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i><b>“升仙桥北,长林苍翠,曲涧潺湲,大非人世间境,乃昭觉禅寺。”从唐宋以来,蜀人自成都府出城,到北门郊外游宴,自然少不了一个妙香习习的胜地——昭觉寺。~ 摘自《追溯昭觉寺的宋代韶光》</b></i><br></h1> <h1><div><font color="#b06fbb"><b> “先有昭觉寺,后有成都城”。成都昭觉寺素有“川西第一禅林”之称。【昭觉寺】位于成都市北郊约5千米处,汉朝时,这里是眉州司马董常的故宅,宅号“建元”。唐贞观年间(627-649)改为佛刹,初名【建元寺】,唐宣宗时赐名“昭觉”。<br></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 五代十国(907-960),昭觉寺</b></font><b><font color="#b06fbb">因战乱</font></b><font color="#b06fbb"><b>仅存房舍五间,田土三百廛(chán),后荒废。</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延美禅师住持昭觉,对寺院进行全面修复,殿堂房舍增至300余间。《重修昭觉寺志》卷二“禅灯附行实”记载了昭觉寺在宋代作为西南地区一大“十方丛林”的辉煌。</b></font></div></h1> <h1> <b><font color="#167efb">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一场兵火,使得昭觉寺和成都一起变成了一片废墟,直到清康熙初年昭觉寺才得以重建。</font></b></h1> <h1> <b><font color="#167efb"> 明末清初,在丈雪、佛冤两代人的努力下,昭觉寺至康熙二十六年,基本恢复了昭觉寺曾经的规模,从而奠定了近三百年的声势。图为昭觉寺废墟里曾经见证了辉煌的两尊石狮(林子昕 等 摄)。清代恢复重建后的昭觉寺,从下列老照片中可窥见一斑:</font></b></h1> <h1><b><font color="#39b54a"> 清释中恂、罗用霖编《重修昭觉寺志》载,康熙二十六年(1688)立《昭觉寺界址碑记》。图为昭觉寺收藏的田界碑。</font></b></h1> <h1><font color="#39b54a"><b> 清释中恂、罗用霖编《重修昭觉寺志》载“昭觉全图”,光绪二十二年(1896)刊刻本。</b></font></h1> <h1><b><font color="#39b54a"> 如今八角亭四周建的水沟上的“龙眼桥”或许出自《重修昭觉寺志》载“昭觉全图”中的那条水沟上的桥名吧。</font></b></h1> <h1> <b> <font color="#39b54a">这张林荫道和八角亭的照片是1908年由一位名叫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的英国植物学家拍摄的。这张珍贵照片上的情景与现在昭觉寺山门至天王殿一带的布局基本一致。</font></b></h1> <h1> <b> <font color="#39b54a">图为民国的一个冬天,昭觉寺,人们和僧侣走在八角亭前的林荫小道(林元亨供图)。这张照片也能与1908年亨利·威尔逊拍的照片互为印证。与当年康熙皇帝的五言律诗中描述的昭觉寺非常吻合:入门不见寺,十里听松风。香气飘金界,清阴带碧空。霜皮僧腊老,天籁梵音通。咫尺蓬莱树,春光共郁葱。</font></b></h1> <h1> <b><font color="#39b54a">这是在网上搜到的一张昭觉寺山门黑白照,匾额上有“第一禅林”字样。为咸阳市合营图片部郑鸣玉所摄,从图下方的繁体字文字介绍推测其年代应该是解放初期拍摄,当时的山门规模之小,与现在的山门相较已不能同日而语。</font></b></h1> <h1> <b>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昭觉寺受到破坏,大雄宝殿、法堂被拆,佛像被毁,文物、法器无存(昭觉寺的这段历史没有收集到影像资料)。</b></h1> <h1> <font color="#ff8a00"><b>文革过后,1976年,原位于百花潭的成都动物园搬迁至昭觉寺内,占用了昭觉寺大部分土地,寺院面积大大缩小。1983年,该寺被国务院公布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成都动物园、昭觉寺进行分离,其中昭觉寺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b></font></h1> <h1> <b><font color="#ff8a00">1984年起,先后维修了大山门、八角亭、天王殿、地藏殿、观音阁、御书楼、韦驮殿、藏经楼、五观堂、石佛殿、普同塔、先觉堂等殿堂楼亭。天王殿内,新塑了弥勒佛、四大天王像、木雕接引佛像。