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平家书》

彭兆琪

<p class="ql-block">作者 申再望</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 邓榕 申再望</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 彭兆琪</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初,我收到邓小平伯伯的女儿邓榕寄来的《小平家书》一套6卷。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收到这套珍贵的书,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和感慨。</p> <p class="ql-block">这套书重达6公斤,分六册:</p><p class="ql-block">第一册 战争年代 </p><p class="ql-block">1920~1949</p><p class="ql-block">第二册 新中国十七年 </p><p class="ql-block">1949~1966</p><p class="ql-block">第三册 文革岁月 </p><p class="ql-block">1966~1976</p><p class="ql-block">第四册 大家庭(一) 1904--1976</p><p class="ql-block">第五册 大家庭(二) </p><p class="ql-block">1977~1987</p><p class="ql-block">第六册 大家庭(三)</p><p class="ql-block">1988~2024</p><p class="ql-block">书的封套有邓榕亲笔签名</p> <p class="ql-block">小平家书</p><p class="ql-block">新中国十七年</p><p class="ql-block">1949-1966</p><p class="ql-block">爸爸说</p><p class="ql-block">建国以后成功的地方我高兴</p><p class="ql-block">有些失误我也有责任</p><p class="ql-block">我们家的人 对那个时代</p><p class="ql-block">是有着无限怀念的</p> <p class="ql-block">每卷书的首页都有一段文字,并且有邓小平和卓琳的五个子女签名。下面是《新中国十七年》这一卷的封面和首页。</p> <p class="ql-block">本册讲的是从1949年到1966年新中国十七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解放大西南后,父亲主政西南,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为建设大西南而倾力工作。</p><p class="ql-block">1952年8月,中央调邓小平进京,任政务院副总理。我们随父亲举家迁京。</p><p class="ql-block">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任命,邓小平为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1955年4月,中共七届五中全会增补邓小平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总书记。</p><p class="ql-block">父亲说,担任总书记十年,是他工作最繁忙的十年。他主持书记处在政治局领导下,统筹党政军的全面工作。</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个家,搬到北京后,大人们工作,孩子们上学。到1966年,邓林、朴方、邓楠都上了大学,毛毛上了高中,飞飞上了初中。</p><p class="ql-block">这十七年的时间,应该说是我们家非常幸福的时光。</p><p class="ql-block">邓林 邓朴方 邓楠 邓榕 邓质方</p> <p class="ql-block">1950年1月</p><p class="ql-block">成立西南军政委员会</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党中央在全国实行大区一级的行政区域制度,相继建立了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并在各大行政区内设立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机关,实施对各大区的行政领导。</p><p class="ql-block">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于1949年,所辖省市:云南、贵州、西康三省,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行政区,重庆直辖市。</p><p class="ql-block">西南行政区第一任主席刘伯承。西南局书记邓小平。