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最后的日子

天山明月(刘跃)

<p class="ql-block">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三位僧人西去取经)</p> <p class="ql-block">  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奖思考解决的问题。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p> <p class="ql-block">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七岁的玄奘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玄奘法师一行西行走的是天山道,)</p> <p class="ql-block">  公元627年,玄奘赴佛教起源地印度求法。途经138个国家,历时19年,付出千辛万苦,带回650余部佛经。后用近20年心血,译出经论75部1335卷。</p> <p class="ql-block">  贞观十九年(645年),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于长安弘福寺组织译场,开始译经,其后在大慈恩寺,北阙弘法院、玉华宫等处举行。译经讲法之余,玄奘还口授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全面记载了他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p> <p class="ql-block">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唐高宗李治对玄奘也十分敬重,曾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p> <p class="ql-block">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从此绝笔翻译,并对徒众预嘱后事。正月初九日,玄奘法师因跌倒受重伤,玄奘病势严重,至二月五日夜半圆寂,朝野达百万余人送葬者将其灵骨归葬白鹿原。唐总章二年(669年),朝廷为之改葬“大唐护国兴教寺”。唐肃宗还为舍利塔亲题写塔额“兴教”二字。</p> <p class="ql-block">  有肃成院遗址石碑记载</p><p class="ql-block"> 玄奘法师渡渠伤胫处:玄奘法师奉敕丰华寺译经期间,居住和生活在肃成院内。法师译经之余,在这里开窟造像,虔心礼佛。院后石窟内有遗留至今的佛门圣物金刚座和佛足印石。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以正月初九日傍晚,玄奘法师前往院后石窟礼佛,经时窟门前小渠时,不慎跌倒,伤及胫骨,静息救目,不见好转,于解德元年二月五日夜半圆寂于王华寺肃成院内。考古发掘出土的水渠,长约40米,宽1.2米,深0.9米,为排泄院内雨水之用,其位置怡,位于肃成院后,石窟洞前,渠内多唐代遗物,上架有石板,说明此处正是玄奘法师渡渠伤胫,终致圆寂之地也是方染蓉兹的国寂纪念圣地</p> <p class="ql-block">  肃成院遗址肃成院原名肃成殿,是玉华宫"十殿五门" 宏大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唐高宗永微二年 (公元651年),诏废玉华宫为王华寺。显庆四 、年(公元659年)冬,玄奘法师奉救携带四大第 子及众大德高僧来此设立译场翻译佛经。在此后的四年多时间里,玄奘法师翻译出他教典籍 -682卷,占其生平译经总数 的一半以上,与弟子窥基合作,共同创立了佛教法相宗,法相宗在初唐盛极一时,并对日本、韩国等国的佛教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  王华寺译经期间,玄奘法师就生活、居住在肃成院内。他在这里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在这里晨昏定省,虔心礼佛,在这里答惑释疑、教徒授众,在这里渡渠伤胫归于涅槃。啸成院石窟内遗留下了玄奘法师亲 书铭文的佛门重宝金刚座和佛足印石碑。玄奘圆寂后,肃成院一直是历代王华寺的核心,绵 延千余年,玉华寺因玄奘法师的译经、创宗、 弘法和圆寂而成为中外佛教徒心中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玄奘法师渡渠伤胫处</p><p class="ql-block"> 玄奘法师奉敕丰华寺译经期间,居住和生活在肃成院内。法师译经之余,在这里开窟造像,虔心礼佛。院后石窟内有遗留至今的佛门圣物金刚座和佛足印石。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以正月初九日傍晚,玄奘法师前往院后石窟礼佛,经时窟门前小渠时,不慎跌倒,伤及胫骨,静息救目,不见好转,于解德元年二月五日夜半圆寂于王华寺肃成院内。考古发掘出土的水渠,长约40米,宽1.2米,深0.9米,为排泄院内雨水之用,其位置怡,位于肃成院后,石窟洞前,渠内多唐代遗物,上架有石板,说明此处正是玄奘法师渡渠伤胫,终致圆寂之地也是方染蓉兹的国寂纪念圣地</p> <p class="ql-block"> 玄奘是中国历史上独步千古的佛门大师。在佛教史上,玄奘常常 被视为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的确,玄奘无论是在汉地游学, 还是万里求法,唯识学都是他研习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他归国之后,糅 合印度唯识十家之说译成《成唯识论》,使唯识学的理论体系得到极大 提升,为中国法相唯识宗的创立奠定了佛法基础。但是,玄奘求学的目 的是理解一个统一的全体佛法,从而消解佛教各宗派之间的理论冲突, 为世人的修学提供一个圆融的佛教理论体系。</p> <p class="ql-block"> 陕西铜川玉华宫肃成院遗址</p><p class="ql-block"> “文革”开始,南京市佛协将这份顶骨送至市文管会保存。1973年,一份顶骨舍利珍藏灵谷寺,作为镇寺之宝。南京灵谷寺修复开放,经有关部门批准,该寺将这份顶骨从文管会请回供奉,寺内专设玄奘法师纪念堂,纪念堂正中心设13层密檐楠木塔,玄奘法师灵骨即安奉于此。</p> <p class="ql-block"> 铜川玉华宫萧成院遗址石窟</p><p class="ql-block"> 1998年9月,为在海峡两岸炎黄子孙中弘扬玄奘精神,经国务院批准,南京灵谷寺分赠1颗玄奘顶骨舍利给中国台湾新竹玄奘大学供奉。2003年11月21日,为纪念玄奘诞辰1400周年,西安大慈恩寺又从南京灵谷寺迎请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安奉于新建的玄奘三藏院的大遍觉堂。