时东门一带曾经居住的,其中有元代大画家吴镇(后移居嘉善)、嘉兴知府潘师旦、董氏家族、褚氏家族、巴金祖上李氏家族等等。东门有些富户的住宅进深有十三进,从这些人家出来的人,坐着轿子或由马拉的挂着帷幔的座车,车上还挂着铃铛。,“叮叮当当”一路作响,城内百姓不见贵人面,只见轿车帷幔下露出的靴子,主人架子很大。因此民谚就有“东门摆架子”一说。</p> <p class="ql-block">  海华兄的武馆位于这一嘉兴老街区的春波坊商业街和青龙街之间。武馆的正门开在青龙街,后门则在春波坊商业街,门正中央上面还挂有“中国掼牛馆”的匾额。青龙街有螺蛳浜(现今秀水人家)和菜花径也是非常有名的。菜花泾河位于城区东北部,距城中心约六里,相传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春,康熙皇帝南巡经此,见菜花遍野,遂称菜花泾。后成为东门外的名胜,诗人多有歌咏之作。清谭吉骢《鸳鸯湖棹歌》:“菜花泾上半渔矶,薝匐林中尽竹扉。”清诸凤翔《禾事闲吟》:“翠华昔日幸双溪,凤艒龙艑尽向西。传语菜花泾驻跸,水围夜宿万星齐。”社区南端入口立有仿古“菜花径”牌楼。</p> <p class="ql-block">  嘉兴市海华武术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该馆成立于2011年11月,以全国知名武术家韩海华先生的名字命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掼牛”、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湖船拳”和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样刀”三项非遗的保护单位。海华武馆以“学拳先明理,习武必尚德”为立馆宗旨,立志传承中华武术的武学精神和文化传统。韩海华是全国首家以传播武学文化为主题的孔子学堂的创始人,崇尚“学拳先明礼”,把传统武术和儒家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除了承办赛事,韩海华近几年还开始将文化融入武学,着力于文化交流。2015年,他与孔子基金会合作,在馆内授牌设立全国以传播武学文化为主题的孔子学堂。2016年,南湖区“民族之家”武馆在海华武术学校成立,来自37个民族的朋友们在这个大家庭里聚集。这几年来,这里训练过近五百位学员,还吸引了不少外国人漂洋过海地前来学艺。</p> <p class="ql-block">  何麟,河南省商丘市人,回族,出生于1951年8月,家中四兄妹,排行老大的何麟自小由爷爷奶奶带大。1967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海运局当海员。1967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主演《等到满山红叶时》、《姑娘今年二十八》、《竹林隐士》、《快乐的单身汉》等多部影片。1995年,何麟出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又创作和出演了多部电影、电视剧。他曾任上海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何麟处于电影表演的高峰时期,每年都要拍摄影片。1981年的《南昌起义》。1988年的《开枪为他送行》,1983年的《快乐的单身汉》等。他在多部影片中扮演各种身份、性格的角色,惟妙惟肖。1994年,何麟出任上影演员剧团团长。团里集中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艺术家。当团长的几年时间里,何麟整日想的是让演员剧团有更强的凝聚力,经济上有新的增长点,最要紧的是出人材,出明星,出好片。他率领创作人员深入生活,搜集素材,一年时间里四易其稿,终于诞生了纪实风格强烈的《何须再回首》。以新颖的视角描写了“两劳”释放人员,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学习榜样。在该片中,何麟身兼制片人,策划和主演。该片获得专家好评。1997年,轰动上海滩的《儿女情长》。何麟在其中扮演长子,是个催人泪下的孝子。他的表演非常本色,分寸感把握得非常妥贴。几年来,何麟率领上影演员剧团的同仁跨出了不同寻常的一步,他将在影视表演中继续探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