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苏轼诗词》字帖,初学篆书者可参考

冰清玉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苏轼生于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嘉祐[yòu]六年(1061年)就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还朝任殿中丞。后因父丧回乡守孝。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后又历任密州、徐州知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元丰二年(1079年),刚刚就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抓捕回京,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逝后,苏轼被重新启用任登州知州,到任不久便被召还入朝,先后升任为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由于朝中新旧两党的攻击,苏轼屡次请求外任地方官。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外任杭州知州,随后苏轼又相继出知颍州、扬州。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再次被召还入朝,相继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元祐八年(1093年),宋哲宗亲政,批准了苏轼求出知边郡重镇的请求,命苏轼任定州知州。元祐九年(1094年),章惇、安焘等变法派人士上台执政,苏轼成为被打击对象,苏轼遭遇五次贬官,相继被流放至惠州、儋州居住。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北返,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病逝于常州,被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嵩阳峨眉山(今河南郏县三苏坟)。南宋时期,宋孝宗时追谥苏轼文忠,特赠太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苏轼所创作的诗词内容丰富,他尤其善于将各种意象整合到一起,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情感氛围。他的诗词中有很多作品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表现了宋朝人民追求主体精神的现象,再通过对比以强化诗人自身的主体精神,这也是苏轼诗词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他的诗词形式比较多样,通过各种意象丰富主体精神的表达意蕴,从而增加诗词作品的情感深度,增强诗词作品的张力与表现力。他的很多作品都呈现出了自身主体认知转换的过程,通过比较凸显出他自己的内心诉求,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能够冲破现实情境的束缚,为友人、亲人或者自己寻求到心灵的慰藉,让我们感受到他独特的人生态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在诗词中表现出一定的哲理韵味是宋代诗词的特点之一,这也是苏轼作品的典型特色,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阅读和赏析苏轼的诗词作品就可以发现,他的作品在自觉追求诗歌内容的表现空间,并且在这种空间中去完成个人生命历程的展现,将现实与精神世界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议论和阐述找到诗词情感表达的最佳方式与路径。苏轼的这种创作风格也为后来的山水诗词创作奠定了基础,这种新的诗词范式独具哲理韵味,对后世影响深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