</p><p class="ql-block">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又批准任命贺龙、邓小平、熊克武、龙云、刘文辉、王维舟六人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于江震、王近山、宋任穷、李井泉等八十七人为委员,同时任命了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属各部、会、署、局、院的负责人。7月27日,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在重庆隆重举行,标志着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1950年7月,邓小平、贺龙、刘伯承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会议上。右起:刘伯承、贺龙、邓小平。</p> <p class="ql-block">右起 贺龙、邓小平、李井泉在西南军政委员会会议上。</p> <p class="ql-block">修建成渝铁路</p><p class="ql-block">1950.06.15~1952.07.01</p><p class="ql-block">成渝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也是新中国建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p><p class="ql-block">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主持领导了修建成渝铁路。</p><p class="ql-block">1950年6月15日,经过快速而周密的筹备,成渝铁路建设正式开工典礼上,邓小平致辞说:我们进军西南时,就下决心要把西南建设好,并从建设人民的交通事业做起。我们今天建设成渝铁路,是在经济与设备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的。许多困难问题,必须要以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逐步地求得解决和克服,并防止官僚主义的倾向发生。他要求,修路部队要遵守劳动纪律,要学会掌握修路技术,尊重技术人员的指导,要紧密团结起来进行工作。</p><p class="ql-block">1952年7月1日,在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两年极其艰苦的施工建设后,由从部队调集的五个军工建设队修建的成渝铁路正式通车。</p><p class="ql-block">从清末保路运动以来,修建成渝铁路就是四川人民的梦想,是心结,也是人心所向。</p> <p class="ql-block">上图 邓小平(右四)介绍修建成渝铁路的规划。</p> <p class="ql-block">上图 1950年邓小平(左三)为修建成渝铁路召集各界人士和专家进行商讨。</p> <p class="ql-block">1950年6月15日,在西南军区举行了成渝铁路开工典礼。</p><p class="ql-block">左起 宋任穷 贺龙 邓小平 李井泉。</p> <p class="ql-block">1960年11月,以刘少奇为团长、邓小平为副团长的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会见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p> <p class="ql-block">上图左起:康生、刘少奇、杨尚昆、赫鲁晓夫、刘宁一、邓小平、廖承志、彭真、李井泉、陆定一。</p> <p class="ql-block">视察西南三线</p><p class="ql-block">1965.11--12.07</p><p class="ql-block">1964年,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中央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从一切准备打仗出发,改善工业布局。根据战备位置将我国各地分为一、二、三线。三线是指全国的战略大后方。三线分为两片,一是云南、贵州、四川地区的西南三线,二是陕甘宁地区的西北三线。</p><p class="ql-block">1965年11月,邓小平带领中央有关部委负责人,深入西南,视察三线建设。</p> <p class="ql-block">在四川的成都视察了七八四厂、德阳重机厂、自贡鸿化厂、大安盐厂、威远石油会战基地。在重庆视察了二九六厂、二五六厂、重庆第三钢铁厂、长安机器厂。在贵阳听取了第七机械工业部黔北基地建设汇报。在六盘水听取了六盘水矿区生产建设汇报。在渡口(今攀枝花市)实地考察并确定了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方案。在云南,视察了昆明钢铁厂、昆明机床厂、昆明卷烟厂等。</p> <p class="ql-block">上图 1965 年11月,在重庆视察。</p> <p class="ql-block">上图:1965年12月1日,在渡口新建的金沙江大桥。</p><p class="ql-block">右为程子华、李井泉。</p> <p class="ql-block">上图右起 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p> <p class="ql-block">1965年11月</p><p class="ql-block">视察德阳 重庆</p><p class="ql-block">上图:1965年11月,视察德阳第二重型机器厂。