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心中永远的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延安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雷晓燕</p><p class="ql-block"> 刘江大哥与我亦师亦友,又是我多年的领导,今天参加他的新书《奔走的大树》作品分享会,非常高兴,首先是祝贺他,像辛勤耕耘之后的农人收获又一茬籽粒饱满的庄稼一样,捧着这本书就觉得是满意,欣慰,如愿以偿的感觉。收获总是让人踏实、快乐,又有成就感,我这些天读他的这本书,首先替他感到的就是这种快乐和踏实。</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我刚到电视台工作的时候,刘江就是我的主管领导,第一次见他去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幅字:“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而我那会儿也曾经在自己的一个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了“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心中便很是高兴,与领导欣赏的意境竟然这么相同,一定是有相同志趣的人,后来无论是工作还是私交证明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一起耕耘了几十年的《延安新闻》,走过了共同的新闻人生。文学的底蕴让他主持的《延安新闻》更具有了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光辉,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黄河流过的村庄》,一起《穿越白于山》,一起进行《口述退耕》的策划采访,给延安的观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篇章。而他,工作之余一直经耕耘着他的文学园地,我也近水楼台一本又一本的拜读了他的诸多散文名篇,从《永远的印记》到《孤独行走》再到今天的《奔走的大树》,他为我们生动展现的是乡土意像,传统品格,清澈情感,现代格调(刘成章先生的话)。而我在读他的奔走的大树这本散文集子的时候,每每便有带入感,我小时候生活的村庄和刘江大哥的村庄相距不过30里地,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方言俚语,几近相同。他的乡土写作系列里边,有我们这一方土地上共同家园的特征,他的生存生活内容里有我们这一方水土共同面临的主题,难题,他所描述的那些场景那些年代所积淀的真挚情感,有着共同的生命体验。我读他的这些文章,不由得就想起毛主席《登庐山》一词中的名句:“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看,毛主席中年以后向往的生活意境在刘江大哥《奔走的大树》里随处可以和你撞个满怀。那天晚上在读完了他的《邹均礼是一座大山》《一头沉》《雕花的马鞍》等篇章后,在他送我的书上眉批了一句,“刘江大哥:文字永远是你心中的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所以今天我想以“心中永远的桃花源”为题谈一点我的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一.给人们提供情感的价值:“我爱延安一腔火”,这是靳之林先生的原话,也是刘江在本书中写靳老师那篇的标题,这句话用来形容刘江也一点不为过。只有对这块土地爱的热烈赤诚,才有这绣花般的细腻描摹,才有这几十年不变的执着追求,以文当歌,或咏或叹,入眼皆是景,提笔总关情。好的散文,不关乎形式,内容永远为王,刘江大哥的散文首先为大家提供的是情感含量,他的每一篇散文几乎都能在内心深处让你震动,他没有高调子,很少有磅礴喷涌之词,读他的文章就是被不断的打动,细节捕捉的高超,语言传递的独到,形成了他的风格,辨识度很高。比如《从一朵棉花开始》里的母亲,《跛牛》里的祖父,种果树的外爷,从小亲他接济他的姨母等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节支撑起的那些美好情感引发共鸣。再比如《一头沉》一文中“又一次借粮回来,碰见一位驼水的族叔,他说,好娃哩,该能吃上就行了么,还要调样吃哩?”让人掩卷叹息,痛恨贫穷以及贫穷带来的人性中的狭隘和刻薄,不管是歌颂美好还是鞭辟丑恶,他的文章情感饱满,人物丰满,比如在“邹均礼是一座大山”一文中,回归故里的邹均礼一首《栽桃》“手植门前几株桃,爱他花色最妖娆,问余何不更栽柳,只为平生怕折腰”表达的人物志向跃然纸上。毛姆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羞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因为爱这块土地,所以他的歌颂或批判都打动人。