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的这首诗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岳阳楼的无限向往与遐想……</h3> <h3>很多年前到江西南昌,登上滕王阁,那时就萌发了要去登岳阳楼看洞庭湖。<br>直到今天(2024年11月4日),我们四人(邓云亮、彭再中、陈世清)才成行,由邓云亮驾车,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行程抵达岳阳。停好车,我们先在汴河街看演出,然后往湖边走,一边走一边问,这里离岳阳楼有多远,往哪儿走。一个中年男子指着前边说,不远,就在那儿,并嘱咐我们,只要能背诵出《岳阳楼记》就不用买门票。<br>来到售票窗口,一块蓝色的大匾横悬在左侧,“巴陵胜状”四个金色的大字赫然醒目,巴陵,岳阳的旧称,胜状,美景之意。“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幅对联已然道尽“巴陵胜状”的内涵。<br> 岳阳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称,如今此诗句已被雕刻成一副楹联,悬挂在岳阳楼景区的大门前。其实,这首诗后面还有两句:“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岳阳楼不仅是一处景点,更是一个走进历史、走进古代士人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入口。<br> 走进景区,我们先来到为滕子京、范仲淹修建的双公祠。祠堂共有3处院落,其中进门一处为滕子京展厅,右侧为范仲淹展厅,而左侧则为岳阳楼修建历史展厅。在范、滕二公院中,细览其生平,联想到自己二十余年的人生经历,两相对比,十多年前课本上那些原本空洞陌生的名词,在此刻都有了生动而丰富的内容。从展厅的内容可以看出,范、滕二公皆是才华出众、善于成事的实干家,在那个技术条件远远落后于今天的时代,他们所展示出的行政才能却丝毫不逊于今人。读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的名句,这些士人风骨浮现脑海,我不禁百感交集。<br> 在士人风骨之外,更触动我的是他们在诗文、书法上的成就。就诗文而言,我已越过对《岳阳楼记》中诸如“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华丽辞藻、铺陈句式的简单欣赏,却沉醉在“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样平实的文字之美中。可以说,行文之妙,越是平实,越是恒久。而对于书法的认识也有质的飞跃。过去欣赏书法,看到的只是各种劲道的笔画、优美的字形,而今再看,看到的则是书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气与力,甚至能够揣摩到作者在书写每个字时呼吸的快慢、收放,力道的轻重、徐驰,进而从无声的汉字中体会到作者丰富微妙的情感变化。<br> 在三大名楼中,岳阳楼不是最高的一座。然而,在这里,我却似乎站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望着眼前的如织游人、壮阔洞庭、浩淼烟波,仿佛所有的历史都在此刻汇聚,所有的道理都在此刻顿悟,所有的灵感都在此刻迸发,所有的人生都在此刻融合。于是,我又想起了范滕二公,想起了他们的人生和他们的时代,想起了他们的足迹和心情。<br> 在那样的官本位封建时代,士者文人的人生选择范围何其狭窄——除了入仕为官几乎别无他途。在那样的集权专制时代,士者文人背负的枷锁又是何其沉重——一切个人的沉浮荣辱全系于等级官员、帝王丞相的一念之间,即便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官员也同样没有人身与政治权利的基本保障。但是,他们的成就却又何其辉煌:有诗文传世,有翰墨流芳,有这岳阳名楼屹立千年,更有这士人风骨万人称颂。<br>跟着导游走了一段路,岳阳楼已经裸露在视线范围中。一批又一批的游人摆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打卡,不知道大家心中是否都来寻求范仲淹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br>眼前矗立的岳阳楼高三层,一根根圆粗的红色木柱雄浑有力支撑起四角,挑勾翘起来的楼翼划出漂亮的弧度伸展向天边,楼顶上覆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更衬托出岳阳楼的尊贵之气,岳阳楼的屋檐设计采用了飞檐翘角的形式,这是汉族传统建筑的一种特色形式。飞檐的设计使得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挑出的飞檐由斗拱承托。岳阳楼的三层建筑均采用了飞檐,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不仅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营造出壮观的气势。此外,岳阳楼的檐角四角翘起,是因为角的地方出檐较长,于是要用大木构件支撑,不能用一般的椽子,于是垫了两层,导致其他的跟着往上翻。这种设计也是出于审美的原因,像鸟翅膀一样向上扬,使屋顶看起来不但不笨重,而且还很轻盈欲飞。<br>走进岳阳楼第一层和二层大厅内堂,墙壁上均挂有十二块紫色金字的巨幅雕字刻屏。它是康熙皇帝为最喜爱的书法家、他的老师张照《岳阳楼记》的书法作品,命人把它镏金雕刻在十二块紫檀木上,悬挂于岳阳楼殿堂内,人们登楼入堂看到这篇金光闪闪的《岳阳楼记》无不频频点头交口称赞。<br>岳阳楼三楼正中是毛泽东书写的杜甫岳阳楼诗词雕屏,岩柱上挂长庚李白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站在岳阳楼的三楼,洞庭湖景色尽咬眼底。水天一色的洞庭湖,美极了。<br>范仲淹的一首《岳阳楼记》,引来了众多文人骚客来到岳阳楼上挥笔泼墨。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了一座楼阁,取名岳阳楼。李白、杜甫、白居易、张孝祥、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br>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吴县人,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他出身贫苦,两岁时死了父亲。青年时借住在一座寺庙里读书,常常吃不饱饭,仍然坚持昼夜苦读,五年间未曾脱衣睡觉。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br>《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br>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 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br>岳阳楼左侧石牌坊叫南极潇湘。上部如意斗拱,琉璃瓦顶,青石横楣,上刻“南极潇湘”。中间石柱上均刻有楹联:“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是清代大书法家张照所撰,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书。背面横楣上刻“天边月白”,系著名书法家夏湘平所书。<br>岳阳楼右侧石牌坊楹联:“闲云野鹤自来往,沅芷澧兰无古今”。为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撰,当代大书法家李铎所书。背面横楣上分别刻“江上风清”,系著名书法家夏湘平所书。两座牌坊南北对峙,布局匀称,气势雄伟,使岳阳楼更显古朴庄严。<br>临风阁位于岳阳楼“南极潇湘”牌坊前不远处,坐南朝北,建筑面积大约70平方左右。是一座八角攒尖顶的古典建筑,采用纯木结构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外观美观。临风阁的命名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把酒临风”之意,而其匾额则是集何绍基的“临风阁”三个字所制。<br>仙梅亭位于岳阳楼南侧,为岳阳楼主楼辅亭之一,与三醉亭相对应。仙梅亭是一座呈六角形,二层三檐,檐角高翘,纯木结构,玲珑雅致的小亭。亭子占地面积小,几米之高。上盖绿色琉璃筒瓦,状如出水碧荷。仙梅亭中竖块青石板。一面是知县熊懋奖维修岳阳楼时,请画工临摹的一幅梅花图,另一面是他亲自著文记载其事的刻碑。<br>登上岳阳楼,俯瞰洞庭湖,湖面浩瀚,清风习习,水天一色。在这里,岳阳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是大自然美妙的馈赠,许多古老的传说与现实交织,为这座名楼加冕,赋予它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