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中午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好,也是力行《弟子规》“亲所好,力为具”,师长交代我们要好好学习,我们确实也做到了。“亲所好”,父母内心到底在身、在心方面需要我们怎样的关怀,我们要很清晰地了解。诸位同修,您知道父母最喜欢吃什么吗?好像年长的人一直在点头,年纪轻的可能就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我也曾经这样问过学生:你知道父母喜欢吃什么吗?小孩都会想半天。我们又换另外一个问题问他,妈妈知道你喜欢吃什么吗?他们不假思索都讲妈妈知道我喜欢吃什么。我们再跟小朋友说:你看,妈妈时时都知道你喜欢吃什么,而你却不知道妈妈喜欢吃什么,我们对父母实在是太不公平、也太不关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汉朝,有个读书人叫蔡顺,有一天他外出采桑椹,他的母亲喜欢吃桑椹。他拿了两个篮子,一篮装黑色、紫色的桑椹,一篮装的是有点红的桑椹。诸位同修,为什么要分成两篮?我在海口讲这个故事,海口没有产桑椹,他们没有见过桑椹,所以我们教学当中,也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熟的桑椹是黑色、紫色的,不熟的是有点红色的。蔡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盗贼,盗贼很纳闷,把他抓起来就问他,你为什么采桑椹要分两个篮子?他说黑色紫色是熟的比较甜,要留给母亲吃;红色不太熟的,是留给自己吃的。所以蔡顺做到了“亲所好,力为具”。盗贼听了很感动就把他放了。诸位小朋友,盗贼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人,为什么他们放了蔡顺呢?因为蔡顺的孝心唤醒了他们的孝心,所以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有好的德行,再恶的恶人也会被感化。所以我们面对恶人的时候,要不要去攻击他?要不要去骂他?不需要,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做好,以此来影响他,来影响这个社会。</p> <p class="ql-block">是黑色、紫色的,不熟的是有点红色的。蔡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盗贼,盗贼很纳闷,把他抓起来就问他,你为什么采桑椹要分两个篮子?他说黑色紫色是熟的比较甜,要留给母亲吃;红色不太熟的,是留给自己吃的。所以蔡顺做到了“亲所好,力为具”。盗贼听了很感动就把他放了。诸位小朋友,盗贼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人,为什么他们放了蔡顺呢?因为蔡顺的孝心唤醒了他们的孝心,所以我们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有好的德行,再恶的恶人也会被感化。所以我们面对恶人的时候,要不要去攻击他?要不要去骂他?不需要,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做好,以此来影响他,来影响这个社会。</p> <p class="ql-block">这些盗贼被蔡顺的孝心所感动,就把一些米、一些东西送给他。诸位同修,要不要拿?这些盗贼说,拿这些东西奉养你的母亲。要不要拿?这也是要教给孩子判断力,假如蔡顺说:好!我收下了。拿回去了,突然官府里面的官员来了。进门一看:张三家的米为什么在你家?李四家的菜为什么在你家?这时候人赃俱获,就百口莫辩了。所以拿任何人的东西,一定要先思考这个东西的来路!孔夫子说“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九个方面要时时能够观照、能够反思。这九思当中就提到“见得思义”,你要获得任何一个东西,要先考虑到它的来路是不是符合道义;假如不符合道义,就绝对不能拿,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跟孩子讲一个故事,里面穿插着多少道理?第一个“亲所好,力为具”,第二个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应该用德行去感化他;第三个道理,“见得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跟学生讲故事时,假如不把这些道理开显,学生留下的印象只是觉得这个故事我听过了;但是假如只是讲道理,却没有讲故事,一般的人听道理听久了很可能会昏沉。所以我们理和事要融合在一起,理事圆融来讲故事,那么听者、学生的吸收就会很好。</p> <p class="ql-block">早上提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进谏父母也是为人子的本分。有些朋友说:中国文化说要孝顺孝顺,那什么都要顺,是不是愚孝?其实当他在讲这个观点的时候,很可能他连一部经典也没看过。所以现在很多人批评中国文化,事实上他连经典都没有完整地读过。假如读过《弟子规》,能不能解决他这个问题?哪有什么都顺,“亲有过”要“谏使更”。所以这个“顺”是指当父母给我们的提议、给我们的期许是正确的,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做。当父母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我们要顺势而为去规劝他,不要跟他当面冲突。</p> <p class="ql-block">早上我们说,劝诫要建立在信任之上,而劝诫也要从几方面来看我们是否劝诫得当。第一要从我们的存心看,第二要从我们的态度看,第三要用对方法、用对时机,第四要有耐心。其实这四个态度,在《弟子规》这句教诲里面统统都显示出来,所以“亲有过,谏使更”是一片孝心,态度是“怡吾色,柔吾声”。我们劝父母的时候,可不可以像跟孩子讲话一样的态度?那父母一定不能接受,所以要“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假如劝了以后不听,我们要不厌其烦,这个“复”就是要有不厌其烦的耐心,“悦”,悦就是时机、方法,等父母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劝。</p> <p class="ql-block">丑?假如你是真心希望他改过,那你直接去跟这个同学讲就好了。所以学生也会看看自己的态度、自己的存心,这个念头转过来,他会很客气地去规劝这个同学。当然,我们也要给孩子一些正确的态度,当别人规劝你的时候,你应该如何响应,《弟子规》后面也教导“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所以引导孩子,当同学讲出你的缺点,我们应该谢谢他,应该跟他说“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当孩子们都有这样的态度,就可以和睦相处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