</p><p class="ql-block"> 二.给人们提供文化的和哲学的思考:“一事能狂便少年”;这是我们一起采访刘成章老师时别人送刘成章的一幅字。我理解的狂,便是不懈追求,把事物做到极致。几十年笔耕不辍,看刘江的文章内驱动力便是他对生命的思考。好散文的另一个标识便是能给人们提供多少文化思考,这个在他的文章中也是着墨的重点,比如《石磨,岁月深处的吟唱》中的这一段:“易经.系辞传里有一句: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意即安定在土地上,敦是一个动词,是指去做、去完成种植。按照蒋勋先生的解释,这里的仁,可以从果实的仁这个角度去理解,也就是种子。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们把种子种在土地里,充满爱意的等待发芽,并在劳动中渐渐懂得互助互爱。工业社会的发达,不仅让我们把千万年以来培养出来深厚感情渐渐淡忘,甚至认为,土就是落后,就是木讷,就是慢,而在浮躁中忘记了它朴实,稳定,厚重的本质......”这种文化思考实际上是对一个时代的追问,对土地的牵挂越少,人们就如无根的飘萍,不知魂之所归何处,不知廉耻荣辱,不知深刻而美的文字怎样才能带给人们思想的启迪,灵魂的濡染。</p><p class="ql-block"> 三.给人们提供信息知识的含量 这一点在他的许多篇章中都有体现,钩沉历史,寻章摘句,或表现自然景色,或传达人文意蕴,那些引经据典的段落章节,你能想象到他作为一名读书人的寻常日月,那一定是推一窗明月,卧一榻清风,与先哲往来,与古今对话,书永远是滋养生命的良师和益友。如《教堂,藏在历史书页里的故事》中延安的历史知识,《我爱延安一腔火》一文中靳之林先生勘察秦直道前世今生所普及的历史知识等等。</p><p class="ql-block"> “人生最重要的事不是凯旋而是战斗”,刘江大哥的行走,是带着生命思考的行走,愿他一直保持向上生长的状态,沿着他的精神坐标,耕耘在永远的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读《奔走的大树》几点感受</p><p class="ql-block"> 延安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 赵永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刘江的散文具有乡土气息、传统品格,字里行间,都在表现真善美,充溢着满满的正能量。</p><p class="ql-block">一、饱含真情</p><p class="ql-block"> 我最先看的是一篇《跛牛》,接着看《正月天 我把母亲带丢了》,再看一篇写父亲的,看的热泪盈眶。感觉字里行间,都饱含真情。这让我想起归有光。王锡爵说,其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p><p class="ql-block">《跛牛》写道:</p><p class="ql-block"> 跛牛生下的犊儿果真活蹦乱跳,那天可把祖父忙坏了,他给母牛又是打火又是熬米汤,等那小东西落地以后,祖父兴奋的简直就像一个孩子,扑棱着双臂踅着圈儿喊:“哎呦,快看!你看那毛,你看那腿!”</p><p class="ql-block"> “扣我的工分吧,把我的工分全扣了,牛犊子还小,跟不上群,从今往后我给咱义务照护上还不行吗?”开了口的祖父像是怕谁打断他的话,一口气就说了一串。</p><p class="ql-block"> 《正月天 我把母亲带丢了》写道:</p><p class="ql-block"> 那几天,父亲每天都要到母亲的病床前来一次,每次转过身,他都含着眼泪对我说:“回吧,让你妈安安稳稳地回老家吧,再不要存什么幻想了。”</p><p class="ql-block"> 从初三到初八,那六天六夜像是我生命中的黑洞,进去时我和母亲手拉手,出来时我两手空空。</p><p class="ql-block"> 安葬了母亲,我像游走在阴阳两界之间。闭上眼睛,到处依然是母亲的气息,睁开眼睛却无处可寻。</p><p class="ql-block"> 《又是初八月如刀》写道:</p><p class="ql-block"> 到了天安门下,我说,妈,咱上去转转?她问,人家让上不?我说,让哩。她说,那就上。站在城楼上,母亲手扶栏杆,两眼茫茫地望着远方。我逗她:妈,你照什么,照见咱落东村了没?她笑着说,照见了,能想见就能照见。</p><p class="ql-block"> 母亲赶紧将那已拾到手里的花放到地上,可刚走了两步又折了回去,捡起那花说,我拿着你再给我照个相该能吧?就这样,那朵洁白的牡丹永远捧在了母亲的手里。后来,想母亲时,总能看到她手捧花朵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祖母的枣树》写道:</p><p class="ql-block"> 每次回家,望着那棵已经有些老态的枣树,想起我那懦弱得不会与人吵嘴、善良得看见杀猪都要落泪的祖母,总有一种与眼前世界剥离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我与梅花两白头》写道:</p><p class="ql-block"> 当学医的二弟失望地叫我的时候,懵懂的我依然不相信父亲的病痛会这样戛然而止,更不相信那个给我们生命的亲人,转眼间就会与我们阴阳两隔。