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这东西……

秀才

<p class="ql-block">  侄女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将就读的是哲学与语言科学博士学位。我完全不懂这个专业研究什么,听听名字就觉得挺高大上。凡是沾上哲学二字,我便觉得深奥无比。前不久的一则消息,又让我觉得语言也挺神秘的。</p> <p class="ql-block">  消息来自小红书,在美国一位中国留学生被种族歧视了,他不慌不忙的背诵了一段《木兰辞》,手又做了几个奇怪的动作,结果那个外国人就道歉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什么原理?《木兰辞》居然有这奇效?女儿顺口吟了一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如果碰到一个不懂中文的,嘴唇轻轻开合,吐出这一粒粒的读音,果然有点像咒语。看来古典文学另有妙不可言之处。我身在德国不会德语,正好借鉴一下。于是我就准备了一个替代品:“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齿音丝丝摩擦出来,神秘感十足,还可以无限循环,让人听不出破绽。遇到紧急情况,试试拿这只几千年前的耗子精自救。</p> <p class="ql-block">  没过多久,机会出现了。女儿陪艾莉在游乐场玩滑梯,孩子们都很自觉的排队,按顺序滑。谁知一个女人竟也来滑,还对艾莉大吼大叫,艾莉被吓哭了。就在这关键时刻,女儿卡住了,没想起《木兰辞》,更没有花木兰的英雄气概。紧接着女人的丈夫也冲了过来,一通暴雨般的德语词汇砸了下来。这时候,女婿听见艾莉的哭声也过来了,他拉着艾莉的手走向前去,对着那对夫妻也用德语一顿狂怼,把他们的嚣张气焰打了下去。</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艾莉奔跑过来向我报告,我给女婿点了个大大的赞。这样做,不但给了妻子儿女安全感,也给艾莉树立了榜样,不要懦弱,他们就是欺软怕硬的纸老虎,你强他就弱,咱不惹事也不怕事儿。谁敢欺负宝贝女儿,有爸爸在呢!</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我的阿勒泰》里,张凤霞说女儿的话“在外面是个大怂包,就会跟我窝里横”,我女儿也这样。估计背一百遍《木兰辞》也没用,俗活说“教的曲儿唱不得”。其实,别说她,我也这样,即使做一千次准备,事到临头可能还是手足无措。在这里我看到了和亲家的差距,她比我教子有方。遇到这种情况,就用他们的语言,让他们听的一清二楚的怼回去。</p> <p class="ql-block">  当然,语言的最大用途不是对抗而是友好沟通。退休后,我每年都会在国外呆一段时间,主要工作是做饭、带孩子、遛狗。狗友们都很友好,早晨遛狗一般摩根、猫宁或哈喽的问候,我都可应付过去。偏偏遇到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先生,问候完了,隔着几米宽的草坪哇啦哇啦聊起来。我哪懂呀,连忙摆着手示意。谁知再次见到他时,竟与仇人一般,阴着脸不再理我。我回家问孩子,才知道这种手势是不礼貌不友好的。下次见面,我主动打招呼,心想,虽说不能化敌为友,至少可以化敌为路人吧?后来再见,果然又和颜悦色了……此后我便学了第一个完整的句子,Ich spreche kein Deutsch.(我不会说德语)。</p><p class="ql-block"> 一天,我带着外孙在宁芬堡散步。过来两位老妇人,很和蔼的看着外孙一个劲的夸奖,然后问了我一句话,我心想练兵千日用兵一时,终于有机会说了,谁知我刚说到Ich spreche kein ……他们就明白了,点点头微笑表示理解。我心想别呀,到了嘴边的“Deutsch”也不能咽回去呀。</p> <p class="ql-block">  记得侄女读硕士时,我们就开玩笑说,你就研究多语环境下宝宝的语言吧,我们家可以提供两个样本。现在发现两个样本远远不够,孩子的差异性太大了。弟弟七个月上幼儿园,老师说他的德语词汇量比同龄孩子都大。今年夏天回国两个多月,再回到幼儿园,他竟把德语忘了。他表达欲望还特别强,一顿中文输出,把老师整蒙了。于是大哭,心想我说的这么明白,你咋就听不懂呢?天天如此,哭到幼儿园要退货,把爸妈整崩溃了。姐姐则完全不同,刚回也不适应幼儿园,但她不哭不闹也不说,竟然自然而然的适应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两个宝宝在中、德、英三种语言同时进行。神奇的问题就出现了,不同的词他们会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这种选择有什么规律呢?是用什么语言最先接触到这个词汇就用这种语言呢,还是一个词用什么语言表达最简单用哪种语言?或者某个词在他们心里就该是什么语言?比如,恐龙,他们用中文和我说,但恐龙公园他们则会说“Dinosaurierpark”。再见他们会说“拜拜”,请则会说“bitte”。教他们姥姥用德语说是欧玛,但他们从不叫欧玛,坚持叫姥姥。所以,我觉得孩子脑子里一定有一个原则。那么,他们是用什么语言思考的呢?是固定的一种,还是说哪种语言时就用对应的语言思考?</p> <p class="ql-block">  或许语言真的和哲学有关。或许任何一种学问往深处走,都会到达哲学。发明方块字和发明字母的脑回路肯定是不同的,甚至从右向左读和从左向右读的思维模式肯定是不同的。甚至我感觉百年前的白话文改革,让中国字从竖版改横版,肯定也不只是改变了我们的书写阅读习惯。这么一想,哲学和语言科学,也就确实值得研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