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它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称谓,指从1968年代开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我认为留在城市的或者征兵入伍的也应该算作广义范围内的知识青年,因为就学历来看他们与离开本城的青年没啥差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城市后,到乡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的知青,会互称"插友";而到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会互称"战友",至于去北大荒的知青会有一个"荒友"的称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插友与战友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在农村务农,穿民服,拿工分;后者在农场,穿军装,拿工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插友,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在某个乡村相遇的一同务农的朋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本来报名去黑龙江军垦农场的,因为老祖母在苏北老家农村,我父亲就设法把我弄到苏北水乡去务农了,于是我认识了我们冯巷大队的十多位知青,共同参加集体劳动使我们成了"插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生产队里有八个知青,五个来自南京,他们年龄稍大一点,是城市中的社会青年,没有什么学历;两个来自扬州市区,一个是高三毕业生,一个是初中生;另一个就是我了,上海大都市来的十七岁小知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天清晨,生产队长敲响出工的铁板,我们就与当地农民一起下地干农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可以说,我们耕田耙地、施肥播种、除草收割、挑把打谷、晒粮进仓……我们去二十里之外的长江滩涂剐芦柴,当挑河工建设瓜洲船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这片土地上铸就了钢铁意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结成了深厚的"插友"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大队还有很多知青,虽偶尔相遇,但传说蛮多,他们中有不上工背着大刀闲逛的,有捉鱼捉猫捉鸡捉狗獾偷着烹煮下酒的,有互抱成团打群架的,所以我与他们算不上朋友也就不是什么"插友"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知青们都老了,我也成了古稀老人,遗憾的是当我们返城后却再也没有见过同在东庄生产队的插友们,他们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猜想,他们与我一样心中只剩了那段历史、那点难以抹去的记忆吧。当然,同屋住同锅吃的插友,比如我们生产队的五位南京知青,他们可能会有交往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么在其它农村山庄插队落户的插友们是啥情况,我不得而知。因为我在网络上看到的大多数是农场里的知青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唉,往年插友同甘苦,而今踪迹全然无,仅剩一段情,总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接下来说说战友。战友指在一起战斗或一起服兵役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战友关系不仅仅是共同服役的关系,更是一种共同经历生死、共同奋斗的深厚情谊。战友之间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一起面对生死考验。这种关系超越了普通的同事关系,更像是生死之交的兄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军队中,战友关系被视为一种非常珍贵的情感。后来这反映了战友之间亲密无间、共同奋斗的情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去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拿工资的年轻知青也互称"战友"。大概就因为他们是部队编制,身穿绿军装,腰扎军人皮带的缘故吧!大概就像新疆建设兵团一样的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虽说他们没有佩戴帽徽领章,但有军人之魂军人之语言军人之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六八届初中5班就有七八位同学去了黑龙江军垦农场,我也报名上了学校的光荣榜,可惜因为我祖母的原因没有去成,遗憾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应该说当时这些同学是雄纠纠气昂昂地离开上海陕北中学(晋元中学)的。他们坐北下的列车奔向北大荒,他们立志在广阔天地炼红心,他们共同战天斗地向黑土地要粮,他们成了"荒友"、成了一辈子引以自豪的战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他们陆陆续续的回到了上海,又融入到5班这个大家庭了。我干到退休也从苏北回到上海,听到班集体的召唤自然就多次参加同学大聚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聚会时,我们又成了同学,老了的同学。但是我发现那几位"荒友"有独特的情感交流,他们常常单独聊天喝茶饮酒旅游……他们回忆那段岁月的磋跎,或感慨或自豪,令我羡慕不已,不是战友也罢,同班同学亦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就是我对知识青年的认识、体验与感受。而当今依然存在着去广阔天地的行动,只不过与那个年代有点区别。一是口号不同——带着资金技术去支持开发大西北。二是支边、支教等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