我用手捧着父亲的脸,感觉到父亲颌下的脉搏依然还在一下一下有力地跳动。二弟说,那是你的心跳。</p><p class="ql-block">二、注重细节</p><p class="ql-block"> 刘江是以一颗平常心去叙写世间平常的人事的,但其境界、造诣甚高,看似平常,却极具匠心。他的散文看似写的淡,像拉闲话、说家常,但读来却深刻感人。</p><p class="ql-block"> 《正月天 我把母亲带丢了》写道:</p><p class="ql-block"> 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和多病呻吟的公婆,不是解开瓮盖没水就是划着火柴没柴。野菜连根煮,湿柴带叶烧是常有的事。日积月累,积劳成疾,落下了咳嗽气喘的病根。</p><p class="ql-block"> 《我与梅花两白头》写道:</p><p class="ql-block"> 他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厚实的花叶说,好好当事些,你看这花心鼓鼓的,兴许今年能开。表情,像是在抚摸一个可爱的孩子。随后问我们,今天古历多少了,听说是二月十九,他便扭过头说:“赶紧把老家的地方收拾收拾,我看这拉磨不下几天了,再吊两天针咱们回家。”</p><p class="ql-block"> 妹妹和小弟去准备的时候,他像小孩一样急不可耐,伸出两只手做捧碗状,不住地问:“好了没有?酸汤面好了没有?”</p><p class="ql-block"> 《一头沉》写道:</p><p class="ql-block"> 可妈妈每做一顿饭连一根火柴都舍不得用,但凡有火蛋,她就埋到灰堆里,等到做下一顿饭时刨出来,放到柴草里一吹就会起火。</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生产队为我们家向公社申请了十块钱的困难补助,父亲回信说:要记住政府的好处。母亲扭过头,半天,什么也没有说。</p><p class="ql-block"> 字里行间闪耀着诗意的人性的光辉,三言两语,农家“母亲”的形象即呼之欲出,立马鲜明、饱满、生动起来。像这些细节,我们读后心头会微微一震,觉得很“像”。像什么?像自己某一段生活经历,像生活本来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我的司机兄弟》写道:</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晨一开门,总有一大堆人等在那里,金华哥的脾气好是出了名的,等他车的人也就特别多,有时候竟连猪啊羊啊都往车上赶,可他总是不烦也不恼。领导批评,他受;交管扣了执照,他作检讨;车上趴的人实在太多不敢走,他就蹲到路边抽烟,等那识趣的人自动离去。每逢我和他一起跑车,他总是说:你前边走,哥给咱在后边照护着。有时候晚上有紧急任务,即使派我一个的单车,他若有空就会说:走,哥给你作伴去。</p><p class="ql-block"> 这些生活细节,在写之前,或许已在作者大脑里萦回了千百次。散文写作过程,就是这样的魂牵梦萦、剔除重建的过程。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叙事是绝对不同的。</p><p class="ql-block">三、善于取材</p><p class="ql-block"> 好的散文应该是朴素的,写平常人,平常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写出来才耐咀嚼。当然,写平常事不等于记流水账,这就需要素材积蓄、选择的功夫,需要对社会、人生思考、感悟与理解的功夫。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关键牵扯到用怎样一双“慧眼”去发现,用什么样的笔触去“剪辑”取舍,使那些在大家眼里看来是琐碎的平常的事情成为文章的素材。归有光就是善于取材的大家。他的散文,好的还是《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等几篇,都是写生活琐事的。我常想,生活的枝节片断,悲欢离合,一举手,一投足,都可以作为散文的素材的,前提是要赋予这些细碎的生活场景、生活细节以诗性意义。当这些记忆被写成散文,虽看似朴素平淡,但已具真情、富余味,必然耐读耐看。</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岁月深处的针线》写道:</p><p class="ql-block"> 我的记忆中,外婆只是一座荒冢,长着一丛白菅子稍,夏天时紫色的花开得非常繁茂。无论何时,母亲和姨母到了那里,总是撕心裂肺地哭。外婆是虚岁二十八去世的,那一年母亲只有十二。