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源流初探

八旬老朽 陇上人

<p class="ql-block"> (本人书写AI润色)</p><p class="ql-block"> 秦腔,顾名思义,似乎理所当然地源自陕西。然而,经过一番深入探究,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清代笔记小说及戏剧研究著作中,关于甘肃秦腔的记载屡见不鲜。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顾彩在《容美纪游》卷五中提及“男优皆秦腔”。乾隆年间,李斗在《扬州画舫录》卷五中记载,“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腔,统称乱弹”。同一时期的《全图缀白裘全传》中,不仅收录了梆子腔、高腔、乱弹腔、秦腔、京腔、吹腔等多种腔调,还载有西秦腔剧目《搬场拐妻》。李海观的《歧路灯》第六十三回中,描述了河南开封府的演出场景,昆腔戏演《满床笏》,陇州腔唱《瓦岗寨》;第七十七回则提到山东历城县的两班戏,一班演山东弦子戏,一班唱陇西梆子腔。第九十五回中,河南开封官员商度点戏,其中就有陇西梆子腔的戏班。陇西梆子,亦称西秦腔。乾隆年间吴太初的《燕兰小谱》提到:“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曰西秦腔。其器不用笛笙,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工尺咿唔如语,旦角之无歌喉者,每藉以藏拙焉。”同书中“秦腔”条记述:“秦腔俗名梆子腔,以其击木若柝形者节歌也。声鸣鸣然,犹其土音乎!”这些记载,均早于魏长生进京十余年,结合明清时期的剧本、笔记小说、曲牌等资料,对秦腔(琴腔)、西秦腔、甘肃调、陇西梆子等均有详细记载,为秦腔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西秦腔早在明清之际便已进京。民族音乐教育家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考证秦腔的渊源时指出:“‘西秦腔’是甘肃人民所创造,称为‘甘肃腔’,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梆子’是在北方民间曲调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多个剧种的总称。起初是甘肃、陕西一帯的曲调。”“‘甘肃调’与陕西西部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陕西的‘西路梆子’。”这些研究资料表明,“西秦腔”源于甘肃的一种腔调,因其地处陕西以西,同时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乞伏国仁据陇右建‘西秦国’(385-431),这一历史背景也得到了证实。因此,将源于甘肃的腔调称为‘西秦腔’或‘甘肃调’是完全合理的。它实际上就是梆子腔(秦腔)的源头,因为它被记载的时间最早。”</p> <p class="ql-block">现有的资料进一步说明,这种腔调向东传播后,结合陕西土腔,形成了陕西梆子;向南传入四川后,结合四川土腔,形成了四川梆子。台湾曾永义在《梆子腔新探》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古人将秦腔称为“甘凉之雄”,早已揭示了秦腔与甘肃的深厚渊源。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谈及秦腔的形成时,往往只言陕西,不提甘肃,这在历史和学术上都是不正常的。尤其是清末陕西易俗社对秦腔进行改良后,秦腔改用陕西方言演唱,全国能听到的秦腔几乎都是陕西的声音。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辞海》认为,“明中叶以前,由陕西、甘肃的民歌发展而成。”根据《陇上优伶志》的记载,清代甘肃三元官等秦腔艺人频繁在川陕地区演出,影响当地戏曲。事实上,陕西有艺人唱戏的记载也是清朝中晚期,而明代万历年间,甘肃已有刘天虞从事西秦戏演出的记录。那么,为什么至今人们仍认为秦腔源于陕西呢?原因在于人们在诠释秦腔文化内涵时,淡忘了甘肃西秦腔对陕西秦声的影响,甚至产生了诸多混淆和学术偏执。对于琴腔——秦腔、西秦腔——秦声、陇西梆子腔——陕西梆子腔等众多发音相近、形貌似同且同属秦声范围的称谓,不仅外地人难以分辨,即便当地人也颇为困惑,导致清人的张冠李戴,加上今人的错位引导,以及人云亦云的盲目跟从,使秦腔的起源至今仍是未解之谜。这不仅影响了我国戏曲史学研究,还阻碍了对其历史价值的评判和戏剧地位的认同。</p> <p class="ql-block">甘肃出现秦腔的时间比陕西早数百年。陕甘地域的分合是导致秦腔起源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从整个秦文化来看,甘肃陇南和天水仍是中心位置。甘肃的秦腔从北宋的西皮到明代的西秦腔或西秦戏,再到清代的“甘肃调”“陇西梆子腔”,前后有过十多种称谓。明清时期,秦腔广泛传播于大江南北。如清朝北京的戏曲花雅之争,广东和台湾流传的西秦戏,浙江的绍剧等国内10多个剧种,都明确记载为“甘肃调”。豫剧作为全国流传最广的梆子腔,也不得不承认其与“陇西梆子”的渊源关系。豫剧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在兰州叫出来的。河南高调寻根陇上,最终在兰州扎根并被命名为“豫剧”且在全国叫响,有真实史料可循。西秦腔剧本在甘肃蕴藏丰富,仅1956年甘肃省文化局开展“发掘戏曲遗产竞赛”期间,共收集到传统剧目三千多本(折),最早的出自明代永乐年间所抄《麒麟图》,还有清乾隆五十四年秦腔抄本《下宛城》等。后来挖掘出的1000多本独立剧本中,绝大部分抄自清嘉庆、道光等不同历史时期,且许多是孤本。诸多史料证明,甘肃秦腔以“重架架”“重生净”等烟火戏、神道戏著称,体现出火爆、刚烈的特点,与陕西秦腔生旦唱作戏形成鲜明对比。秦腔的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始于魏长生自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进京唱戏。吴长元《燕兰小谱》记载:“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工尺咿唔如语,旦色之无歌喉者,每借以藏拙焉。”此类记载证明,魏长生进京所唱之“秦腔”即为甘肃境内流传的西秦腔。西秦腔的由来可追溯至甘肃西皮调。西皮,本为甘肃腔,乐器以胡琴为主,月琴为副。北宋时西皮为甘肃的主腔,明代多称西秦腔,因甘肃为西秦之地而得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