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次岳阳楼后,总觉得意犹未尽,时隔一年多,我再次来到岳阳楼。从“巴陵胜状”大门进景区,第一个值得观赏的是“五朝楼观”。唐、宋、元、明和清五个朝代的岳阳楼缩微模型,环绕水池中间小岛摆放。据说都是参考历代岳阳楼的文献资料,以青铜缩微铸造,背陆面水,重现五个朝代岳阳楼的不同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岳阳楼的历史变迁。每座楼的脊瓦檐角、梁柱门窗、厅廊匾额等细节都非常逼真。据史料记载,岳阳楼始建于东汉末年,为东吴都督鲁肃的阅军楼,兴于唐,盛于宋,历经千年,水患兵燹,屡毁屡建,今天仍然屹立在洞庭湖畔。<h3> 看完“五朝楼观”,来到了“双公祠”。双公祠坐东朝西,面向洞庭湖,是一座湘北明清祠堂形式的建筑。灰瓦红柱白墙,砖混结构。进门后有一小院,青石板铺地,干净整洁。正堂有二公青铜坐姿雕像,似在倾心交流。南北均为两进厢房,设为陈列厅,分别是“岳阳天下楼”和“双公忧乐情”,通过声光电场景、文字图片、文献资料、拓本书画等展示岳阳楼的建置沿革、形制演变、历代名人吟咏岳阳楼的诗文,以及范仲淹与滕子京的生平和对岳阳楼的历史贡献。参观完双公祠,继续向北,从玉衡亭进入西碑廊,亭廊相连,呈北斗七星状布局,碑刻一字状立于游廊正中。大多是名人名家手书,盛赞岳阳楼雄伟景象。<h3> 从碑廊出来,走过临风阁,上台阶从“南极潇湘”的门进入岳阳楼的平台上。这里也是洞庭湖的湖堤兼岳阳城古城墙。正值汛期,前几天电视上刚报道了华容县洞庭湖决堤的消息。老伴还担心来这里会被洪水困住。但我却告诉她,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看到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波撼岳阳城”的壮观景象。站在古城墙,洞庭湖水势浩渺,一望无际。近处港湾,一艘艘渔船停泊,船上桅杆高耸,缆绳挂在杆头。我想,那八百里洞庭或许能在古诗文中看到了。我们从“南极潇湘”进去,路过仙梅亭。这是一座重檐翘角、小巧玲珑、六角形的小亭子,上覆绿色琉璃瓦,朱红色亭柱椽梁,金色垂花,远望如碧荷出水,亭亭玉立。来到岳阳楼前小广场。看上去楼并不高大,而是显得威武矮壮,头盔式的楼顶,二三层飞翘的屋檐,覆盖着金黄色琉璃瓦,翘起的檐角线条舒展流畅,黑色的廊柱和雕花门窗、二层回廊的雕花栏杆、三层的雕花窗户也都是黑色,显得庄重大方。正门两侧就是那副有名的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从侧门入口进去,一楼大厅,对着正门的墙壁上是巨幅木刻《岳阳楼记》,黑底闪亮照人,青色楷书字体刚劲流畅。两边是黑底金字的长联。室内柱窗均为深红色。沿着木刻后面的狭窄的木质楼梯上到二楼。二楼带有观景回廊,大厅正中悬有紫檀木《岳阳楼记》雕屏,黑底光滑透亮,金字熠熠生辉,为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大书法家张照真迹。在雕屏前我默念《岳阳楼记》。努力去感受范公情怀,然后继续上楼。三楼悬有毛泽东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雕屏,黑底金字的草书,笔力遒劲,如鲲鹏展翅,灰蛇入草,恢宏大气。立柱上有据说是李白手书的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站在三楼凭窗而观,洞庭湖有些浑浊的湖水与苍茫的天空相接,分不清湖水到哪,天边在哪。俯视近处景区的建筑参差错落,碧瓦红墙,相连相隔。从岳阳楼下来,路过楼北侧的三醉亭。这是一座歇山项式红柱碧瓦的长方形亭子,雕花门窗,彩绘藻井。原为望仙阁,传说吕洞宾经常光顾岳阳楼并多次醉酒于此,因而更名三醉亭。三醉亭与仙梅亭在岳阳楼的南北两侧遥相呼应,衬托得岳阳楼更加壮观。从岳阳楼北面的“北通巫峡”门出去,向下走,有小乔墓和吕仙祠,沿着城墙根走过去,前面有怀甫亭,是为纪念杜甫诞辰1250周年而建。然后我们从岳阳楼下面的岳阳门进去,回到了岳阳楼后面的景区院子里。 从后面望去,岳阳楼相当壮观,红色基座正中是一个不大的圆拱门洞,即岳阳门。两边有两个比中间大门略高几个台阶的牌楼顶的圆形门,顶上有白色的鸟兽雕塑,门楣上分别写有“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门额。红墙上汉白玉的栏杆,栏杆的柱头上有各式的兽头雕塑。高大的基座上便是黑色梁柱门窗、金黄色檐顶的岳阳楼。端庄典雅,气势豪迈。沿着景区的东墙是新建的碑廊,这里陈列了历代文人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据典籍统计,从南朝到清光绪末年,历代题咏岳阳楼诗词歌赋的作者有350多人,作品近500篇(首)。足见岳阳楼景观之盛。我本是追寻范公而来,我查阅不少的史料,并末查到范公曾涉足岳阳。但,从景区门外的广场,到大门题名、双公祠、岳阳楼的陈列,《岳阳楼记》独领风骚。何哉?历代文人骚客登楼题诗,无外乎触景生情,叙写个人遭际,描摹楼湖胜景,抒发得失之感。唯独范公跳出个人圈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借岳阳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具体而形象地阐释了儒家“兼济天下”的伟大理想,更是终身践行这一理念,“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欧阳修语),辟“天下正人之路”(韩琦语),成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风流人物”(朱熹语)。观范公一生,幼年丧父,断齑画粥,苦读成材。“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元好问语)。他不仅给我们留下数百篇立意高远,语言清丽的诗词文章,更是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理想追求更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人生的灯塔,让它历经千年而依旧璀璨夺目;为岳阳楼注入崇高的灵魂,让它成为“天下”之楼。<h3> <h3><strong>作者简介:</strong>秦立河,男,河南睢县人,1983年毕业于商丘师专中文系,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现已经退休。</h3></br><h3> <br></br></h3></br><h3>主办:中原油田作家协会</h3></br><h3> 《中原》文学杂志编辑部</h3></br><h3>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h3></br><h3> 王纪宏 王宏雷 尹红玲 成新亮 </h3></br><h3> 李智信 肖保全 张会宾 潘怀景 </h3></br><h3> 毅 剑 魏利民</h3></br><h3>总 编:毅 剑</h3></br><h3>主 编:王宏雷 魏利民</h3></br><h3>责 编:董温杰 刘雪梅</h3></br><h3>编 审:杨志涛</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oXtRA-WzV8_LbsAIs-AKR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