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深爱竹子的我,得知此展,已是展期最后三日。周五又恰逢台风“康妮”封门,周日终得以挤出时间专程去了嘉定博物馆,赶上了这末班车,一睹周颢竹画的“奇绝”。</p><p class="ql-block">嘉定博物馆,位于嘉定老城区,建筑设计颇具传统中国风格。据说最近被评上了国家一级博物馆。所有参观免门票、免预约。我一入门自然是直奔地下一层的特展。</p><p class="ql-block">进入展厅,我高昂的兴致却被展品陈列方式浇了冷水。所有的灯光都在竹刻展品的正顶上,展品正面暗戳戳,根本无法看清画面,何谈欣赏作者的刀法刻功。太遗憾了!手机拍摄可以通过提高曝光勉强拍出,但画面质感和清晰度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幸好差不多半数展品是周颢的画作,总算没有白来一趟。</p> <p class="ql-block">展览的前言</p><p class="ql-block">“嘉定竹刻起源于明代正德、嘉请年间,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在中国工艺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周额以其独特的刀笔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酒,在明清两代诸多竹刻艺术家中,成为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不仅在竹刻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其绘画艺术同样影响深远。此次“刀笔文心</p><p class="ql-block">周颢艺术精品展”汇聚了周颢多年来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不仅是对其艺术生涯的一次系统梳理和回顾,更是对其艺术探素和精神追求的深度解读。</p><p class="ql-block">周颢(1685-1773),字晋膽,号芷岩、芷叟、芷道人、髯痴等,嘉定人。周颢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绘画技法的深入钻研与创新实践。他以刀代笔,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和表达方式。金元钰称之如同杜南在盛唐诗史中的地位,“二百余年,首屈一指”。</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展品一部分来自馆藏,一部分是向上海市文物商店及十余位海内外资深藏家借展,大部分作品为首次展出。无论是精致细腻的竹刻作品,还是大气磅礴的山水画卷,抑或是册页小品,都透露出周额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卓越才华。观众将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周额作品中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以及蕴含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次展览不仅是对周颢艺术成就的展示,更是开启了一场与艺术巨匠周颢的深度对话。”</p> <p class="ql-block">👇我猜这个是前面“龙吟嶰谷”笔筒的拓片后的竹刻。展陈在笔筒上方,没有说明。</p> <p class="ql-block">👇《春云叠嶂图紫檀大笔海》。这件作品选用紫檀进行创作,笔筒上刻画的画面源于明代吴门著名画家沈周的山水画《春云叠嶂图》。整个画面恬静雅逸,气势舒展宏大。由于筒身遍刻山水人物没有一处空隙,为不影响画面,周颢将款识刻于笔筒底部。</p><p class="ql-block">奇特之处在于,笔筒内壁也刻有与周颢同时期的嘉定画家张鹏翀的题跋。程燕妮介绍,内壁题字与镌刻受到空间限制,运笔之笔杆和镌刻之刀柄都有特定要求,不能充分施展,因此难度较大,而这无疑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艺术价值,“可以说,这件作品是目前所见周氏传世山水刻筒作品中的第一力作。”</p><p class="ql-block">(此张照片是借用网友的,当时特别暗,根本无法看清画面,我放弃拍了。因为介绍说这幅是其代表作,故借用以记录。)</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一个竹画笔筒的拓片。光线实在太暗,笔筒没拍。</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竹刻拓片。</p> <p class="ql-block">👇竹刻拓片。</p> <p class="ql-block">下面五张都是网上下载的。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周颢竹刻的精湛技艺和变化多端的刀法。他以刀为笔,将中国的水墨山水画刻在了竹上:山谷、苍松、翠岩、水流、云气,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尤其是第二张放大的局部,可以感受到那竹叶在风吹之下的动感。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周颢笔/刀下的竹枝竹叶“猛利爽劲、清气逼人”。</p><p class="ql-block">据传,周颢书画创作相对随意,“偶然欲画,画成随手乞人”,但于刻竹一道却自律甚严,“其运刀时,若丝发未称意,虽垂成,亦斧以斯之”。因而其竹刻作品较书画存世量更少,据不完全统计,周颢作品存世量百余件,其中雕刻作品不超过三十件,上海博物馆收藏周颢作品最多,也不过十余件。</p> <p class="ql-block">周颢的墨竹和竹石画,我也超级喜欢。</p><p class="ql-block">据查,周颢最早的墨竹作品,作于雍正六年(1728),周颢时年四十三岁,最晚的作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时年八十八岁。周颢墨竹画,体裁非常之全:论规格,则斗方小品、中堂巨幅、手卷扇页,一应俱全;论题材,则风雨晦明、雪霰露雾,应有尽有;论造境,则赏心一枝、渭川千亩、数竿迎风、丛篁蔽日,凡竹画宜有之境,莫不毕具。在画法上,既有巨笔挥洒、纵横排奡的大写之作,也有细毫点撇、惨淡经营的精工之品。墨竹画到了周颢手中,可说是集其大成。</p> <p class="ql-block">👇下面四幅是一副横轴画卷<span style="font-size:18px;">《丛竹图手卷》</span>,分四段拍摄。从中可看出,他所画的山石笔墨层次非常丰富。在《丛竹图手卷》中,周颢巧妙地展现了雨竹、晴竹、翠竹和风竹4种形态。</p> <p class="ql-block">👇下面6张是一套册页中的部分。虽说是小幅,画法简括洗练,但却依旧画出竹子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气。</p> <p class="ql-block">👇周颢58岁时所作的《风雨归舟图》立轴。这件作品运用水墨技法,将风雨交加的自然景象与归家的小舟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动静结合、意境深远的画面。画中的小舟在狂风暴雨中颠簸前行,船上的人物形态各异,有身披蓑衣、紧握船桨的船夫老翁,另有三人坐于船头,两人紧靠合撑一伞,第三人手持芭蕉扇躲于二人身后避雨,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作品画面布局合理,虚实结合,既展现自然的壮阔,又不失细腻的情感表达,体现画家独到的审美观和艺术追求。</p> <p class="ql-block">👇竹山秋雨图立轴(嘉博藏)</p> <p class="ql-block">👇竹林幽居图立轴(上博藏)</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正门旁边的侧门。台风之后的第一个大太阳。婆娑的树影被阳光投在了博物馆的白墙上,宛如水墨画。</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看完周颢的精品展,也浏览了一下常设展“疁城印迹—嘉定历史陈列”展。虽说不是嘉定人,也了解嘉定的发展历程。有两个意外的发现:首任知县高衍孙竟然是我的同乡,宁波四明山人;中国第一部法语词典是清末嘉定籍外交官吴宗廉著的《法语锦囊》(我这个学法语的人竟然才知道)。</p><p class="ql-block">2个多小时的观展,走出馆外,近下午3点。才感觉到饥肠辘辘。精神上饱餐了一顿,該轮到肚子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