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完影像检查后,片子十几分钟就可以取了,报告却要等2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报告不是机器写的吗?怎么这么慢”,临床工作中经常听到这样的疑问。其实,出具一份正式的影像报告,并没有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聊聊影像报告是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不能像片子一样“立等可取”。 <b>1.患者完成初步检查</b><br>一般来说,从患者到影像科检查开始到取到报告,包括8个步骤:①检查申请单;②登记;③检查;④图像后处理;⑤图像传输;⑥初写报告;⑦审核报告;⑧出具报告。可见,患者完成检查仅仅是完成了检查流程的前3个步骤,后续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div><br><b>2.原始图像的后处理及重建</b><br>检查结束后,首先,技术员将扫描出来的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然后,在工作站对原始图像进行各种后处理重建。</div><div><br>例如,胸部CT图像进行冠状位、矢状位(相当于正、侧位)重建;对于血管造影的检查则需要更加复杂的后处理,以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为例,需要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等操作,这个过程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遇到冠状动脉搭桥、变异或更为复杂的病变,则后处理需要更长的时间。</div><div><br><b>3.图像被传输至看片系统,由影像科医师来“找茬”</b><br>后处理完成后,技术员将原始图像、重建图像上传至专业的看片系统(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也就是平时大家在医生那里听说的PACS系统),通俗来讲是一个医院内部网上可以看图写报告的软件,后续的图像阅览及报告的书写都将在PACS系统上完成。此外影像图像数据的传输也需要时间,检查图像的传输类似于在微信上互发照片或小视频,如果照片像素比较高或小视频时间长,你都需要下载一会儿才能看,不同的是影像图像是从扫描机器或后处理工作站传输至PACS系统,由于影像图片具有较高的像素,每帧图片都很大,因此传输时间会较长,而且医院里有大量的病人在做各种影像检查,片子的数量是海量,因此,传输时间也会相应增加。</div><div><br>所有检查图像到达PACS系统后,影像科诊断医师就可以远程看到患者检查的图像了。医生打开图像后,首先要仔细核对患者所有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临床诊断、检查部位及检查方法等相关信息,核对无误后再瞪大眼睛仔细看一幅幅图像。</div><div><br>这个时候您也许会说,不就几张片子嘛,很快就可以看完了吧,毕竟患者取到手的才三五张片子。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虽然您拿到手里的是三五张片子,但是为了更加仔细地观察病灶,影像科医生却需要阅览几百甚至上千幅片子上的小图像,这是因为做检查设备的电脑会对原始图像进行自动拆薄处理,比如胸部CT图像,原始图像层厚为5mm,拆薄图像层厚为0.625mm,甚至更薄。这样一来加上拆薄图像、后处理图像,图片数量是原始图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每一张图像都需要仔细地观察、分析,寻找病变的蛛丝马迹,就像“我来找茬”游戏一样。找茬游戏是在一幅图片中寻找出不同点,您想想是不是需要一些时间呢?而影像医生每天都在兢兢业业做着这个工作,并且是面对成百上千幅图像。</div><div><b><br>4.疑难病例需多医生解读或讨论</b><br>发现病变后,要对病变进行详细的观察、描述,包括位置、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或信号、增强方式及强化程度、周围组织结构关系以及有鉴别诊断价值的阴性征象。遇到疑难的病例,还需要向患者或临床大夫询问更加详细的病史,包括患者的症状、做过的其他检查、家族史等。</div><div><br>这个时候,也许您又会说了:“不就是看图说话,有什么好问的,看见什么写什么就可以了,有必要问这么多吧?问这么多,是不是大夫诊断水平不行?”其实则不然,影像专业有一句话,叫异病同影,同病异影。异病同影是指不同的疾病可能呈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影像表现。例如平时说的肺癌、肺结核及肺炎都可能像个结节或多个结节,但是这个肺结节究竟是什么,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以及其他检查结果。同病异影指的是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由于个体差异,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影像学特征。例如肺结核,早期在片子上就是一片白云一样,慢性期就像索条一样和钙化灶,也可以一侧肺子都瘪了。对于影像科诊断医师而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以及其他检查结果,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解读影像图像,从而为患者及临床医生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为了减少看错病误诊的情况,以上看图像写报告的过程还需要另一个经验更多的医生再看一遍所有的图像,并核实报告的准确性,核对确认后才能将正式报告发放到您的手中。</div><div><br>对于更为复杂、疑难的病例,还需要查阅资料、几个医生一起讨论,甚至与临床医生一起商量、讨论才能知道到底是什么病,这些过程都是需要时间的,这也解释了极少情况下您为什么不能按时取到报告。对于复查的患者,影像医师还需要把以前的图像调阅出来,进行一一对比,观察病灶是否有变化,比如肺内多发结节灶,需要对每个结节灶认真比对有没有变化。</div><div><br><b>5.书写报告</b><br>目前影像科面临着工作量大,写报告医生少的境遇。就作者所在医院影像科而言,平均每名医生每天要完成约80份CT/MRI报告,从早写到晚,加班成为常态化。即使这样,有时候还是难以应付越来越多的工作量。无论再忙再累,影像医生只要坐在电脑前,就要切实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心写好每一份报告,用心服务每一位患者,让每一位患者满意。</div><div><br>现在您应该了解了为什么影像报告不能“立等可取”了吧。影像报告不是机器写出来的,是一批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经验的影像科诊断医生经过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写出来的。也许您又有疑问了,既然影像报告不能立等可取,会不会耽误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呢?这就属于影像“危急值”范围了,影像“危急值”是影像科室发现的所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须临床科室及时给予有效诊疗措施的影像检查发现。影像诊断医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第一时间将检查结果电话告知接诊医生、护士,甚至患者本人或家属,以便接诊医生、护士以最快速度进行抢救或治疗。</div><div><br>精雕细琢出精品,千锤百炼成真金,影像报告亦是如此,所以,请病人及家属多一些理解,多给诊断医师一点时间,同时也是为您的健康多一分保障。</div><div><br>(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