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假如你来自鹿港小镇,你是否看见我的爹娘,我家就住在妈祖庙的后面,卖着香火的那家小杂货店。”罗大佑的歌声总是带着一份对故土文化的眷恋和哀愁。每当我想起这首歌,就会联想到自己的父母,站在家乡小镇马路边的自家烟酒店前,向我这个游子挥手告别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鹿港,是台湾最容易让人产生乡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她位于台湾西海岸的中点。乾隆年间,与福建泉州互为口岸,从大陆来的货物必先经过此地(形同“海关”,否则就会被视为偷渡),于是大量汉民涌入,商船云集,店铺栉比,一度成为仅次于台南的全岛第二大城,保留着大量闽南风格建筑、典型的渔村风貌以及相应的泉州文化。鹿港作为港口的功能废弃之后,纯朴的环境和语言文化成为台湾一个独特的符号。今天若想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台湾本土文化,最要去的三个地方是鹿港、台北龙山寺和台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看一座城市是不是“台湾”,就要看它是否有妈祖庙。鹿港天后宫在台湾各妈祖庙中地位极高、香火最盛。据记载,该庙所供奉的妈祖神像是康熙年间由福建水师提督靖海侯施琅从莆田湄洲天后宫恭迎到台的,是全省唯一由湄洲而来的神像,人称“祖神”。全台共有七十多座妈祖庙自认是从鹿港天后宫分出香火的,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必然全副銮驾,前来朝谒,你想像一下那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山人海的盛况?神像由于久受香烟熏染,由原来的粉红色变成黑色,信徒们称其为“乌面妈”。</p><p class="ql-block"> 随行的台湾东森电视台的朋友告诉我,在庙里如果对着神像摄影,会被视为对神像不够敬重,同时影像也一定会拍虚掉。我们入乡随俗,没有去拍神像的照片。台湾人好宗教,儒释道三教均十分盛行,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也很有市场,甚至天理教、摩门教等也都公开活动,但最深入民间的还是妈祖信仰。所以,欲了解台湾,必了解妈祖信仰的情况,欲了解妈祖信仰,必先到鹿港。</p> <p class="ql-block"> 鹿港老街是清代时期各种大宗货品交易的场所。看到九曲巷,我联想到湖州的衣裳街、南京的高淳老街,都是两边店铺林立、旗幡招展,何其相似乃尔。老街上美食甚多,蚵仔煎、蚵嗲、面线糊,芋丸、肉圆,都让人食欲大动。最有名的特产是“古法乌鱼子”,《舌尖上的中国》报道过,乌鱼的学名叫鲻鱼,到处都有,但它的卵盛产于台湾,而且彰化鹿港附近的乌鱼子特别肥大。人们将乌鱼卵取出,用盐腌渍,再用木板重压,助其脱水,再暴晒、阴干,就做成了这种久贮的乌鱼子。同行建议我买,我生怕自己不会加工,糟汰了高档食材而作罢。</p> <p class="ql-block"> 两座大宅之间,有一个防火巷,仅容两人侧身而过,名字有点不雅,叫“摸乳巷”。最窄的地方不足70公分,仅仅可以让一个人穿越,如果男女面对面走过来,擦身而过的时候就会特别尴尬。好事者在巷口立有文字:“君子自重,妇人小心”。我想再加两句:“心中无偏,天地开阔”。据说有人想改其名为“君子巷”,甚至叫“梦麟巷”(闽南语发音接近),均不成功,传之四方的还是“摸乳巷”。</p> <p class="ql-block"> 有一户富贵人家将自己的水井砌于墙中,一半在院内,为自家饮用,一半在街上,取其“利益均沾”之意。这就成了一个景点,名曰“半边井”,显示出鹿港民风之淳厚。</p> <p class="ql-block"> 《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之后,日本殖民统治也在鹿港留下了一些遗迹。公会堂为日治机关所在地,堂前广场为镇民聚集之地,因此这是一处重要的公共建筑。红砖外墙、大斜屋顶、木质结构,显示出“和式建筑”的风格。我觉得,在乡土记忆中,除了原生文化,那些曾经的痛苦与屈辱,也应该值得被纪念。这样去看待以鹿港为标志的台湾文化,才会更加全面。(2009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