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游承德避暑山庄

庄永祯

十一过后到辽宁锦州处理一些遗留事宜,返程时原打算自驾走G1京哈高速一路向西返京,途中在绥中下高速公路到万家镇止锚湾(东戴河)去看看海中那三块碣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嘛。而后打算沿着渤海湾走沿海公路,过秦皇岛、北戴河、南戴河、阿纳亚、乐亭,到曹妃甸去看看。虽然此时盛夏已过,但海边游人很少,若为观景正在此时。 可万万没想到由于修路,G1高速公路上几十公里挤满了大货车,堵得严严实实的,真不明白怎么东北方向入关会有这么多大货车。不少高速入口由此只得临时关闭,致使高速公路下面的国道、省道、县道,包括沿海公路上无数大货车如同没头苍蝇一般乱窜,妄图找到能够上高速的入口。此状此景走京哈高速或沿海公路返京肯定是不行了,无奈之下听从警察劝告改走丹锡(丹东-锡林浩特)高速一路向西北至辽宁朝阳市,转G25长深高速从北面返京,为此需要多绕路近130公里。有失有得,这样一来就路过承德了。已经有十来年没有来避暑山庄看看了,故决定在避暑山庄停留一天,回顾一下主要景点,同时也可休息休息,此时避暑山庄同样游人甚少。如此绕路进入京北高原,一路上秋意盎然、五彩缤纷、黄叶争俏、丹枫尽染,美不胜收。 <u><b> 避暑山庄</b></u>,又叫承德离宫、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区北部,国家5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89年于1792年建成,是世界现存最大皇家园林,由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组成。 清代前几代的皇帝几乎每年都来这里消夏避暑,处理政务,通常是每年农历四、五月份来,九、十月份返回北京。那时避暑山庄实际上是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整个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宫殿区现为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进建筑组成。苑景区在宫殿区的后面,彼此相连,分为山区、湖区、平原区三部分。苑景区面积很广,景观相似于北京颐和园,约占山庄总面积的70%多。避暑山庄集全国园林精华于一园,具有南秀北雄的特点。 避暑山庄的苑景区是仿杭州西湖而建,两片相连的湖区内共有亭阁90座,堤桥29座,碑刻摩崖25处,假山叠石70余组,殿宇、楼堂、寺庙、亭台、塔阁等各种建筑120余组,总建筑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康熙皇帝以4个字命名的36景(烟波致爽、芝径云堤、无暑清凉、水芳岩秀、万壑松风。。。)和乾隆皇帝以3个字命名的36景(玉琴轩、临芳墅、知鱼矾、涌翠岩、素尚斋。。。)等最为著名,合称“避暑山庄72景”。康熙皇帝称赞这里是“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 <b><u> 外八庙的由来</u></b>。外八庙是承德古城中除避暑山庄外的另一组景点。早年由于皇帝每年几乎半年在这里,由此而来的大批蒙藏等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每年都需要到承德谒见皇帝,参加庆典,商洽国事。为此清廷便在承德大兴土木,建造寺庙,为前来的上层政教人物提供瞻礼、膜拜等宗教活动场所,功能上同避暑山庄相辅相成,互为补遗。因而逐渐在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起伏的丘陵地段上,如众星捧月之势建起了众多色彩绚丽、金碧辉煌的大型寺院。最早这里有八座寺庙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由于这些庙宇坐落在古北口外,故统称“外八庙”(即口外八庙之意)。后来通过不断扩建,久而久之外八庙便成为了这里十二座寺庙的统称。1994年12日,“外八庙”和避暑山庄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b><u> 外八庙</u>。</b>这些寺庙建筑雄伟,风格各异,是汉、蒙、藏文化交融的典范。在这里可以感受西藏布达拉宫的气势,浏览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雄奇,领略山西五台山殊像寺的风采,欣睹新疆伊犁固尔扎庙的身影,还可以看到世界最大的木制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外八庙中,除溥仁寺、溥善寺建于康熙年间,其余十座寺庙均建于乾隆年间。清帝建立这些寺庙,是为了顺应蒙、藏等少数民族信奉喇嘛教的习俗,“因其教而不易其俗”,通过“深仁厚泽”来“柔远能迩”,以达到清王朝“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 现如今外八庙中对游人开放的有: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乐寺、安远庙和普佑寺。其中普宁寺是我国北方最大最著名的佛教活动场所,现有驻寺喇嘛近百位,是研习佛教文化的理想去处。普陀宗乘之庙仿西藏布达拉宫修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外八庙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俗称小布达拉宫。须弥福寿之庙又称班禅行宫,是班禅额尔德尼六世来承德为乾隆皇帝祝寿的驻跸之地。