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独乐寺

刘晓青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独乐寺,一座享誉中外的千年古刹,又称大佛寺,位于天津市蓟州区武定街41号,始建于隋唐时期,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辽代建筑精美罕见,我国仅存有八大辽代建筑,而独乐寺就占其两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独乐寺位于古渔阳街上。白居易《长恨歌》里那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说的正是此处:安禄山起兵反唐的那个渔阳古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独乐寺坐北朝南,总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10米,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山门、观音阁、东西配殿、东侧乾隆行宫、西侧僧房等。独乐寺的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是辽代木结构的代表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独乐寺山门 为辽代建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高约10米,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明间作穿堂。山门正中悬掛匾额“独乐寺”为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严嵩手书。山门出檐巨大,雄硕的斗拱相当立柱高度的二分之一,排列疏朗,粗壮有力,颇具唐代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山门东西两侧稍间分别站立着辽代金刚力士塑像“哼”、“哈”二将。形象威猛,面目狰狞,具有强烈的动感之美和雄武之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山门南稍间两侧是“四大天王”壁画,为清代绘制,寓意风调雨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迈出山门,观音寺的整体全景就“滿框”显现出来。据说这是独乐寺的一个设计妙点:山门与寺的距离很近只有36米,礼佛之人走出山门立即就投入到焚香拜佛的气氛与场景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观音阁是辽代所建,是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建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独乐寺建筑采用了唐、宋两代常用的两种建筑手法。一是侧角,一是生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侧角是让立柱稍向内倾斜形成一定的角度,从而产生向心力,使建筑更加稳固更加防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生起是中间的柱子比两边的柱子稍短一些,以衬托出檐的广大。当时做屋墙的材料主要是用泥,所以把出檐做的如此之大,其实是用于防雨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就说咱们老祖宗这智慧,这技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观音阁一层的匾额“具足圆成”为清咸丰皇帝亲书。意思是赞扬观音菩萨已完全具备了成佛的资质,但还是以菩萨之身普渡众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观音阁二层的“观音之阁”扁额 四个大字下方有两个黑色小字“太白”。据说是唐代大诗人李白52岁时来到此处游览,酒醉之后所写。这块匾额入选了《中国百块名匾大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观音阁的斗拱“凡二十四种,聚于一阁,诚可谓集斗拱之大成者矣!”据介绍观音阁斗拱由于位置、功能的不同,式样多达二十四种,使建筑更显气宇轩昂、宏伟壮观。我围绕着观音阁欣赏大屋檐下各式斗拱的精致美妙大气雄浑:转角斗拱造形繁复体格硕大,极具视觉冲击力,柱头斗拱形体修长线条优美,然不失坚韧挺拔,真正力与美的完美结合,补间斗拱虽小巧秀丽但朴实精干,不知凝聚着多少难以想象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在网上查询,梁思成先生在其作《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文中写道:“观音阁及山门最大之特征,而在形制上最重要之点,则为其与敦煌壁画中所见唐代建筑之相似也。壁画所见殿阁,或单层或重层,檐出如翼,斗拱雄大。而阁及门所呈现象,与清式建筑固迥然不同,与宋式亦大异,而与唐式则极相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梁思成先生所说,观音阁内的观音才是独乐寺的主角。慕名而来的游客都是为了目睹这尊全国最高的辽代彩塑的风彩。观音像高约16米,是一座木骨泥塑。每一位走进观音寺的人都不由自主的将目光沿着观音像往上,穿过阁内的空井直达顶部藻井,完成了第一次对观音的仰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观音像头顶有十个小头像,故称为十一面观音。观音像的面部端庄凝重,身姿高大优美,裙裾华丽漂逸,具有典型的‌唐朝服饰风格,是我国‌辽代雕塑艺术的精品。‌“十一面观音”象征着给众生以除病、灭罪、增福等等之现世利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倒坐观音 寺内还有一幅坐南朝北的悬塑“倒坐观音”。观音像面容温婉亲和,左腿下垂右腿支起,左臂弯曲于胸前手呈莲花指,右手随意的放在支起的右膝上,姿态优美闲适,悠然背靠祥云而坐。据说“倒坐观音”寓意大慈大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韦驮亭 始建于明代。当初亭内供奉一尊3米高的纯铜韦驮铜像,1942年毁于日军手中。现在亭内所见的是1985年根据梁思成先生提供的照片重新泥塑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独乐寺重建一千年纪念碑 建于1984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独乐寺大钟 铸于2015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钟上铭刻着《金刚经》经典名句“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报恩院 是一座始建于明朝,清乾隆年间重建的四合院式建筑。报恩院是明、清两代僧人重要的礼佛场所。报恩院的匾额“报恩院”是咸丰帝御笔亲题,其中的“院”字少了一笔,寓意世间的恩情无法完全报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院内大雄宝殿供奉着三世佛:娑婆世界的佛主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佛主阿弥陀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佛主药师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独乐寺塔 位于独乐寺正南380米处,塔顶中心与独乐寺中轴线仅偏1°30',为独乐寺总体建筑的一部分。该塔造型奇特,体量宏大,构思巧妙,在中国古塔中是极为特殊的一例。现为天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独乐寺白塔造型之独特在于:下面是单层檐带仿木斗拱的基座,中间是不带斗拱的阁楼式塔身,上面是圆滚滚覆钵式喇嘛塔造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关于白塔的故事 当年梁先生登上观音寺向南展望,见此白塔认为此塔应是因寺而建,是独乐寺的一部分。但眼前的塔太怪异了:塔的下半部分是典型的辽代密檐式砖塔形式,而上半部分则是元代以后才流传开来的覆钵式喇嘛塔的样子。因此梁先生对这种“不伦不类”的造型判断为:上半部塔身可能被破坏,后人在修复时因某种原因而用了喇嘛塔的覆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白塔遭到损坏,后考古人员对白塔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在覆钵体内还有一层覆钵,且这层覆钵被证实是辽代建筑的原物<i>,</i>而我们从外所见到的覆钵只是原覆钵的复盖之物…一系列发现证明了独乐寺白塔在建筑之初就是这种独特的造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独乐寺行宫 清皇帝拜谒东陵后在此休息。小小的院子两侧展出了28块乾隆御笔碑刻。这组碑刻不仅是乾隆皇帝的书法真迹,而且是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汇集,堪称弥足珍贵,稀世珍宝。且其收藏诗文之多,在全国范围<span>也</span>属罕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梁思成先生曾称独乐寺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中国建筑演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随着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努力,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更加清晰,理解更加深刻。珍惜守护这些宝贵的历史遗存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