</p> <p class="ql-block"> 铜川玉华宫肃成院遗址石窟</p> <p class="ql-block"> 铜川玉华宫肃成院遗址全貌</p> <p class="ql-block">  铜川玉华宫肃成院遗址玄奘法师像</p> <p class="ql-block">  唯识宗祖庭﹣﹣长安护国兴教寺寺内所存玄奘大师灵塔,塔身通体用青砖砌成,做四 角锥体,高二十一米,共五级,平面呈正方形,底层边长 各五米。塔面做仿木结构,用砖砌做扁柱、栏额及斗拱, 均分作三间。塔檐叠涩砌出,檐下均饰两层菱角牙子,檐 塔底层北壁镶有唐文宗开成四年刻的《大角缀风铃。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记述了玄奘大师的生平。</p> <p class="ql-block">  玄奘大师灵塔造型庄重稳固,装饰简洁明快,是中国 历代高僧塔中,最为壮观者,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 的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兴教寺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9日 长安兴教寺被列为中国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ADL兴教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兴教寺始建于唐。唐麟德元年(公元644年)玄奘大师圆寂 于铜川玉华宫,始葬白鹿塬,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诏令 迁葬今址。玄奘大师弟子窥基、圆测之灵骨亦安奉于此,寺因塔而建。唐肃宗题塔额"兴教"而被命名为"兴教寺"。</p> <p class="ql-block">  法相宗,又称唯识宗。由唐三藏玄奘大师尊印度大乘佛学 瑜伽学说,以《瑜伽师地论》为本所创立。该宗以佛教义学见 长,剖析事物的相对真实与绝对真实性,强调心外无独立之境。 玄奘大师从分析法相入手,以表达"万法唯识"、"唯识真性" 为宗旨,著《成唯识论》而创立法相宗被尊为初祖,故兴教寺 亦为中国汉传佛教法相宗(准识宗)祖庭之一。1961年,兴教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2014年,兴教 寺塔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唐政府鉴于寺塔损毁严重,曾重修塔身。至于玄奘灵骨,一般认为唐末,天下大乱,为求保全,寺僧遂护携灵骨至终南山紫阁寺安葬。至赵宋端拱元年(988年),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天禧寺住持可政朝山来此,在废寺危塔中发现法师顶骨,遂亲自千里背负,迎归金陵天禧寺供奉。</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寺僧守仁及居士黄福灯等将法师顶骨由长干寺(即天禧寺,后更名为大报恩寺)东岗迁至南岗,建三藏塔安奉。清咸丰六年(1856年),该寺毁于战火。清末此地建江南金陵机器制造局,民国改为金陵兵工厂。</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兴教寺遭兵燹,除三座舍利塔外,全寺付之一炬,几成废墟。1922年寺僧募修大殿、僧房十余间,又先后由朱子桥、程潜增建及修葺塔亭、大殿、藏经楼、山门等,并补修了三塔。</p> <p class="ql-block">  1943年12月,侵占南京的日军在施工中,从三藏塔遗址中发掘出安奉玄奘顶骨的石函。日军起初严密封锁消息,后因南京各界爱国人士抗议,汪伪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与日军交涉,日方才不得不答应将顶骨分为三份:一份于1944年10月10日在南京玄武湖畔小九华山建成砖塔供奉;一份由当时的北平佛教界迎至北平供奉(后由日本人分往日本);一份即存于南京鸡鸣寺山下当时的汪伪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而这后一份灵骨1945年由南京佛教界迎请到毗卢寺供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两次拨款整修。现兴教寺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禅堂、藏经楼等。当时被送往北平的那一份灵骨,后来经历了较多的分送、迁徙过程。首先,被日本人分出一部分迎往日本,辗转供奉于东京增上寺、慈恩寺和奈良药师寺等多处寺院。其间,1955年11月,应中国台湾佛教界之请,日方又分送一小块灵骨赴台,供奉在日月潭畔的玄奘寺慈恩塔内。留在北平的一部分灵骨,又分送国内四处道场供奉:北京广济寺、广州六榕寺、天津大悲院和成都文殊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6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我国,提出礼请玄奘顶骨一事,后经周恩来总理同意,将供奉在天津大悲院的一份,由达赖喇嘛护送,在印度那烂陀寺玄奘学院建纪念堂供奉。1962年,慈恩寺内建立了玄奘纪念馆。大雁塔成为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建筑纪念物。1963年为举行玄奘圆寂一千三百年纪念法会,又将顶骨奉迎至栖霞寺。</p> <p class="ql-block">  玄奘塔玄奘宝塔玄奘塔建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坐北朝南,平面方般,砖砌仿木结构楼阁式五层砖塔高21米。底层南面龛室内置玄货泥望像,底层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篆刻的《唐三府大遍觉法师塔铭》。一层南壁嵌有玄奘塔唐朝,唐武宗将其改称为“宝塔”。</p> <p class="ql-block">  窥基塔建于廖永淳元年,面理,平面方形,玻珠术 据牌、底层西面市"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结构楼阁式三层砖塔,高6.76米。底层龛室内置并序"碑,二层东壁嵌有"基师塔"砖铭。</p> <p class="ql-block">  圆测塔平面方形,砖砌仿术结构楼阁 法师舍利塔铭并序"碑,二房西壁嵌,二层墙。</p> <p class="ql-block">  玄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唐贞观十九年(645年),46岁的玄奘自印度归国。