</p> <p class="ql-block">上图 1965年11月13日视察二九六厂。左为李富春和李井泉。</p> <p class="ql-block">小平家书</p><p class="ql-block">文革岁月</p><p class="ql-block">1966~1976</p><p class="ql-block">爸爸说 我一生最痛苦的</p><p class="ql-block">当然是 文化大革命 的时候</p><p class="ql-block">能度过那个时期 就是乐观主义</p><p class="ql-block">对我们全家来说 文革 时的经历</p><p class="ql-block">是刻骨铭心的</p> <p class="ql-block">爸爸说: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其实,即使在那个处境,也总相信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前几年外国朋友问我为什么能度过那个时期。我说,没有别的,就是乐观主义。</p><p class="ql-block">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976年“文革”结束。这十年,政治上波诡云谲,人的命运跌宕起伏,家庭际遇悲欢离合。</p><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中三落三起,其中两次是在“文化大革命”中。</p><p class="ql-block">讲父亲的故事,不能不讲“文革”。讲家庭的故事,也不能不讲“文革”。</p><p class="ql-block">“文革”的遭遇,对我们全家来说,是刻骨铭心的。</p><p class="ql-block">邓林 邓朴方 邓楠 邓榕 邓质方</p> <p class="ql-block">在江西的日子里</p><p class="ql-block">1969.10.22</p><p class="ql-block">父亲踏上了江西的红土地。这是他熟悉的红土地。</p><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前,他曾在江西苏区战斗生活,并从这里踏上长征之路。在这里,他还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坎坷与沉浮。</p><p class="ql-block">到达南昌后,爸爸、妈妈和奶奶被送到了江西新建县望城岗原福州军区南昌步兵学校。</p><p class="ql-block">这里,即是为他们安排的羁居之处。后来才知道,这样一个条件不错、地点安静的住处,还是经过周恩来亲自布置安排,特别挑选的。</p><p class="ql-block">这个步校已经停办,偌大的校园空空无人。校园里有许多树木,树树相连,浓荫森森。相对于在北京中南海那种完全隔离的禁锢生活,这个步校,这个小院,这个小楼,气氛明显轻松了许多。</p><p class="ql-block">“专案组”的人员完成解送任务后,向上报告:“22日,送邓小平、卓琳、夏伯根去江西,今日(28日)归来。邓押于南昌西北十三公里处,原步兵学校,现在是五七干校,军师炮团和原步兵学校留守处住。由省革委会管,派炮团一个班十二人监管。单住一个小楼上,下住一个干事和一战士管他。平日劳动,仍用邓小平名。"</p> <p class="ql-block">上图 原步校校长的小楼。</p> <p class="ql-block">家里来了第一批客人</p><p class="ql-block">1972.01</p><p class="ql-block">家里来了客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家的再望、大蓉、二蓉三个孩子来了。这是在江西我们家里来的第一批客人。</p><p class="ql-block">父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江西中央苏区时就认识李井泉,母亲和萧里阿姨是多年的好友。看见老同志的孩子们来了,大家非常高兴。父母亲让李家三个孩子住下来,尽可能地拿出家里的东西招待他们。爸爸还亲自在厨房掌勺炒菜,给孩子们做了米粉肉和醪糟鸡蛋吃。</p><p class="ql-block">在家里,李家的孩子们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家的情况。李井泉在“文革”中被打倒,至今仍关押在卫戍区监狱。他们的妈妈萧里阿姨被江青点名后关进监狱,并被迫害致死。李家老二在北京航空学院被造反派关押毒打致死。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干部受到批判、斗争,受到迫害。听着他们的讲述,大家神色黯然。妈妈和我们都伤心地哭了。爸爸说:“萧里和井泉同志都是好人。”</p><p class="ql-block">李家三个孩子在我们这里住了五天,大家一起亲热地度过了1972年的元旦。李家孩子临别时,妈妈拉着他们的手说:“以后来南昌,到家里来啊!”</p> <p class="ql-block">上图 1972年1月,李井泉叔叔家三个孩子来了,我们在院子门口照相。左起:再望、二蓉、大蓉、毛毛。