</p><p class="ql-block"> 《姨母 我又让你失望了》写道:</p><p class="ql-block">外婆去世时,母亲十二,姨母才七岁,在没有母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女儿家是何等的怯懦和顺善,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总不断有远远近近的亲戚来借粮,人家来了开了口,姨母三升五升的总不让人家空回。晚上姨夫下地回来,发现了不是吵就是打,姨母总是默默地承受,也不还嘴。粮食是人家种下的,还能不让人家打不让人家骂。她总是这样说,像是给我解释,也像是给自己宽心。</p><p class="ql-block"> 《祖母的枣树》写道:</p><p class="ql-block"> 祖母在世时,她看枣树如我;祖母去世后,我看枣树如她。不管年龄有多大,回家后,望一眼那棵枣树,似乎依然能听到那一声唤:樵子回来啦!</p><p class="ql-block"> 刘江散文给人的启示,还是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贾平凹说,不熟悉的生活我无法写出味道。要从熟悉的生活中汲取养料,写自己经历过的、感受深的事情,这样才真实,才有表现力、感染力。</p><p class="ql-block">四、文风朴实</p><p class="ql-block"> 归有光和他的唐宋派提出写东西要“文从字顺”。其叙事以白描见长,抒情亦以素朴为本。其淡如水,其味弥长,“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刘江的散文也具有这样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跛牛》写道:</p><p class="ql-block"> 但队长却破例将它的命留了下来。因为这是一头母牛,怀了犊。队长对祖父说:“瞎子,把这牛喂上,一天给你记一分工。”</p><p class="ql-block"> 《正月天 我把母亲带丢了》写道:</p><p class="ql-block"> 看着她关了灯,又悄悄关了氧气,我说妈,你怎么又不吸氧气了。她说:我不吸那东西了,那吸得我难过哩。我说不是氧气吸得你难过,是你嫌那氧气管子麻烦哩,吸上氧气你睡觉时能踏实些。她说你不要和妈争,你等我睡着了悄悄插上不就对了,你争什么哩。遇事爱较真,不懂得变通和迂回,这是我性格中的一大缺陷。这话是母亲临终前最完整的一次表达,也是她老人家的最后一次教诲。二十多天来,每每想起,都让我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 《又是初八月如刀》写道:</p><p class="ql-block"> 母亲就说,旅游能顶吃还是能顶穿,要去你去,我不白花那冤枉钱。母亲半生艰难,父亲在外工作的岁月里,能让一家人吃上穿上是她最大的担当,是她头顶的天。最艰辛的时候,为了一家老小的吃,从场上分回的粮食得连夜抱着磨杆推成面,不然第二天早饭就没有着落;为了一家老小的穿,则每年冬天必须织一机土布,不然开春天暖时就换不下那厚厚的棉衣。</p><p class="ql-block"> 母亲说,皇上住的那房子黑暗暗的也不好,人家这院子倒是还大大的。</p><p class="ql-block"> 《姨母 我又让你失望了》写道:</p><p class="ql-block"> 姨母即使来了也住不上几天就要走,说你这屋里缩手缩脚我住不惯,各人的命要各人受哩,各人的光景要各人过哩。</p><p class="ql-block"> 《外祖父的酸枣树》写道:</p><p class="ql-block"> 树能解下?他说,你解不下,树能解下。</p><p class="ql-block"> 《我与梅花两白头》写道:</p><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漱洗毕准备睡觉,父亲示意我闭上门,对我说:我看了,这病要好是没希望了。瓜熟自落,人活百岁也免不了这一场,我九十了,也没有什么遗憾。我这一辈子,没给你们挣下,也没给你们动下,咱不欠人的,人也不欠咱的……</p><p class="ql-block"> 中国作协一直致力于推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刘江散文有力践行了这一要求。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在这上面,刘江做的很好的。我们要象他那样,坚持脚踏实地,坚持眼睛向下,深入生活,用心用情记录时代、书写时代、讴歌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奔走的大树》随记</p><p class="ql-block"> 延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侯 波</p><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刘江是宜川人,和我很熟,我们认识的很早。大约在1986年的时候,我们县的几个文学爱好者办过一张叫《飞瀑》的小报,也就是现在的《飞瀑》杂志的前身,我和刘江就是那时认得的,算起来已有四十年,当时我俩都是杂志的骨干作者。