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之观感(四)

志杰

<p class="ql-block">摄影: 志杰</p><p class="ql-block">文字: 志杰</p> <p class="ql-block">在塞尔维亚,两天是入住于贝尔格莱德的Royal Inn 酒店,另外两天分别下榻当地小镇上的 IG Hotel 和 iris Hotel ,都是挂牌4星。Royal inn 地处贝尔格莱德的市中心,房间略小;小镇上的酒店较为宽松。我和老赵都有早起的习惯,自年轻时,我就不赖床,下乡时要出早工,大学期间要晨读晨练,留校当老师不勤奋要被淘汰;迄今外出旅行,天刚蒙蒙亮就起来了,要写半个小时的旅行日记,否则有些事就忘记了,譬如,入住哪个酒店?几号房间?去了哪里?最有感觉的是什么?如此等等。中学时的卫杰文老师对我说过一句话,没齿不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贝尔格莱德散步回来等餐厅开门。</p> <p class="ql-block">在外旅行,只要可能,早餐前总会出去散步。方便体察天气的状况,当地市井习俗,有时还有意外发现。贝尔格莱德的清晨,路上人不多,但是,不乏忙碌的人。大多手里会有吃的,拿着一根香蕉,捏着一个三明治,握着一杯咖啡匆匆忙忙地赶路。路边的面包房灯火通明,超市里水果不少,蔬菜品种不多,鲜熟类区有人光顾。食品的价格换算成人民币,与我们国内的相比,差不多。在欧洲,塞尔维亚的物价不贵。据说,一般普通人的月收入在400至600欧元间,这样的收入,如此的物价,日子过得去,但是,并不宽裕。</p> <p class="ql-block">在贝尔格莱德天刚蒙蒙亮面包房内香烹烹地外溢满大街。</p> <p class="ql-block">中餐厅用汉字招揽生意。网络语言我不太习惯。</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的喜力啤酒售价与国内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在小镇 IG Hotel 早起的旅友真不少。</p> <p class="ql-block">供应早餐的小店开门早。</p> <p class="ql-block">意外见到了朝霞,真美。</p> <p class="ql-block">散步走得远一点就是农田。</p> <p class="ql-block">在Iris Hotel 的房间凉台上可赏景。</p> <p class="ql-block">Iris Hotel 的休息大厅。</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一幅俯视酒店的水彩画。</p> <p class="ql-block">9月14日出发时,发现旅行车有点故障,修理担搁了时间。我们在兹拉蒂博尔预定的窄轨火车体验是不能更改的,所以直奔保留百年前原貌的小火车站。塞尔维亚的南部是山区,有山有水自有风景。兹拉蒂博尔这座边陲小镇可是一个风光无限的度假疗养胜地。沿途我拍了不少,由于缺少车拍(乘车行驶中的拍摄)经验,手眼动作迟钝,没几帧看得过去,象样一点的都是停车时拍的。</p> <p class="ql-block">保留这样的老车站,老火车头和车厢,就是让现在的人们感觉一下过去的山里交通。对我来说谈不上怀旧,因为,在我的经验里无此旧的记忆,而是一种新奇,追溯他乡的过往,如果缺乏那样的好奇心就无趣了。一个老人的活力是需要保持好奇心的,不是佯装,真正的由内而外。</p> <p class="ql-block">身着当年工作服的列车乘务员有演技,很会在镜头前摆表情。</p> <p class="ql-block">小火车的车厢设施不敢恭维,地板有部分塌陷,座椅硬梆梆的,舒适谈不上,毕竟始建于1925年。行驶中一会进隧道,一会又进隧道,据说,全程13.5公里有22条隧道,还有5座高架的桥梁,地势险峻。但是,座位挤得紧紧的,感觉不到,坐着像只井底之蛙。也许当年铺轨的坡度有严格要求的,好似老鼠打地洞。到点下车拍照我没有拉下。</p> <p class="ql-block">看山景,往高处去,古人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爬坡中,耳闻讲当地人津津乐道的那些二战中铁托领导的游击队与德国纳粹军队周旋的故事。我联想起一战中塞尔维亚人取得的胜利,与他们谙熟生兹在兹的地形不无关系。</p> <p class="ql-block">火车上坡的八字形轨道和涵洞。</p> <p class="ql-block">深山里有他们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下一个参观点,附近的木头村,是塞尔维亚的导演艾米尔·库斯杜力为拍摄电影《生命是个奇迹》搭建的乌托邦之城。整个村都是使用木材手工打造,在电影中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拥有教堂、剧场、图书馆、餐馆等公共设施。我知道了集合的时间后就在外围观察并择位拍摄,不知道进入木头村要凭参观券,结果没有进入村内。于是,自寻路径上山行摄。自由拍摄也有好处,取景更真实,电影的布景毕竟是人为的。</p> <p class="ql-block">这幢房子是当地的民宅。</p> <p class="ql-block">花草是自然生长的,不是为拍摄电影移植的。</p> <p class="ql-block">屋前有杂物遮挡,拍这样的房顶造型是告诉我的朋友,这里的冬季多雪天,不因积雪而使屋顶过于负重。</p> <p class="ql-block">坡道边的围墙。</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母女一定是遇上难处了,我施于小钱,被允许之后收录镜中。事后想起,应该再多给几个。</p> <p class="ql-block">迎面下坡的村民朝我微笑,并非摆拍,是抓拍到的。老叟也有眼疾手快之术。</p> <p class="ql-block">翻墙出院的果子。</p> <p class="ql-block">蓝梅也出墙了。</p> <p class="ql-block">木头村留下的印象是有点特别。</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们来到巴伊纳巴什塔边境小镇的德里纳河畔。它是一条塞尔维亚与波黑之间的界河。</p> <p class="ql-block">此段德里纳河处于海拔900米,水流湍急。可是,在河中间的岩石上建了一个小木屋,迄今已有55年了,曾经被狂风、洪水、激浪等恶劣天气摧毁过6次,但是,水中小木屋在人们的重建、加固中顽强地保存下来,成了一种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我急切地走近它,不只是在观景平台上拍摄它,而是独自下到河滩,不顾鞋子被水浸湿,不顾陷入淤泥,只是为了找一个理想的拍摄站位。德里纳河的水是清的,可惜已是傍晚,且在阴云密布中,光影条件不佳,没有获得理想中的影象。</p> <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正如他们的国民所说,是处在世界的十字路口(我是从我国前驻南斯拉夫大使的文章中体会的)。历史上受到西方罗马帝国的染指,北方奥匈帝国的扩张,东南方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后来在奥斯曼帝国的奴役下几百年,然而,塞尔维亚人仍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像德里纳河湍急水流中屹立不倒的小木屋。小木屋的精神是一种不断重建的精神。这就是生命。</p> <p class="ql-block"> 完稿于2024年11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