普乐寺又称圆亭子,其主殿旭光阁,重檐圆顶,极似北京天坛祈年殿,内部供奉的“上乐王佛”俗称“欢喜佛”,属藏传佛教的密宗范畴,较为罕见。由于体力有限,我们仅选择游览了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和普宁寺。 <b><u>普陀宗乘之庙</u></b>,又称小布达拉行宫,是外八庙中最大的寺院、为汉藏结合寺院,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建的。殿宇依山就势,布局自然,富于变化,绿茵之中隐密着汉族佛教的红墙玉瓦和藏传佛教的白色平顶碉房。主体建筑位于山巅,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无明显轴线。全庙布局、气势仿拉萨布达拉宫,故俗称"小布达拉宫"。乾隆皇帝曾在这里接见了万里东归的土尔扈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行了隆重的讲经、说法、祝寿等活动。旁边是同为皇家寺庙的须弥福寿之庙,两座寺庙先后修建于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因分别仿拉萨布达拉宫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故分别俗称小布达拉宫和班禅行宫。 <b><u>须弥福寿之庙</u></b>,又称“班禅行宫”,位于普陀宗乘之庙的东面,是清代乾隆皇帝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而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形制兴建。须弥福寿之庙是外八庙中最后修建的一座,该庙的建筑风格上既具有藏族建筑的雄伟外形,又有汉族建筑的装饰手法,是一座汉藏结合的建筑,但和其他的汉藏结合式建筑相比,又有其自己的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b><u>普宁寺</u></b>,中国北方最大的佛教寺院。普宁寺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一座汉藏结合寺庙。清军平定准噶尔蒙古台吉达瓦齐叛乱后,厄鲁特蒙古四部来避暑山庄朝觐乾隆皇帝,为纪念这次会盟,乾隆仿照康熙与喀尔喀蒙古会盟建立多伦汇宗寺的先例而建。整座寺庙平面布局严谨,以大雄宝殿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汉族寺庙传统的伽蓝七堂式布局(伽蓝,即寺庙)。后半部为藏式,仿西藏桑鸢寺而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便供奉在主体建筑大乘之阁中。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融为一体。整座寺院雄伟壮观,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 前半部为汉庙,以伽蓝七堂式布局。所谓七堂一般是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建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殿等组成的建筑群。 继续向前就可看到雄伟的大乘之阁,这是普宁寺的中心建筑,也是藏庙的开始,周围环绕着众多白色碉房,四角有四座不同颜色的喇嘛塔。大乘之阁通高36.75米,外观正面6层重檐。阁内置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高22.28米,用松、榆、杉、椴等坚硬的防腐木材雕刻而成,重约110吨。 在我国古代,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有着广泛影响。比如:承德普宁寺、天津蓟县独乐寺、太原崇善寺、正定隆兴寺等有名的寺院,都供奉有木质千手千眼的观音,而承德普宁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乃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佛像,坐落在承德的普宁寺的大乘之阁中。 <b><u>棒槌山</u></b>,又名“磬锤峰”,乃是承德古城中又一重要景观,天赐之景。它矗立于平缓的山峦之上,犹柱擎天,那上部略粗下部略细的自然造型很容易开启人的想象力。清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以该峰状似磬锤,将此山赐名为“磬锤峰”。磬锤峰在当地人的心中是采天地之精华的地方,特别是那些不会生育的妇女踩着虔诚的步履,艰难地爬上山峰,就为了到峰顶摸一摸它,感觉一下它的阳刚气息,或许真有妇人因此而得螟蛉之子,否则这种近乎于宗教仪式的习俗就不会沿袭至今了。不过爬上山顶对于我们来讲已经是体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了,所以我们仅在山下转了转,用长焦镜头拍了几张照片。 <b><u> 绮望楼</u></b>。早就听说避暑山庄里有一个“绮望楼”宾馆,这里原是住在山庄内的王公贵族观看日落之地,故此得名。绮望楼宾馆地处避暑山庄西墙之内,使得游客大有入住避暑山庄之感,楼台亭阁,雕龙戏凤,外面古色古香,里面现代豪华,不仅对于游览避暑山庄或在市内游览极为方便,而且吃住都很有档次。虽然仅为一座庄内别院,但很翘,不事先预约,很难入住,且价位颇高。我们所到之时恰为盛夏已过,且十一长假也已刚刚过去,所以避暑山庄游人甚少,尽管没有事先预约,我们顺利入住,且价位适中,真是有福之人呀! 注:文中有些图片选自网上,仅为详尽介绍,在此对原作者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