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同学情,相聚大湾区”--之花都资政大夫祠古建景区

开心就好(彭立霖)

<p class="ql-block">10月17日上午我们游玩花都花山小镇,用过午餐后,按我们这次活动安排,下午是游览资政大夫祠古建景区和洪秀全故居及纪念馆的。时间安排比较紧,真福同学因家中还有一些事务需处理,不能和我们一块出发,为赶时间,我们六人滴滴打车打了两辆车,不到下午两点就赶到了目的地--位于花都区新华街三华村的资政大夫祠古建群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资政大夫祠景区距我们所住的紫薇宾馆并不远,约5公里、不到10分钟车程。因真福同学早几天就和景区联系好了讲解员专门为我们讲解,为此,我们一边在景区外围的水仙古庙走走看看,一边等待真福同学的到来。据资料介绍,水仙古庙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1919 年重修,1995 年再次重修。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资政大夫祠古建群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古庙三进三出两廊,规模不是很大,庙内供奉的是塑有真金镶身的木雕神像何氏“御史大王”--何绍基。传说,有一年三华古村一带发生水灾,有个木箱逆水漂流而上,被三华村徐姓村民捕鱼拾得,他开箱看到里面装有神牌一块,记载有“御史大王”和其的生辰八字,还有用红布包裹的茶籽等物。说也奇怪,徐姓村民拾到这个木箱后,水灾便自行消退,村民们认为这是神灵保佑,于是集资建了这座庙,又将拾来的茶籽种在庙旁生成茶树,茶叶甘香可口,相传能治百病。由于神牌来自水中,茶叶便称为“水仙茶”,故古庙取名“水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一会,真福同学来了,大家一起进入资政大夫祠古建主景区…</p> <p class="ql-block">资政大夫祠古建筑景区又称广州民俗博物馆。据资料介绍,资政大夫祠建筑群始建于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整座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21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4500多平方米,是广州地区目前发现有圣旨牌坊的祠堂群中建筑规模最大的一组,以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美、保存之好,在广州乃至广东全省都是极为罕见的,是我国岭南民间艺术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古建筑研究价值。目前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花都的新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时光倒流,我们瞬间就走进了自宋到前清那一段尘封且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据传,三华村一带多为徐姓村民,徐氏一族北宋期间自江西迁入,其中徐亨之为先祖,立村至今已有930余年。清朝同治年间,该村的徐姓堂兄弟徐方正和徐表正同时在朝廷兵部任职,深得朝廷赏识。同治皇帝因此赐封了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和父亲徐时显为资政大夫(正二品),赐封了徐表正的父亲徐时亮为奉直大夫(从五品),为了炫耀皇恩并纪念先祖,徐方正建造了资政大夫祠,徐表正建造了南山书院,为赞先哲盛德,徐氏后代又续建了亨之徐公祠。这一建筑群不仅体现了徐氏兄弟对皇恩的感激,也成了他们家族荣耀的象征。整个古建筑群坐南朝北,从东往西数,第一栋为“大夫第”,第二栋为“资政大夫祠”,第三栋为“南山书院”,最后一栋为“亨之徐公祠”。整个建筑群采用镬耳形火山墙和青砖为主材料,陶塑瓦脊五彩斑斓,墙高门阔,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且主次分明。祠堂内的青云巷随祠堂的渐次抬高而不断提升,暗喻青云直上,步步高升。同时青云巷也具有通风、排水、防火、采光等功能。祠堂的建筑结构包括抬梁式、硬山式封火山墙等,雕刻精美,遍布砖雕、木雕、石雕、灰塑和壁画等。各祠堂之间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连体别墅,各自独立又连为一体,各栋之间由青云巷相隔又有巷门相通。花木深掩,曲径通幽,既有南方园林的特色,又有岭南建筑的传统风格,整个建筑群象一首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让人赏心悦目,被誉为岭南文化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大门右侧是一处很大的半月形荷花池,可惜过了花期,只剩下一杆杆的残荷杆子立在池中。左侧是大夫第、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依序排开。