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告别汾城古镇,23日下午抵达运城市永济,已是傍晚时分,行车途中恰逢“白日依山尽”的夕阳美景,但鹳雀楼将近闭馆,登楼为时已晚。</p> <p class="ql-block">想利用短暂时间去看看黄河蒲津渡遗址的“黄河大铁牛”,抵达景点大门却吃了个闭门羹:“景点维修,闭馆一个月”,没看上大铁牛,大家心里稍感失望。</p> <p class="ql-block">好在我以前去过,发几张铁牛照片,以慰遗憾之心情。</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8点,我们去游览普救寺,4人都免门票。站在寺前广场远眺,室顶屋檐绿树掩映,青瓦红门点缀其间,莺莺塔直插云霄,甚是壮观。</p> 探寻普救寺的前世今生 <p class="ql-block">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端的永济市蒲州镇,立于高约30米的峨眉塬头之上。南、北、西三面临壑,只有东面依平原伸展,地势优越,视野宽阔,居高临下。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筑,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始于隋,兴于唐,原名“西永清院”。 寺院改名源于历史传说 :五代时期,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刘知远派郭威讨伐,久攻不克,在围困蒲州一年余后,当地百姓因战乱四处逃难。有一老僧不忍百姓遭难,为郭威将军献策:“将军发善心,几日即可破城!”郭威遵从老僧建议,发放物资救济百姓,几天后破城,未伤一兵一卒,使满城百姓得救。为了感谢寺僧的恩德,西永清院改名为“普救寺”。</p><p class="ql-block">普救寺历经多次灾难,包括地震、大火和侵华日军的破坏。1986年,国家对其进行了修复,逐步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初识寺院建筑布局及特色 <p class="ql-block">普救寺的建筑由寺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寺院部分在前,园林部分在后。寺院部分的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p><p class="ql-block">三层台为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赋予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美感。</p><p class="ql-block">东中西三轴线分别是: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大钟楼内有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的是西轴线。山门是第一进建筑。进入山门便是一条陡立的长台阶梯,拾阶而上,步步登高。第二进建筑是钟鼓楼。唐代形制,平面三间正房,重檐歇山式,二层平座至上,周设门窗,走廊与栏杆可供游人登高眺览。董解元《西厢记》中“白马解围”时,张生请老妇人、法本住持登楼观阵,即指此楼。</p><p class="ql-block">“大钟楼”内悬挂一口大钟,钟上铸有“普救寺”三字,钟楼两侧的对联是:高檩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p> <p class="ql-block">鼓楼上的匾额为“吉祥鼓”,两侧的对联为:擂三声免去四季烦恼,击一声接来八方财源。</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上爬是第三进建筑——“塔院迴廊”,唐代形制,共44间,前设龟须座门,后设随墙门,廊柱敞朗,周设坐栏,结构严谨。塔院中心的13层方形砖塔,以前是寺内的舍利塔,后来叫“莺莺塔”了。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西厢记》中,张生游寺时,“登了宝塔,将迴廊绕遍”,即指此处。</p><p class="ql-block">迴廊呈方形,廊壁上绘有《西厢记》的连环画,情节生动曲折。</p> <p class="ql-block">出迴廊北门,沿“莺莺小道”走向塔西的“击蛙台”处。这里的“普救蛙声”为古时的永济八景之一,我们用小石块在石碾上轻轻地敲打了几下,塔中就发出了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人称奇。“莺莺塔”同北京天坛回音壁等并称为“中国现存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的摇头塔、匈牙利的音乐塔等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从“莺莺小道”折而向东是大雄宝殿,内供三尊南北朝时期的石佛立像。</p><p class="ql-block">转向中轴线和东轴线,相继游览了“藏经阁”“罗汉堂”和“月老殿”,“月老殿”的一副对联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为眷属,是前身注定事莫错过姻缘。</p> <p class="ql-block">转到寺后,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我们只在高处俯瞰了后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p> 普救寺内话西厢 <p class="ql-block">游览中看到普救寺的建筑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王实甫的历史名剧《西厢记》以普救寺为背景,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经久流传,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普救寺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天下寺庙不谈情,唯有山西普救寺”。普救寺能成为天下唯一可以谈情说爱的寺庙,可以说是奇葩一枚。寺里藏经阁的一副长联写的更是直白:从情始,以情终,句句情,曲曲情,一哭一笑一打一闹,一部戏中尽演的是情,西厢记中人物皆为情生,真个情憾天地;慕情来,惜情去,个个情,人人情,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堵墙里满散的是情,普救寺里和尚也是情种,实迺情染境界。</p> <p class="ql-block">我们四人中,喜叔是监理总工,学识渊博,喜爱古建及楹联文化;老许原以为“张生戏莺莺”是个悲剧,想了解西厢记的结果;老邢对佛教感兴趣;我对历史文化热衷,尽管各自的兴趣不同,但对解读《西厢记》诞生地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观赏品读“塔院迴廊”的连环壁画,初步了解了《西厢记》的大致故事梗概: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滞留暂住。</p> <p class="ql-block">崔莺莺一家寓居在“梨花深院”,这是个四合院,正北房为莺莺之母郑老夫人居室。东为卧式,西为佛堂。西厢房三间,莺莺、红娘的居室,古典名著《西厢记》即由此命名。东厢房为欢郎的居室。《西厢记》中“惊艳”“赖婚”“邀宴”“跳墙”“拷红”等情节都发生在此院之中。</p> <p class="ql-block">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就在寺中借宿“西轩”住下。</p> <p class="ql-block">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花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增添了好感。</p> <p class="ql-block">东厢房的“赖婚”蜡像。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许愿说:“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要二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p> <p class="ql-block">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p> <p class="ql-block">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到“书斋院”。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p> <p class="ql-block">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结为连理。</p> <p class="ql-block">山西享有“中国戏曲摇篮”的美称,晋南又是元杂剧之乡,元曲《西厢记》的故事源自唐代元稹《莺莺传》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经过700多年的传承,这部记叙张生与崔莺莺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早已深入百姓的心中,称为广为人知的经典。红娘的名字也成了给青年男女牵线搭桥的媒人的代名词。为了反映中华民族灿烂的古典文学风貌,1983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以“惊艳”“听琴”“佳期”和“长亭”等情节画面组成的一套《西厢记》特种邮票。</p> <p class="ql-block">漫步寺院,探寻普救寺的前世今生,初识寺院建筑布局特色,观赏品读壁画,聆听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令人陶醉其中,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要知下站何处,请听下篇讲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