此后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p> <p class="ql-block">  玄奘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p> <p class="ql-block">  玄奘对唯识学说的整理和研究,付出了很大的力量。他在印度求学时,在杖林山胜军居士处学习唯识两年。回国之前,把那烂陀寺解释世亲《唯识三十颂》及十大论师的注疏共2500颂,统统搜集起来,并揉译成《成唯识论》一书,成为中国唯识宗的主要经典。同时,他还独创“三境理论”,推动了唯识学的发展。不仅如此,玄奖与门人窥基、慧沼等在中国开创了唯识宗,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辗转传到韩半岛、日本各地,创宗立派,盛极一时。</p> <p class="ql-block">  玄奘游学印度时,曾随精通因明学的论师学习。回国后,译出商揭罗主的《入正理论》、陈那的《正理门论》等因明学著作。其弟子们相继弘扬,很有成效,玄奘还亲自出面,纠正了吕才对因明的误解。可见他对因明的重视非同一般。</p> <p class="ql-block">  玄奘之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p> <p class="ql-block">  《大唐西域记》实际是一部玄奘西行的实录。玄奘在西行求法的征程中,所到国家上百,山河城关成千上万,观礼佛寺宝塔成千上万,亲历事故和接触的人物不计其数,而《大唐西域记》将他每走一地所处方位、距离多少里、国体民情、风俗习惯、气候物产、文化历史都写得清清楚楚,就连哪个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众多少,是何人讲什么经,多少卷等,都写得十分详尽。这些记载被后来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考古所佐证。</p> <p class="ql-block">  玄奘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不顾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去天竺寻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进行翻译和讲说,同时撰写《大唐西域记》,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翻译家对于译经各有贡献,但从总体上说,玄奘的成就都在他们之上。印度佛学从弥勒、无著、世亲,次第相承,直到陈那、护法、戒贤等人,已定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唐代的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时曾受到了当时全印度举国上下的尊敬。法师返国时,唐朝太宗皇帝也亲自出迎,并希望法师出任大臣,但被玄奘法师婉言谢绝,后法师圆寂时,朝野送葬者竟达数万人。玄奘法师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实为罕见,所以鲁迅先生也赞叹玄奘法师为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脊梁”的优秀杰出人物。</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现代考古百年历程中,法门寺地宫是最重大的发现之一。1987年4月,两 千多件大唐皇室重宝簇拥着举世无双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横空出世,法门寺在一 夜之间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佛典记载,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阿育王为弘扬佛法向世界散施佛舍利,法门寺 得佛骨舍利而成"关中塔庙始祖"。有唐一代,八帝六迎佛骨,朝野轰动,举国沸 腾,法门寺成为大唐护国道场及全国朝拜中心。法门寺地宫文物向当今世界展现了千年之前大唐文明的风采神韵。佛祖释迦牟尼 真身舍利,见证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如冰似玉的秘色瓷,解开了中国陶瓷史上 的千古悬案;流金溢彩的丝绸服饰,堪称中华纺织奇珍、世界丝绸宝库;远方异域的 琉璃器,再现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壮阔场景;璀璨夺目的金银器群,呈献出鲜活生 动的大唐皇室生活画卷……法门寺历史文化陈列,以出土文物为依托,旨在展现大唐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 时代特征,褒扬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诚愿您在纵览这批文化瑰宝的同时,感知 大唐、感受历史、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是为了保存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和‌佛像而修建的。玄奘法师在唐朝时期担任慈恩寺的主持,他在天竺取得真经后,为了供奉这些佛经和佛像,决定修建大雁塔。大雁塔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改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七层塔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采用青砖仿木结构,塔内每层都有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塔身七层,每层四面设有拱券门洞,可以俯瞰整个西安古城。塔顶平砖攒尖,置釉陶宝葫芦塔刹,整体造型雄伟、庄重。</p> <p class="ql-block">  大雁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它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传播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2014年,大雁塔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大雁塔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和‌碑文,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