观音阁内,塑了三大士、四祖师及壁塑十八罗汉漂海像。地藏殿</font><font color="#ff8a00">中,供奉着地藏、韦驮和十二圆觉像。先觉堂,供奉本寺开山祖师破山、圆悟、丈雪法师塑像。藏经楼供奉玉佛像、珍藏经典及文物。</font></b></h1> <h1> <b><font color="#ff8a00">今天的昭觉寺,既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旅游胜地,寺庙内有许多历史文物和珍贵典籍,吸引了大量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此外,昭觉寺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也有深远影响,许多日本和东南亚的佛教寺庙将其视为祖庭。圆悟禅师的《茶禅一味》等著作在日本被奉为瑰宝。</font></b></h1> 昭觉寺的整体布局规整,主要建筑沿南北向中轴线布置,包括大山门、八角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等。寺庙内还有观音阁、御书楼、石佛殿、先觉堂、钟楼、鼓楼、普同塔院等建筑。寺庙内的殿宇高大雄壮,具有浓厚的古朴气质,是西南地区最为宏大、壮观的寺院之一。 山门前的【照壁】,正中绘有法轮图案。两侧一对汉白玉石狮高大威猛。 石狮雕琢精细,座子上龙纹图案、夸张的石狮面部表情及配饰工艺精巧;狮子的一只脚踩在一只螺号之上,这在别的寺院十分罕见。 照壁背面正中突出一个大【福】字,据说闭着眼睛能摸到福字可以添福添寿,吸引很多人争相前来试摸。 【山门】前的广场上两棵大树高过山门屋顶,山门正中匾额上书“第一禅林”四个金色大字,为前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所题。 山门屋顶上的一组【屋脊兽】雕塑非常精美,这些雕塑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象征着镇邪吉祥的意义。 进入山门内,抬头看见的【昭觉寺】匾牌,同为赵朴初先生墨宝。 【山门殿】前殿供奉二位【金刚力士】塑像,形象威武凶猛,一名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一名陈奇,能口哈黄气擒将,因此又名“哼哈”二将。 后殿右侧供奉有【珈蓝护法神】,职司风调雨顺,保境佑民。 后殿左侧【福中堂】神像,清朝名将福康安,1744年任四川总督,死后昉依祖师,祖师遣其坐镇山门,护法于此。 山门后殿面北方挂的匾额上书“第一禅林”,由书法家夏桐郁题写。 【玉阶了尘】牌坊,说的是朱德元帅(字玉阶)与了尘大和尚的一段故事:1919年,时任滇军团长的朱德奉命在成都北郊与川军开战,战事失利,负伤的朱德逃进昭觉寺躲避追捕,了尘方丈将其藏于方丈室。 朱德返回云南后,感念了尘大师救命之恩,1921年冬月,托成都同学周官和精心制作楠木匾额"应世人间",署具“下民朱德、周官和”,送到了昭觉寺了尘禅师的手上,后被挂在昭觉寺的观音堂。 2004年复制的牌匾,重新挂在昭觉寺的观音堂。这块被称为“元帅匾”的匾额,如今已成为昭觉寺特有的文物。 【玉阶了尘】后面的牌坊上书【宋万寿禅院】,有种说法,昭觉寺也叫“宋万寿禅院”,但是查无出处。 中轴线上的【虔心亭】,也就是英国人亨利·威尔逊一百多年前拍到的那座八角亭。它南有山门殿,北为天王殿。 亭子四周新修一条水沟,名叫【放生池】,很多信众和游人放生的锦鲤和乌龟在水里游来游去。 这座牌坊上书的【百千万佛以自庄严】,语出《佛说无量寿经》卷,该经文介绍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接引众生的大愿、极乐世界的美好景象。 【天王殿】供奉弥勒佛、四大天王像等。据称天王殿前的石桥最为古老,现已翻新,是昭觉寺所存不多的历史遗迹。 殿正中供奉有(未来佛)弥勒佛,两厢神龛中塑有四大天王(该殿不能进入和拍照)。 天王殿后殿,与弥勒佛背靠背的是韦驮菩萨。 【地藏殿】供奉着地藏王菩萨,两旁侍立道明尊者和闵公长者。殿内两侧各供奉六尊佛像,代表修行不同程度的十二位圆觉菩萨。通常地藏殿在其他佛寺作为重要配殿,但在昭觉寺却建在中轴线上,位于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 地藏殿背面供奉三洲感应的韦陀护法菩萨。【韦陀佛殿】立柱上的对联称赞他:聪明正直身披铠甲感化三界尽皈依,浩大功勋手擎玉杵降伏四魔护佛法。 摧邪辅正,三洲感应,说的是韦陀菩萨的护法贡献。 2011年元月,97岁书法界名人马识途沐手恭书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安放在地藏殿西侧外墙上。【般若波罗蜜多】意为“智慧至彼岸”。 摆放外墙边的还有一个屏风。正面为全金身浮雕佛像,他一手持禅杖,一手持火球,放置在地藏殿旁,应该就是地藏菩萨吧。背面贴有一个硕大的佛字,佛字下方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由昭觉禅院观音阁智证书于己亥年(2019)金秋。 