他写散文,我写小说,这一写双方就是几十年,一直写到现在,一真写到两鬓苍苍,刘江退休了,我今年也离岗了。认识许多年,我们友谊也存在了这几十年,现在,我和刘江离得很近,在一个单元楼里住,我这几年,每每写了小说,就先发给他和嫂子看,要他们提意见。通常的,他们都会第一时间看,提一些中肯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俩都是八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但写作方向也不尽相同,我写小说,刘江一直从事新闻工作,兼写一些散文。他的散文水平自有公论,也常见于报刊杂志,并且还获得过一些奖项,尤其是他是我们延安第一届的作协副主席,创作成就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他原先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永远的印记》,一本《孤独行走》,这是他的第三本书《奔走的大树》。在我看来、这本书里,他的风格比起前边的两本书,可谓是越发成熟,字词句里步步含情,格言警句频出,人物形象扑面而来,可以说,他是一个有着个人风格的、著作颇丰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我仔细读了,在我看来,刘江的这本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可能是他喜欢摄影的缘故,所以作品中他无论写文、叙事、写景,都有强烈的画面感,富有诗情画意。相信这一点大家在读他的作品中都能强烈感受到。文章中,他写壶口瀑布,写苍山云海,写父母亲情,都能抓住微少的细节,描写开来,画面简洁、生动而形象。像第一篇写“秦直道”中,作者没有像历史散文那样,进行考证罗列,而是抒写了秦直道上所见的各种古树名木,通过写这样树的形状,生态、苍劲来表现写“秦直道”的厚重、历史久远、在中华历史上的重大意义。意境悠远深长。角度非常独特,也写的特别老道,尤其他写这些树,像手里拿着一台摄像机一样,描写各有风姿,各个不尽相同,又各有特色,极为生动。作品中的《跛牛》是作者的一篇名篇,在”序“里边,大作家刘成章认为这是他的代表作,话写的特别生动,非常感人,三言两语尽显特色,作者在最后写道:“听着小牛的一声声悲哀的号叫,那些本来已经进了圈的牛群发出了回应,一头,两头……他们走出了圈门,朝着枣树林的方向,小牛叫一声,他们回应一声,像是安慰又像是声讨,在那一呼 一应中全都来到小牛身边,叫成了一片。村里,除了祖父,全村的人几乎都被牛群的叫声心动了,全村的人和牛一起在沉沉的墓色里为跛牛举行了一场悲壮的悼念仪式。我挤在人群里,看到那耗尽了气力的小牛双膝跪地,眼泪一颗一颗地往下掉。”</p><p class="ql-block">这段话形象生动,撼人心魂,催人泪下,情真意切,画面感极强。</p><p class="ql-block"> 第二,我觉得从写作风格上讲的话,刘江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成熟的写作风格。整体上用一种抒情味比较浓郁的笔法来写文章。也就是字里行间,步步生情,步步含情,并且言语间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每一件事在读者读完之后总会留下无穷的韵味。我觉得生活中,由于作者本人特别重情,所以文章中对祖夫的、父亲母亲,二姨三姨以及对待朋友有大量的回忆文章,有一些关于过去的生活的大量描写,由于是回忆过去,令人有些惆怅,所以这种笔法,特别适合这类文章,就是说他所用的笔法与他叙述的事件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例如:在《行走在岁月深处的针线》中,作者写道:“多少年代,一辈辈人的光景日月就这样被一位位母亲的针线连缀在一起,繁衍生息,瓜瓞( DIE)绵绵。”在《父亲的心愿》中,他的细节也写得特好,他这样写道:“以前有母亲在时,一切交流由母亲承担,父亲从不说什么,你也似乎从不知道他想些什么。没有了母亲,旧屋门前的拦杆边没有了迎来送往的身影,当我们从悲痛中回过头来的时候才清楚,父亲比我们更伤心,他的伤心无以言表,他的孤单不能自拨。”这段话,写的非常深刻,抓的非常准。母亲去世是对父亲的最大的伤害,让人哽咽,让人动容。在《田野的味道》中,作者写道:“我想,越过那烛光,母亲看见的是老家的山野,是山坡上的青枝绿叶,是田地里的五谷苗子。母亲听见的一定是那纺车的嗡嗡,织机的吱呀。是她背了麦子,谷子、糜子沉重的脚步。”这些话语,情深义长,充满了对母亲的思念。极富表现力。</p><p class="ql-block"> 刘江的散文还有第三个特点,是格言敬名,金句频出。但这些金句不是贩卖,不是道听途说,不是鸡汤毒药,而是一字一句来自于作者的心底,是他自己最真切的心理感受,是他的真心体现,是真情流露。同时,也是他作为一名成熟作家的一种风格体现。在《奔走的大树》中作者写道: “没有了大树遮弊的村庄,就像没有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庶无拦。”在陕北,树与村庄几乎是相濡以沫,风雨并存的,作者这凡描写特别到位,特别贴切。