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盘点被称之为“中国之父”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国脊梁(十六)</p> <p class="ql-block"> 154.中国海防导弹之父:梁守槃</p><p class="ql-block">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中国</span>航空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先后任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贵州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浙江大学航空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历任七机部第三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海防导弹系列总设计师;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三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梁守槃是中国弹道导弹“东风一号”总设计师,在仿制导弹研制工作中,提出“反设计”的研制方法。他坚持走自主研发反舰导弹之路,主持研发亚声速、超声速、小型固体三大系列岸对舰、舰对舰、空对舰等众多型号海防导弹武器系统,被誉为“中国海防导弹之父”。</p> <p class="ql-block"> 155.中国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p><p class="ql-block">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他是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终身名誉院长,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之一,第七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名符其实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汉语拼音之父”。</span></p> <p class="ql-block"> 156.中国蓝球之父:董守义</p><p class="ql-block"> 董守义(1895年—1978年6月13日),中国著名体育教育家、体育活动家,新中国篮球协会首任主席,中国篮球事业的开拓者。董守义在青少年时代就展现出了卓越的篮球天赋,曾留学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学院(春田学院)专攻篮球理论,并成为篮球发明者詹姆斯·奈史密斯的高徒。学成回国后,在天津青年会担任体育部主任和副总干事,并兼任南开学校篮球队教练。他利用天津当时唯一的室内篮球场(现天津市少年宫),成立了不同年龄组别的篮球训练班,组织多种形式的比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早期篮球运动的发展。他还深入学校和社会宣传体育运动,传播篮球技术。他带领的中国篮球队在第5届华北篮球赛高级组比赛中获得冠军,并在第6届远东运动会获得亚军。此外,他还是近代中国首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获取合法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篮球之父”</span>。</p> <p class="ql-block"> 157.中国女排之父:袁伟民</p><p class="ql-block"> 袁伟民,1939年生于江苏苏州,毕业于南京体育学院。前中国男排运动员、前中国女排主帅、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他是中国女排的缔造者和教练,带领中国女排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袁伟民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排球运动,并在1976年至1984年间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带领中国女排取得了“五连冠”的辉煌成绩,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的执教风格严格,常常将队员训哭,但也正是这种严格训练,使得中国女排能够在国际比赛中屡创佳绩。袁伟民的晚年生活相对低调,他选择了归隐田园,享受平静的生活。尽管他已经离开了公众视野,但他的贡献和影响仍然被人们铭记,尤其是他对中国女排的奠基作用,使得他被称为“中国女排之父”。</p> <p class="ql-block"> 158.<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足球第一教父:</span>年维泗</p><p class="ql-block"> 年维泗,1933年5月11日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抚宁,是中国足球运动员、教练员。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国脚,司职前锋,曾5次出任国足主帅,并历任中国足协主席、中国棋院党委书记等职。年维泗在球员时期表现出色,1954年被选派赴匈牙利学习,1957年在瑞典世界杯亚非区预选赛中打进1球送出1次助攻,并获得运动健将称号。退役后,他继续在教练岗位上取得显著成就,培养出上百名优秀球员,被誉为“中国足球第一教父”。</p> <p class="ql-block"> 159.中国乒乓球之父:蔡振华</p><p class="ql-block"> 蔡振华,男,汉族,1961年9月生,江苏无锡人,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国际级运动健将,中共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曾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乒乓球协会主席,足球协会主席,羽毛球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蔡振华在乒乓球运动中有着重要的贡献,<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并在瑞典的邮票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span>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还在教练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退役后,他投身教练工作,成为中国乒乓球队的主教练,带领球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使中国乒乓球在全球乒坛的地位更加稳固,被誉为“中国乒乓球之父”。</p> <p class="ql-block"> 160.中国羽毛球之父:李永波</p><p class="ql-block"> 李永波,1962年9月18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前中国羽毛球队双打运动员、总教练。1983年,李永波进入中国羽毛球国家队后,曾获得三届汤姆斯杯双打冠军、两届世锦赛冠军、一届世界杯冠军、一届亚运会男子团体及男子双打冠军。1992年,正式退役并担任国羽教练,<span style="font-size:18px;">执掌中国羽毛球队24年,培养了81位世界冠军</span>。他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帮助中国羽毛球队获得了历史上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随后几年里,中国羽毛球队在国际比赛中屡创佳绩。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羽毛球队更是取得了5枚金牌的大满贯成绩。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羽毛球队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世界羽毛球强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永波在中国羽毛球界具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他被称为“中国国羽教父”。</span></p> <p class="ql-block"> 161.中国现代体育之父:<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约翰</span></p><p class="ql-block"> 马约翰(1882年-1966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毕业于圣约翰大学。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著名体育教育家。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历任清华<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学体育部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span>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主席。在从事体育教学52年的实践中,研究了体育运动的规律,参考国内外经验,编制出各种不同内容的徒手操近百套,发表过《体育运动的迁移价值》、《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等论著。他一生积极倡导体育,热情指导青年进行体育锻炼,为人师表、德高望重,受到国家的器重和人民的尊敬,被誉为“中国现代体育之父”。</p> <p class="ql-block"> 162.中国针灸及针灸研究之父:徐凤</p><p class="ql-block"> 徐凤,字延瑞,号泉石,明江右弋阳(今江西省弋阳县石塘)人,生活于14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上半叶,是明代著名的针灸医家。他继承了历史上的针灸之术,并编写了《针灸大全》。他在60多年的针灸临床和研究工作中,对针灸理论进行了追本溯源,理清了中医针灸理论和流派,并改进了针灸操作手法。他创立了“针刺治病八法”,对中医针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针灸及针灸研究之父”。</p> <p class="ql-block"> 163.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郑魁山</p><p class="ql-block"> 郑魁山,教授,男,(1918~2010)河北省安国县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生于针灸世家</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毕业。</span>历任甘肃针灸学会副会长,甘肃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甘肃郑氏针法研究会会长、中国针灸专家讲师团教授、国际针灸医师水平考核委员会委员、日本后藤学院客座教授、英国东方医学院教授,1993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管理局遴选为名老中医。他16岁随其父著名针灸专家郑毓琳先生学医, 20岁独立行医,从事临床、科研、教学近70年,一生致力于中国针灸传统针法的研究,以其手法之精湛蜚声中外,有“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和 “西北针王”之誉。</p> <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