十年动乱期间,【大雄宝殿】遭到严重破坏。现在的大雄宝殿,是后来重建的。1991年5月21日,昭觉寺隆重举行了重建大雄宝殿暨佛像开光典礼。 【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是昭觉寺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建筑,明末损毁后,文革前的大雄宝殿,重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 殿内供奉汉白玉雕塑三身佛像,分别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三身佛两旁侍立着阿难、迦叶立像。大殿两侧是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像。 【大雄宝殿】是寺院进行重要法事的场所,2018年8月11日,昭觉寺隆重举行盂兰盆超度法会,信众齐集,好不热闹! 大雄宝殿前面的广场上有一棵树冠特大的黄葛树,几乎遮住大雄宝殿三分之一的门面。关于这棵树有一个特别的故事。 那就是【树包碑】,这棵有着千年树龄的大树里面包有一个石碑(也有说法是由两棵树长大后把被包起来了)。据说当年昭觉寺的道魁祖师所留遗偈,“树包碑,椰瓢飞,柱头落地祖师归”,后来全部应验。因此这个【树包碑】便成了寺内的佛法应验处。 从大雄宝殿西侧看过去,这棵千年古树,很像是一个四季常青的林子,构成了昭觉寺一种独特的美景! 【大雄宝殿】殿前东侧的钟楼,其南侧连着客堂和讲堂。其北侧与大雄宝殿后右侧配殿【药师殿】、【燃灯佛殿】相邻。 【大雄宝殿】殿前西侧的鼓楼,其北侧是禅堂,并于大雄宝殿后左侧配殿【三圣殿】相邻。 大雄宝殿的前廊悬挂着一口大钟,大殿里做法事时,把它敲响,就会发出洪亮的声音。从写着“自在”二字的小门跨出,可以绕到大殿的后面。 从筑美学上看,这个大殿的一角,集大殿的翘角以及其上的屋脊兽雕,红色殿柱,斗拱结构,蓝色为主色调的纹饰,精雕的龙头等于一身,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 大雄宝殿的后殿,也叫【先觉堂】,第一层檐下是“显密圆通”匾额,意指修行的核心在于达到“显密圆通”的境界,修行者需领悟宇宙万物的本质与生命真谛,此为长生的根本。第二层檐下匾上写着“大觉”“能仁”两个词,“大觉”指伟大的觉悟,即佛的彻底觉悟;“能仁”则指释迦牟尼,意为有能力与仁义的智者。 【大雄宝殿】与同为中轴线上的【藏经楼】之间相距80米,中间广场两侧立着两个经幢。其中一个上面写着“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藏经楼】是昭觉寺收藏经书和文献的地方,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内藏有上万册珍贵的佛教经典和历史资料。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永乐大藏经》和《嘉庆重修四库全书》。这两部书都是国宝级的文物,也是昭觉寺的骄傲。 【藏经楼】是昭觉寺的重要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重檐庑殿顶,正脊上雕龙饰凤,正面无过多修饰,体现了木质的本色和淡泊。楼里有众多年代久远具有历史和文物价值的经书,不对外开放。据称昭觉寺的玉佛已纳入藏经楼内,普通游客已难饱眼福。 配殿【药师殿】位于大雄宝殿东侧,殿内供奉的主要佛像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也被称为药师佛、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等。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能够治愈众生的贪、嗔、痴等病症。 【药师佛】的左右胁侍分别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他们与药师佛一起被称为“药师三尊”,象征着光明和智慧。 【药师殿】往东不远处还有一个配殿-【燃灯佛殿】,供奉的是燃灯佛。燃灯佛也称为“定光佛”,是佛教中的过去七佛之一,象征着智慧和光明。 【三圣殿】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这三尊佛像分别代表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象征着佛教的三种不同境界。 其中,毗卢遮那佛表示绝对真理就是佛身,卢舍那佛表示光明遍照,证得绝对真理而自受法乐的智慧是佛身,释迦牟尼佛则表示能仁寂然,随缘教化各种不同的众生。 由藏经楼往右第一个小院就是【御书楼】,该院正在维护中,下图来自网上资料。 【御书楼】一楼供奉有藏传佛教格鲁派大师宗喀巴大师及其弟子克珠杰、贾曹杰。 