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篇(08)

钧乐汇

三国简介 <p class="ql-block">‌三国(220年-280年),这一时期主要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p><p class="ql-block">曹魏 </p><p class="ql-block">曹魏是三国中最强大的政权,由‌曹操奠基,其子‌曹丕在220年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定都洛阳。曹魏重视农业发展,推行屯田制,并实施了九品中正制,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魏后期,‌司马懿逐渐掌握实权,最终由司马炎篡位,建立西晋,曹魏灭亡。</p><p class="ql-block">蜀汉</p><p class="ql-block">蜀汉由‌刘备在221年建立,定都成都。蜀汉以益州为根据地,‌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致力于北伐曹魏,但未能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蜀汉以农业和手工业著称,特别是织锦业发达,蜀锦名扬全国。然而,由于内部腐败和外部压力,蜀汉最终在263年被曹魏所灭。</p><p class="ql-block">东吴</p><p class="ql-block">东吴由‌孙权在229年建立,定都建业(今南京)。东吴地处东南,控制江东地区,与曹魏、蜀汉形成鼎立之势。孙权统治时期,东吴经济显著发展,通过屯田制度增加了耕地面积,吸引了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东吴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也在280年被西晋灭亡。</p><p class="ql-block">文化艺术</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也有显著发展,特别是建安文学和书法艺术。曹操、曹丕、曹植等人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被称为“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曹操·一代枭雄 <p class="ql-block">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权臣,曹魏政权的奠基者。</p><p class="ql-block">曹操少年间任侠放荡,到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调济南相。董卓擅政时,散尽家财,起兵讨董卓。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取其中精锐组建青州军。196年,迎汉献帝至许县,从此用献帝名义发号施令,总揽朝政。在此前后相继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势力。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割据河北的袁绍,随后削平袁尚、袁谭,北击乌桓,统一北方。208年,进位丞相。同年率军南征,收服荆州,但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孙刘联军。220年,曹操病死于洛阳。</p><p class="ql-block">曹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他的诸种举措使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对于曹操的功业及其为人,争议很大。此外,他知兵法,工书法,擅诗歌。其诗多抒发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开建安文学之风。</p> 官渡之战 <p class="ql-block">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span style="font-size:18px;">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span></p> 赤壁之战 <p class="ql-block">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权和刘备为了抵抗曹操的大军,结成联盟,共同抗曹。曹操拥有庞大的军队和强大的战斗力,而孙刘联军虽然兵力较少,但凭借水战优势和智谋,与曹操展开激战。曹操的军队在长江赤壁遭遇了诸多困难,包括不习水战和营地内疫病流行。‌周瑜采用‌黄盖的火攻之计,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曹军冲去,各船一齐点火,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最终,曹操败退北方,孙刘联军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赤壁之战‌:曹操南下在赤壁遭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p> 夷陵之战 <p class="ql-block">221年,刘备为夺回荆州,挥兵对东吴发动了—场大规模战役,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p><p class="ql-block">夷陵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p><p class="ql-block"><b>大意失荆州:</b>即名将关羽失去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操、孙权瓜分。刘备入蜀,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相当于还了南郡)。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导致荆州三郡失陷。</p> 诸葛亮北伐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228年至234年,对曹魏发起的五次进攻战。对魏战争期间虽然也有所斩获,但没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本人也病亡于五丈原前线。</p><p class="ql-block"><b>诸葛亮</b>(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占领荆州、益州之地,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刘备伐吴于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234年病逝于五丈原。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p> 高平陵之变 <p class="ql-block">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司马懿为了等待时机,于247年辞去职务,开始凝聚反击的力量。他借故生病辞职以回避曹爽,与儿子司马师暗中准备发动兵变。</p><p class="ql-block">249年,少帝曹芳前往高平陵谒陵,曹爽兄弟及其亲信随行。司马懿和中护军司马师在皇宫内城司马门聚集,控制了武库,并通过皇太后郭氏之诏令关闭洛阳所有城门。他迅速任命司徒高柔、桓范等人接管曹爽的军权,并向曹芳上奏罢免曹爽一党。曹爽犹豫再三,最终选择投降,放弃抵抗。在政变后的审讯中,曹爽及其同党被捕并处死,桓范等人也因涉及谋反罪被处死,三族被诛灭。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p> 魏灭蜀之战 <p class="ql-block">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曹魏灭亡蜀汉的吞并战争。263年,魏国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魏军具体进军路线是:西路邓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东路钟会军则主攻汉中诸城。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击败诸葛绪,直奔东路抵挡魏军主力。而钟会大军在占领汉中大部分据点后,前进到剑门关外时,被回援的蜀军阻拦,僵持不下。邓艾则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p> 晋灭吴之战 <p class="ql-block">公元279年11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东吴。公元280年2月,攻克丹阳城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后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在东线战场,东吴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被晋军夹击大败而归,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东吴宣告灭亡。晋灭吴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百年的中国复归统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