</p> <p class="ql-block">小平家书</p><p class="ql-block">大家庭(一)</p><p class="ql-block">1904 ~1976</p><p class="ql-block">爸爸在哪里 妈妈就在哪里</p><p class="ql-block">妈妈在哪里 我们就在哪里</p><p class="ql-block">爸爸说 家庭是个好东西</p> <p class="ql-block">“家书”已经讲了许多爸爸的历史故事,还有一样非常重要的事情讲得较少,那就是“家”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家书”,就要讲“家”。讲这个“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家书”,就要讲家里的人,讲爸爸妈妈和每个人。“家书”,就要讲家庭。</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个家,是一个大家庭,本册要讲的,就是我们这个大家庭。</p><p class="ql-block">邓林 邓朴方 邓楠 邓榕 邓质方</p> <p class="ql-block">给毛主席敬酒</p><p class="ql-block">1961.02</p><p class="ql-block">我们住在中南海里,经常能看见毛主席。</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怀仁堂看戏时,孩子们常常坐在前排,一坐一长溜。毛主席在春藕斋看侯宝林相声表演时、听京戏清唱时,孩子们在走廊上跑来跑去。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游泳时,孩子们在旁边跳水。毛主席在北戴河大海里游泳时,孩子们在沙滩上搭城堡玩沙子。</p><p class="ql-block">对于我们这些孩子们来说,毛主席是可敬的,也是可亲的。</p><p class="ql-block">1961年2月毛主席到达广州,准备3月在广州小岛举行中央工作会议,在会上继续对人民公社工作中的不健全的方面做了纠正和规定。</p><p class="ql-block">在广州时期,我们这些随家长到广州的孩子们给毛主席敬了酒。</p> <p class="ql-block">上图:1961年2月,在广州小岛。左起:毛主席、罗瑞卿女儿朵朵、毛毛、罗瑞卿女儿点点、陈毅女儿珊珊。</p> <p class="ql-block">上图 同日,邓楠和贺龙元帅的女儿小明给毛主席敬酒。</p> <p class="ql-block">上图 夫人大合影中加了一个邓林 1959年在上海</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林月琴、吴仲廉、薛明、张瑞华、王光美、于文兰、邓颖超、何连芝、于若木、郝治平、郭志瑞、贾玉慈、葛慧敏 </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唐慕兰、严慰冰、水静、刘素菲、胡明、翟英、卓琳、邓林、刘沙、杨岗、肖里、叶群、不详、谢志成、上海市接待处长。</p> <p class="ql-block">在云南滇池</p><p class="ql-block">1964年,父亲和西南局书记李井泉、铁道部长吕正操等在西南视察工作。</p><p class="ql-block">随行的妈妈们到云南滇池参观。</p> <p class="ql-block">上图左起:吕正操夫人刘沙、李井泉夫人肖里、卓琳、王腾波、张惠。</p> <p class="ql-block">上图 1965年,妈妈随爸爸到三线视察。</p><p class="ql-block">下图 妈妈和李井泉夫人萧里阿姨。</p> <p class="ql-block">李井泉家的孩子来了</p><p class="ql-block">1972.01</p><p class="ql-block">1972年元旦前夕,李井泉叔叔的三个孩子再望、大蓉和二蓉从他们插队的江西省临川县来到我们这里。</p><p class="ql-block">他们是在江西我们家里来的第一批客人。</p><p class="ql-block">再望后来把他们三人到我们家的情景写成了文章。下面是他写的回忆:</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阴冷的冬天,邓伯伯住的小楼,在校园里的一个小坡上,四周都是空地,种着庄稼,还有一些树木。院子的围墙很高,两扇大门紧闭。这座小楼红砖灰瓦,外观陈旧,听说以前是给校长住的。院子里有一株桂花树,还有一些常绿植物。楼房的底层有一个较大的过厅,当中放着一个乒乓球桌,几间很小的用餐的房间、厨房。在小楼后面有一座平房,是堆放柴火和煤块的地方。邓伯伯的子女没来江西之前,劈柴和砸碎煤块的体力活儿,都由邓伯伯来完成。</p><p class="ql-block">客厅的右边有上楼的楼梯,邓伯伯住在二楼靠前的套房,外间是起居室,里间是卧室。起居室里有一个长藤椅,还有若干椅子,平时一家人喜欢坐在这里聊天,做一些手工活儿,比如织毛衣,缝缝补补。邓伯伯的儿女也住在楼上,我们去的时候,朴方在北京住院治病,楠楠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邓林,毛毛,飞飞。</p><p class="ql-block">楼上还有一间房子,放了很多书。毛毛对我说:“这可是咱家的宝库,所有的书都是从中南海家里搬出来的,当时什么东西都没要,就要了这些书,足够我们看了。”