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的一页——1948年南阳师生被裹胁南下始末(三)‍张晓刚

笑傲风月

<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四、由沙市到枝江、宜都:在饥寒交加中度过1949年春节 </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久,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让这批南阳师生渡江到湖北枝江、宜都两县恢复上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凌云受宋希濂之命,于1949年1月11日带着无衣无食的数千名南阳师生,在沙市乘坐长江油轮沿江西上,航行两天一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3日,公立学校在枝江码头登岸,县立、私立学校和女中继续前行百余里至宜都登岸。私立学校师生,住在宜都城南的鄢家沱、周家老屋、赵家花屋和城西30余里的廖氏祠堂。在这里,部分学校曾短暂复了课。</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宋希廉</span></p><p class="ql-block"><br></p><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时,由于困难重重,学校停止供应粮食了。同学们更多的时间是整天拿着米布袋满山遍野地跑,有时是找饭吃,有时是找地方做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这样,南阳师生在这里又生活了月余时间,1949年的春节(1月29日)便是在这里度过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凌云将南阳师生带到江南后,深感宋希濂手段太毒辣,不能一起共事,便与心腹反复密商后,决定一走了之。随化名张克明,由湘西奔往重庆,并准备在那里重新纠合溃军,反攻河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继辽沈、淮海战役胜利后,又取得了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已经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在江北的有生力量,人民解放军正准备横渡长江。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稳定人心,南阳师生一到江南,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杭立武便派员前去,给予“精神安慰”和“物质接济”。</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2px;">五、由枝江、宜都到汉口、衡阳:两地师生从此分离</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约于1949年2月12日,南阳师生又开始长途跋涉了。在这次行动中,住在枝江和宜都的师生并未同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住在枝江的学校向东经过公安、华容、石首、监利和南县等地,再横渡八百里洞庭湖,到了湖南岳阳县,然后转乘火车抵达武昌徐家棚,又乘船至汉口,历时8天,分别住进临江汉路的几所学校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此期间,学生们白天可以上课,晚上睡在地板上。每人每天1斤半糙子米,仍像叫花子一样,三三两两地沿街挨门求告借锅做饭。每当遇到慈善人家,也会端出点吃的打发学生们离去,而更多的是看人家的白眼,听人家的怪话,受尽鄙视和侮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4月10日左右,这批南阳师生又迁至湖北省蒲圻县洋楼洞周围的山旮旯里。其间,无人管理学生,基本成散漫状态。因此,不少学生不辞而别返回了南阳,也有的参加了国民党军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住在宜都的南阳师生接教育部通知,要继续南行到湖南衡阳,在那里聚集各校南下师生,成立了“国立豫衡联合中学” (简称“豫衡联中”)由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前书记长、省教育督导处主任、南阳县人胡毓瑞(字雪峰)担任校长。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宜都的南阳师生再次徒步南移,沿着长江南岸的枝江、松滋出发。他们经公安县进入湖南省。大家在津市住有四五天时间后又向南行,经常德到了益阳。由益阳南移长沙时,师生中有的徒步,有的兑线乘船。这期间,学生们基本上生活无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长沙后的南阳师生,有的得到了妥善安置,但有的无人接济,有的在船上整整冻饿了两天。于是,又有一些学生借故请假,或不辞而别,途经汉口、遂平等地回到了家乡南阳。 </span></h1> <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六、由衡阳到零陵:豫衡联中再度复课</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继续南下的师生约于2月25日由长沙到了衡阳后,分住在高贤村、何仙观、北安桥等处,并在那里复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由于当时的湖南省主席程潜已准备弃暗投明,与共产党协商和平解决湖南问题,所以对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衡阳办学一事不予支持,并多方阻扰。又由于衡阳濒临粤汉铁路,校址难觅,几经商议,校址选在湘西南的零陵。</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3月8日,南下师生乘湘桂黔铁路的运煤车抵达冷水滩,又辗转到了零陵。</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豫衡联中先在零陵城南的山沟里借用旷废的民宅复课,7月又迁到县城关帝庙和柳子庙(永州司马柳宗元的庙宇)上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年暑假,师范和高中部应届毕业的 300余名学生中,一部分考取了大学,另一部分因失去经济来源,无力求学而参加了国民党军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9月,解放军先头部队来到零陵,接见了流浪于此的各校校长和教师,并举行了联欢大会,宣传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这时,有不少学生积极要求参加解放军。</span></h1> <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七、由全县到中越边境:迁移学校跟随国民党军队南逃 </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10月初,国民党政权危在旦夕,豫衡联中校长胡毓瑞奉命前往桂林另找校址,原景武高中教师、豫衡联中高中部主任张子静代理校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月11日,豫衡联中奉命迁往贵州遵义。为了行动方便,师生分成两批出发。第一批师生由张子静带领冒雨步行,过了湘桂交界的黄沙河前往贵州。第二批师生则遇到了解放军,随即登记造册,分批由冷水滩车站遣返南阳。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往贵州的师生冒雨步行5天到达广西全县,再由全县向桂林、柳州进发,沿着湘桂黔铁路北上遵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间,师生们有时徒步,有时爬上火车的车顶,用绳子将自己绑在车顶的气窗上,饿着肚子,淋淋晒晒,走走停停,一站又一站地向前行进了七天七夜,到达南丹车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时,忽闻贵州贵阳和广西都匀、宜山已相继解放,这批师生便被困在一个叫金城江的火车站上,进退两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恰在此时,国民党第九十七军八十一师二四六团奉命向广西百色撤退,团长陈振西便让南阳师生尾随其后,继续南逃,进入桂山及凤凰山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广西西部的十万大山里,南阳师生随国民党军队且战且走,他们历经高山危崖,深涧怒涛,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中的将近半数,便在这翻山越岭、日夜兼程、饥饿难忍、惊恐万状中,落伍在烟瘴的山谷,含恨长眠于荒山野岭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1949年12月,这批南阳师生跟随国民党军队来到了广西南部,已接近中越边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国民党军队黄达云军长与台湾国民党政府联系,拟将这批师生辗转运往台湾。</span></h1> <h3><font color="#b04fbb">————</font></h3><h1><font color="#1564fa">未完待续</font></h1> <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