中间是一很长的过道,砖石铺地,宽阔而大气。乘真福同学联系讲解员事宜,我们几人就近走入了大夫弟。“大夫弟”是住宅名,全国各地不少地方都有,据我所知,我们萍乡就有芦溪和萍城两处“大夫弟”,我就是在萍城“大夫弟”出生长大的。但“大夫弟”这一住宅名并不是任何家庭都可取的,它是住宅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封建社会,只有五品以上官员的住宅才可以称为“大夫弟”。据说,我出生地“大夫弟”,解放前是一文姓国军少将的住宅,解放初期被充公分给了普通人家居住,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城市建设被拆除。据讲解员后来介绍,资政大夫祠“大夫弟”在景区只是配祠,景区的主体建筑为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和亨之徐公祠,故“大夫弟”的正门较其它三古祠正门狭窄不少,“大夫弟”的展示内容也随中心工作而变更,不象其它三祠,展示内容比较固定。目前,“大夫弟”展出的内容为“扫黑除恶”专题法制宣传。</p> <p class="ql-block">跟随美女讲解员脚步,我们进入了资政大夫祠。据讲解员介绍,徐氏兄弟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尽管家境贫寒,但徐家仍省吃俭用,聘请名师为兄弟俩授课。兄弟俩也非常争气,平日一边务农,一边发奋读书,首次科举考试却因经验不足而失利。然而,徐氏兄弟并未自暴自弃,继续苦读,“寒窗书剑十年苦,指望蟾宫折桂枝”,终于在清道光年间先后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入仕后,兄弟俩效忠皇上,唯皇帝马首是瞻,功勋卓著,深受皇帝信任,徐方正被封为兵部郎中正五品,负责治理军队,徐表正也任职兵部主事正六品。后兄弟俩还参与了镇压同为花都老乡的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起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在镇压这场轰轰烈烈、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起义中,徐氏兄弟表现亮眼,深受皇帝信任。清同治年间,皇帝又赐封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和父亲徐时显为“资政大夫”,赐封徐表正之父徐时亮为“奉直大夫”,以表彰兄弟俩家庭教育出国之栋梁,一时在广东引起很大轰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建群中最重要、最显赫的非资政大夫祠莫属,它是整个古建筑群的核心。资政大夫祠头门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分心墙前后用石柱,在前檐次间石柱后加花岗石栏栅,明间设石门框,大门上石额刻“资政大夫祠”五字,是由清代岭南名士梁九图题写,苍劲有力。两侧为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瓦脊,豪华气派,两侧以青云巷与其它古建相隔。古祠内部由头门、中堂、祖堂组成。走进大夫祠中央的祠堂,墙壁上挂着祠堂主人徐方正、徐表正两兄弟的生平事迹的油画。在这里,我们一边听着讲解员解说,一边欣赏着大夫祠的建筑特色,一边对有兴趣的古建及馆展进行拍照留影 。历史是留与后人评说的,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和详细品读每幅照片的文字介绍,避开政治因素不谈,我们觉得徐氏兄弟俩的父母虽然都是农民,但在当时的社会动荡的困境下,还能想方设法让孩子读私塾,学文化,充实自己,而兄弟俩也酷爱学习,首次参加科举没有考上,并不气馁,遇挫愈勇,奋发努力,锐意进取,再次参加科举金榜题名,后来的殿试、面试都顺利过关,至此彻底改变了自己和一家人的命运,这就是励志篇,就是摆在今日我们也应该提倡,值得我们今人学习和仿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建群三座祠中最牛的文物应该就是资政大夫祠和南山书院前院天井内的圣旨牌坊了。据讲解员讲解和资料介绍,资政大夫祠牌坊由连州青石打制,面宽9.35米、高9.8米,上层檐下是青石打制的如意斗拱,正面悬刻同治皇帝所颁的敇封徐德魁(兵部郎中徐方正的祖父)为资政大夫的诰命;背面刻的是敕封其父徐时显为资政大夫的圣旨。以表彰徐方正祖、父两辈勤于业绩,促成了徐方正成为官才德兼备,为朝廷做出的贡献,一家父子同封“资政大夫”且立牌坊表彰,这在封建王朝,也是不多见的。</p> <p class="ql-block">出资政大夫祠,过青云巷,我们几人随讲解员步入了南山书院。与资政大夫祠一样,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也同为“三列三进六廊”式砖木结构,同由头门、中堂、祖堂组成,三祠以青云巷相连,大小一致,形成了排列整齐,布局、风格统一的群体建筑,三祠前有通道、荷塘,后有花园,水池。