金身的大师像,头戴喇嘛帽端坐佛殿正中的佛龛内。御书楼中还有清光绪皇帝御书敕石,上书“御赐龙象神通”六字,御书楼由此得名,楼内还珍藏有各类文物。 据网上资料,御书楼对面有一个【大师殿】,为密坛僧人的加行堂,供奉着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及其弟子克珠杰、贾曹杰。 御书楼院门对面的红墙上写着一个数平米见方的【佛】字。两边对联写道:天上天下无如佛,世出世间独称尊。 继续往东走,是寺院的东北角,这片面积不小都园林是寺院的【塔林】,逝去的僧侣们安息在这里。 上图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字的本光法师灵骨塔。 由于禅院与位于隔壁的动物园的边界划分问题,像圆悟禅师墓等部分高僧塔目前位于动物园内,一墙之隔,影响了信众观瞻。 塔林的南面就是昭觉寺独有的建筑【圆通宝殿】了。从空中鸟瞰,红墙黄瓦,气宇轩昂。 【圆通宝殿】建筑风格独特,采用外方内圆的造型,塔、殿结合,四角殿顶为重檐歇山式,中心高起,为八角攒尖顶,飞相7层,高24.2米。整体建筑用柱156根,结构精巧别致。 【圆通宝殿】造型是昭觉寺独有的,属于寺内标志性建筑。1994年农历6月19日,由寺庙住持清定法师发起建成。这是朝南的宝塔正门,大门两边壁上塑有对称的二龙戏珠浮雕。门柱上对联云:驻禅轮三摩合证,留净土二谛俱融。上联是指通过禅定修行,达到心神平静的境界。下联则是指通过修行达到净土境界,并理解融合了净土的(真俗二谛)两种真理。 宝塔的四面完全对称建造,只是其他上面的门面不及面朝南的正门宽大,这是朝向西面的大门。 这是面北的大门,因为摄像的位置稍高,从这个角度能看到中心的塔尖。 塔内供奉着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塑像共有三十二首,二千零八十八手。千手千眼的造型是为了表现观音具有无所不至的巨大神力。千眼表示智慧无穷,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千眼观世,千苦万难都能看得见;千手搭救,千人万人都能救得出。 圆通宝殿正门前的汉白玉石狮,它的一只脚踏在绣球上。 正门阶前的石碑,左图为圆通宝塔落成碑记,右图是碑记的背面,上书“慈航普渡”四字。 这两块碑立于殿前广场东侧,左图为定情法师重建昭觉寺碑记;右图为用藏文刻写的石碑,内容记载与藏传喇嘛教交流事宜。 广场西侧的碑林,主要记录重建昭觉寺是社会各方捐资人的名字及金额。 与【圆通宝殿】西侧殿门对面的配殿里还供奉有一尊打坐三十二臂观音像。她的32只手拿着不同的法器。对联上写:我今称赞大准提,惟愿慈悲垂加护。此联出自“准提神咒”。 【观音阁】位于藏经楼的西侧,观音阁几乎是所有寺院都有的配殿,昭觉寺的观音阁规模较小,但是前面提到的1994年新建的圆通宝殿,其中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像确是昭觉寺所独有的。<br> 进了观音阁的大门,迎面的匾额上书“普度众生”四个金色大字十分抢眼。 观音阁为四合院格局,正殿金碧辉煌,供奉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等三大士。这三位菩萨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分别代表着智慧、慈悲和行愿。另外还塑有四祖师及壁塑十八罗汉漂海像等。 因为不能进殿拍照,只能从侧面近距离观瞻,整个神龛中大大小小的菩萨塑像得有二十几尊,可用金碧辉煌来形容。 观音阁里前来烧香的信众和游人络绎不绝,是寺院的配殿中人数最为密集的地方之一。 【观音阁】西侧是【上师殿】,供奉的就是清定上师。清定上师,俗名郑全山,又名郑有藏,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2月16日)出生于浙江省三门县。1941年3月在慈云寺出家。1985年任昭觉寺方丈,1999年圆寂。 殿内正中玻璃罩内是清定上师的灵骨塔,左边是一尊立身塑像,右边则为一尊坐像,这两尊清定上师的金身塑像安放在佛塔两侧用来供人们观瞻。 【上师殿】前的铜狮,铸造工艺精湛,被游人摸得锃光瓦亮。 上师殿西北面是【清定上师舍利塔】,该塔是为了纪念清定法师而建的。清定法师是近代高僧,80年代他率领全寺僧众重建昭觉寺,恢复了昭觉寺佛学院,使古刹面貌一新,重现古代“川西第一禅林”的格局。 【清定上师】是藏传西密格鲁巴大月如来康萨派二十九代能海大师的法承传人,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昭觉寺住持。他于1999年6月22日圆寂,享年97岁。 左图为清定上师舍利塔碑记,右图为昭觉寺清定上师碑记。 至此,昭觉寺的主要殿宇就参观完了。这里环境清幽,古朴宁静,是人们烧香祈福旅游休闲的好去处。(资料收集不易,建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