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故事】 ‍三线厂的年轻女教师

小飞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编号:3943500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昵称:小飞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创图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2年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的航天部012基地下属单位3297厂(对外叫76号信箱)子弟学校当物理老师,这是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我在这个三线建设的军工厂里工作生活了5年,最美好的青春都留在那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学毕业生是国家急需的年轻人才。我们大学毕业时国家包分配,想进国家级保密单位除了学习成绩好还要通过政审,能进入军工厂工作是很光荣的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派遣证的报到地址是设在汉中市的012基地教育处,我报到时有三个工厂(8号、76号、81号)可以选择,我得知还有数学系的同学也分配到76号,加之工厂人事科长正好亲自在012基地教育处接人,说服我去76号,于是我选择去76号,人事科长很高兴工厂“抢到”了两名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6号在汉中市南郑县牟家坝,离汉中市大约30多公里,人事科长带着我们去乘坐每天一趟朝发夕归的工厂班车到工厂,安排我们住在工厂的招待所里(当时领导怕我们住工厂4人一间的单身楼宿舍不方便,让我们在招待所住了一学期,直到有合适的房间才搬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到工厂报到的第二天,在工厂大会议室专门给我们两个新老师召开了有中层领导参加的欢迎会,厂党委书记、厂长、人事科长、校党委书记、校长全都致了欢迎词,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我们两个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激动地表态一定会好好工作。人生第一份工作就这样隆重的开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切都是新鲜的,因为012基地的工厂都是保密军工厂,真正的厂区大门都有荷枪实弹的军人站岗,工厂的职工上班要凭工作证才能进厂,外来人员要凭介绍信才能进去。每天上班时踏着振奋人心的喇叭声去上班的人流浩浩荡荡的,非常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为了备战,这些保密军工厂都设立在偏远山区,因为偏远,即使是最小的工厂,医疗、教育、餐饮服务等等都一应俱全,军工厂就是一个小社会,生活区远大于工厂区。真正的厂区只有2栋青砖楼房,其中一栋是行政楼,另一栋是车间。而生活区除了好几栋家属楼,广场、大礼堂(活动室)、医务室、商店、食堂、幼儿园、学校等等一应俱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大的广场在厂区和生活区之间,广场上有篮球架,是唯一可以室外活动的地方。广场旁有栋二层小楼,一楼是商店,当年出售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日用百货,记得当时最好吃的东西就是偶尔出售的鸡蛋糕。负一楼是食堂,当年食堂几个窗口一到饭点就排长队,年轻的职工拿着搪瓷碗或铝制饭盒排队,排在后面几乎没什么可吃的,由于长期吃半生不熟的土豆丝,我离开工厂后很多年都不吃土豆丝了。后来买到煤油炉有空就自己做菜。由于长期饮食不太好,体重只有92斤,有一次低血糖晕倒直接从宿舍二楼沿20多级台阶摔倒到地面,严重摔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子弟学校在全厂的制高点,一楼小学,二楼中学,二楼左边第一间是我们理科(数理化)老师办公室。由于是子弟学校,所以学校老师不仅要跟着工厂的职工一起上下班,中学老师还要轮流无偿上晚自习。由于最后离开学校的老师要负责检查所有教室是否关灯,离开时学校会漆黑一片,只能打着手电筒下楼。为了安全,我只好记住从二楼到一楼的台阶数,以备忘了带手电筒时数着台阶下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没有电脑,没有打字机,学校每个教研组有一台油印机,每次考试每个老师不仅要自己出题,自己刻钢板自己印试卷,印完考卷后为防止考题走漏,还要把蜡纸烧掉。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一学期在不断刻印考卷中很快就结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次期末考试012基地所有学校统考,考试结束后分片区把各个子校的老师集中到指定的几所学校集中阅卷,我们被分到当时最大的8号信箱山上子校集中阅卷。8号信箱离我们工厂有10多里的路程,员工和家属过万,山上山下各有1所学校。我们去的时候没有下雪,等我们阅完卷子后,所有的阅卷老师都被大雪堵在山上,因为积雪太厚无法回自己的单位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无事可做,我们学校理科教研组组长就带我们几个年轻老师去附近的小南海大佛洞探险,据说大佛洞可以通到四川。男老师们拎着汽油桶,拿着火把,我们几个人踏着厚厚的积雪进入山洞。山洞很大,火把的光只能照路,洞里黑黢黢的啥也看不到,只能听到滴滴哒哒的水声。年轻人胆大,大家笑着说我们走去四川吧,可是走了很久都没走到洞的尽头,怕汽油不够我们就折返了。虽然啥也没看清,但年轻同事们一起玩雪、探险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生活很艰苦,工厂唯一的娱乐设施就是生活区有一台比较大的电视,晚上很多人都在那里看电视。我不愿凑热闹,不是自己当值的晚自习时间也留在办公室里。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晚自习,其余时间我几乎全部用来看书、练毛笔书法。年轻的我如饥似渴地读书,几乎读完了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我自己还订了好几种杂志:《读者文摘》(现名《读者》)、《世界知识画报》、《书法》,那时杂志质量很高。当年购买的一些书和杂志几经辗转跟随我到了深圳,多次搬家多次清理书柜,清理了无数书和杂志,但依然有几本上世纪80年代的《书法》和一些字帖至今我都没舍得扔。它们见证了我的青春,是我青春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班还有另外2个女同学被分配到航天工业部汉中012基地其他的工厂子弟学校。其中一人分配到81号信箱,那里离南郑县城不远,离犟家湾水库(现汉中南湖公园)很近,有一次我们三个同学在8号信箱小聚,一时兴起就走到犟家湾水库游玩,到的时候天色已晚,有一艘小船停在岸边。在我们的请求下,工作人员竟然同意我们自己去划船,我们划到湖中把船停在湖面,天上的月亮也升起来了,那画面终生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班另外一位女同学分到8号信箱子弟学校,那里离汉中市区更远,这个同学给家里写信形容的是“几十里无人烟”。好在我俩离得比较近,经常互相走动,有时还挤在一张床上睡。有一次我俩在她们学校附近散步赏月,皎洁的明月下我们都以为一辈子就在子校当老师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76号子校认认真真地当了五年中学物理老师,后来机缘巧合调离了76号子校,也不在从事教育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离开76号十多年后,因为改革的浪潮,整个012基地都不复存在,一个时代结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012基地下属的军工厂,有的整体搬迁去了外省(比如8号信箱),有的军转民失败,工厂不复存在(比如81号信箱),我在的76号信箱军转民成功,工厂全部搬迁到大河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说因为土地没有交给地方,76号信箱的原址还保留着很少一些旧建筑,2021年4月,我有缘故地重游,怀念一下我的青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