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是一处园林式的祠堂群,凸显了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传,当年徐正方和徐表方兄弟俩,同年科举高中,同在兵部任职,后同治皇帝又同封徐正方祖、父两人为资政大夫,徐表方父亲为奉直大夫。封建王朝,皇帝册封,这是至高无上、光宗耀祖的大事,兄弟俩特意赶回家乡,徐正方为祖、父两人建了资政大夫祠,徐表方则为父亲建了南山书院。至于为什么徐表方建的叫“书院”而不称“祠”呢?这是因为按古代惯例只有已逝者才可以建祠,可能当时徐表方的父亲尚健在,故只能建生祠称之为书院。南山书院建成后,最早也是徐氏家族培养人才的书院,一百多年过去了,南山书院和资政大夫祠、亨之徐公祠等历史古建筑一样,历经沧桑,几度沉浮,几近荒废。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在花都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对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进行了开发修缮,重换新颜。目前,南山书院内已成为灰塑艺术陈列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灰塑俗称“灰批”,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行于广东省广州地区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主要分布于广州市区和增城、从化一带。据资料记载,灰塑在唐代已经出现,宋代灰塑得到普遍应用,明清时期,广州一带的祠堂、寺观和豪门大宅建筑盛行用灰塑做装饰。灰塑有一整套独特的工艺技法,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具有耐酸、耐碱、耐温的优点,非常适合广州一带的湿热气候条件。此外,灰塑不需烧制,可现场施工,具有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灵活性和便利性。身处陈列馆,各种工艺精细、立体感强、色彩丰富的人物、花鸟、虫鱼、瑞兽、山水及书法的艺术精品,让我们目不暇接,倾刻间,我们似乎陷入了灰塑艺术的海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资政大夫祠一样,南山书院也有一座牌坊,只不过南山书院的奉直大夫牌坊与资政大夫祠牌坊不同。资政大夫祠牌坊是全石砌成,奉直大夫牌坊则是砖石混合。石门砖墙更像高楼,下无台,立数阶石级上。也是庑殿顶,全单檐,无脊兽,只有如意斗拱,斗拱下都有砖雕。左右副门砖雕是牡丹、梅花、喜鹊等花鸟。正门中正面为“恩荣”两字,匾左右对称是人物众多的砖雕,再下面就是石刻圣旨原文。背面中正是大型人物砖雕,左右是小幅花鸟,下面是“孝廉方正”四个大字。在我看来,奉直大夫牌坊虽不如资政大夫牌坊精美大气,但亦有自身特色。封建王朝,牌坊并不是谁想就立的,牌坊设立必须圣旨特批的。一家宗祠,两坊对峙,双峰并立,各有特色,各见姿态,各具美感,本身就是一个宗祠的至高荣誉,令人叹绝!</p> <p class="ql-block">出南山书院,我们来到了景区的亨之徐公祠。该公祠是继徐方正建造资政大夫祠、徐表正建造南山书院之后,为赞先哲盛德,由徐氏后代续建的,其内部结构和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并无二致,它是三华古村徐姓的宗祠,主要用于该宗祠宗亲祭祀和议事。不过,今天的亨之徐公祠已开辟成了粤剧印象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粤剧是我国知名的地方剧种,今天亨之徐公祠的广州花都粤剧印象馆,用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详细介绍了粤剧的起源和发展,让人清晰地了解到粤剧在岁月中的传承和演变。馆藏的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生动地呈现了各个时期粤剧的风貌和特色,使人们对粤剧的发展脉络有了更为系统的认知。众多粤剧名人的介绍,使我们不禁对这些艺术家们的才华和坚持心生敬佩。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粤剧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资政大夫祠古建景区将亨之徐公祠作为粤剧印象馆,这种将古建筑与戏剧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方式非常巧妙。古老的祠堂建筑为粤剧文化提供了一个富有历史氛围的展示空间,两者相得益彰,使人们在欣赏粤剧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建筑的韵味和魅力,花都这种双赢发展的大胆探索,值得各地方剧种包括国戏京剧借鉴和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一个多小时,快四点了,下午我们还要赶在四点半闭馆之前游览参观同在花都的洪秀全故居和太平天国起义纪念馆,时间比较紧,我们该告别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