</p><p class="ql-block">邓伯伯每天除了到附近的拖拉机厂劳动半天,要花很多时间看书,还要看报纸。卓琳阿姨告诉我们,他读了《二十四史》,正在读《资治通鉴》。通常,他在晚饭前后听家人聊天,他不爱说话,只是听别人讲。</p><p class="ql-block">虽然邓伯伯被撤销了职务,但在我们心目中,他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我们对他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畏,不敢在他面前随便讲话。我们每次说话,都是他主动问起,我们才如实地说,他很认真地听。</p><p class="ql-block">记得第一次较长时间的谈话,是关于我们家人的情况。我们去他家那天,刚住下来,毛毛就来叫我们,让我们上楼去,老人家有话要说。我们上楼后,邓伯伯一家人都在客厅里,气氛比较严肃,好像在开家庭会议。卓琳阿姨先问我们住下来没有,被子暖不暖,有没有热水瓶,我们说一切都很好,比我们乡下的家好多了。然后邓伯伯说:“你们三个孩子好多话没有说,现在回家了,给我们摆一下。”</p> <p class="ql-block">上图 在江西步校</p><p class="ql-block">左起:二蓉、大蓉、邓林。</p><p class="ql-block">1972.01</p> <p class="ql-block">先说到父亲,自从文革开始以来,他就被定为西南最大的走资派,刘邓集团的黑干将,被批斗了100多次。之后他被关进了北京卫戍区监狱,不许家人探视,现在情况不明。</p><p class="ql-block">母亲是被江青点名之后关进监狱的,1968年江青接见四川造反派时说:“李井泉的地主老婆萧里很坏,抓起来没有?‘’’江青讲话之后,萧里立刻被抓,剪了阴阳头,上街游斗,然后关进看守所,被多次毒打,最后被迫害致死。说到这里,妹妹哭了,卓琳阿姨、毛毛、邓林都忍不住掉了眼泪。邓伯伯没有说话,但他眉宇紧锁,神色严肃,表明他内心的沉痛。屋子里就这样静静的,过了好一会儿,邓伯伯说了一句话:“萧里和井泉同志都是好人。”</p><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又讲述二哥李明清在北京航空学院被造反派毒打致死。我们家的其他兄妹,无一幸免,都被关押、批斗、毒打过。</p><p class="ql-block">听到这里,邓伯伯再也听不下去了,他一下子站起身来,对我们说:“我今天给你们做饭吃。”</p><p class="ql-block">我们以前根本不知道邓伯伯会炒菜。而且炒的菜那么香,那么好吃。那天晚上,我们很晚才吃饭,因为邓伯伯坚持要多做几个菜,给我们吃。那天他蒸了一盆孩子们爱吃的糯米饭,是用小脸盆蒸的,分量很多,邓伯伯说:“你们尽管吃,今天吃不完,明天还可以吃嘛。”邓伯伯知道我们爱吃四川菜,还特意炒了放辣椒的回锅肉,说是四川人要吃回锅肉才算打牙祭。在饭桌上,邓林姐姐打开了话匣子,她的话非常幽默,特别是她学的四川腔,声调悠长,很有味道。邓伯伯一家人的欢笑,好像一阵春风,吹散了笼罩在我们心中的悲楚,他们的乐观精神,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这顿饭,让我们深深感到回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在邓伯伯家,每天都能学到新的东西,令我浮想联翩。我喜欢读书,在他家的书架上,我发现了许多市面上看不到的书,可惜没时间一一翻阅。</p><p class="ql-block">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同邓伯伯在江西的见面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历史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在我们心中,它永远是值得珍藏的一段回忆。</p> <p class="ql-block">上图 在江西步校</p><p class="ql-block">左起 大蓉,二蓉,再望,毛毛。</p> <p class="ql-block">邓榕还给我妹妹寄来几张没有收入《小平家书》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65年11月在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右起,于克,蕭里,卓琳,邓先芙。</p> <p class="ql-block">上图 1965年11月,卓琳与蕭里。</p> <p class="ql-block">上图 1965年11月,卓琳和蕭里在四川。</p> <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邓榕在编写《小平家书》过程中,需要我们在南昌步校的合影照片和我发表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的回忆文章,我给她后,她于8月17日写微信给我:</p><p class="ql-block">照片能看,太好了!看了两篇文章,忍不住流泪。有些事情我都忘了,你的回忆和记述,太珍贵了!</p> <p class="ql-block">《小平家书》不公开发行,印数有限,只赠送亲朋好友。篇幅有限,我主要挑选和我父母有关的文字和图片呈现于此作为纪念,谢谢关注。怀念革命前辈,不忘他们说过的话,走过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