在写《从一朵棉花开始》写道:“每当看到千手观音的形象,我就想,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一个母亲就是一尊千手观音。”这个比喻形象而生动,情深意浓,又含有长长的情味。在《呦呦鹿鸣养生谷》中作者写道“轩辕养生谷的汩汩清流伴我回到父亲身边,我对站在晨光中的父亲说,走,咱吃饭。”我读的时候,觉得最后这三个字系神来之笔,催人泪下。</p><p class="ql-block"> 像这样的金句在文章中颇多,像在“《外祖父的酸枣树》中,他写道:“也许山峁上的酸枣那一天会不在了,但我的酸枣树会一直生长着。”在《祖母的枣树》中写道:“好多年后我才明白,祖母在世时她看枣树如我,她去世后,我看枣树如她。”这两句话极富哲理性又含有对祖父、祖母的深深怀念之情。 </p><p class="ql-block">像这样的金句在文中颇多,《私奔,在焉支山上》,作者写道:“爱车象一匹善解人意的黑骏马,当我头抵着它的脖项时,它已完全明白了我的心思,一个响鼻,热气直喷我的胸脊,我立刻血脉喷张,翻身上马,它箭一般的向河套苹原射去。”</p><p class="ql-block"> 在《桐桐给我来补课》中,作者写道,他说:“小脚和袜子是好朋友,小腿和裤子是好朋友,”这时我才知道,适合的才是朋友。“既有童趣,又新鲜,又真实、又有哲理。</p><p class="ql-block"> 第四个我觉得他最重要的一点是文章中总会有自已的一些思考。作者不显山露水,不激烈偏激,但作品还是有思考的,只不过是一些脉脉含情的批判。重点要说的是,我恰恰喜欢的是这一类文章,他写的《奔走的大树》里面有一些个体的思考,文章写道,树庄的的树没有了,被人卖了,作者感到心疼,就在最后写道:“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如果真到了路边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 你还能找到自己的家吗?”我觉得是对急功近利城镇化的一种批评,虽然不那么激烈,有些小心翼翼,不显山露水,淡然而意味深长。还有《雕花的马鞍》中,作者以小见大,通过一个雕花的马鞍来写一个革命人的一生,或者一代革命人的不平凡的一生。写的特别好。作者写道:“谁也不知道那雕花的马鞍是腾空而去,还是深埋在了尘埃之中。不变是那群灰鸽子,虽然已经不知道是第几代了,但仍然在那里繁衍生息,清晨迎着朝阳飞去,傍晚驮着西阳归来,咕咕噜噜,使这荒芜的窑院飘荡着一缕悲凉的诗意。”革命家悲壮的一生他用雕花的马鞍来展现,在文章末尾,作者举了一大摊县志的上数字,然后写道:“这些数字,无疑渗透着我那赵月亮二奶奶的心血。”可谓一字值千金,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为一代革命者悲壮的一生而有几份伤心,几份感叹。文章既有对他们事情的陈述,同时也有对他们遭遇不幸的同情,这本书中,这类文章我最喜欢的。既有作者自己风格,又同时有自己思考,自己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和刘成章老师说的不一样的,像《雕花的马鞍》等这类文章,是这本书中最好的,这篇散文也是获奖之作,也才可以算是作者的代表作,展现出了作家极大的才气与过硬的写作功力。他擅长于抓人物的闪光点,或者说抓人物身上的个性特征,又几乎可以用三言两语就能把人物形象展现在你眼前,并且展现的是立体的、丰满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本书中写的最好的是写人的几篇,《雕花的马鞍》《孙世仁,命在天尽头》《相里养娥》《赵生树,一个人的村庄》《王来川——白于山里的生死恋》《戴花要戴大红花》等,这些散文,写的极好,这可能是作者在做记者的时候,总能遇到一些陌生人,但他总能用作家的眼光来观察他们,然后敏锐地发现这些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品质,捕捉到了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迸发出的人性闪光点,以及对人生对社会深层次的参悟理解,把他们写了出来。这些是最主要的。我认为,在本书中他塑造出来的这些小人物,展现出的不同的个性,在不断地丰富着我们的视野,也给了我们诸多生活的启示。这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p><p class="ql-block"> 《戴要戴大红花》对老师的怀念也写的好“送别老师,我去爬山,看到山顶上一抹金黄的芦苇,我又想起了她。我想,人其实就是一棵草,生到这个世界上,不知道什么样的风霜雨雪会降临到你的头上,遇到了你只能用你的生命去承受,承受不住的被岁月淘汰,承受住的才能收获生命的金黄。”捕捉到了这些极富特点的人,作者抓住了,然后就写这些人性格中那些闪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要是说缺点的话,我觉得就是抒情太浓,理性思维太少,文章主要写观点的,刘江的一些观点太温和,因而容易淹没在大众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