妼姆山及妼姆街全景 杨剑勇摄 “妼姆”这两个字比较奇特,凡人一到妼姆都会对这两个字产生好奇,询问妼姆这两个字的由来。妼姆镇系因妼姆街而得名的,妼姆街系因妼姆山而得名的。妼姆山是哪座山呢?什么时候开始叫的?为什么会叫“妼姆”山?带着这一疑问,笔者进行了一番探究。 妼姆老街 杨剑勇摄 经查,清康熙、乾隆二版《玉山县志》均无关于妼姆山的记载,直到清道光版《玉山县志》始有,卷五·山川:“黄山尖……其东一支,经星溪左曰妼姆山。”卷三十·寺观:“碧华寺:在三十四都妼姆山。”星溪:发源于沙溪岭、鸡公岭和南岭三岭之南,是妼姆镇的母亲河,现称黄家溪。清同治版《玉山县志》卷一·地理志·山川:“南岭……其西一支,经星溪左曰妼姆山,三十四都,亦称(女畢,音必)姥山。”卷二·建置志·寺观:“碧华寺:在三十四都妼姆山。”卷一·地理志·疆域:“三十四都领高山、上西、西山、祠堂郑、黄沙坳等村,妼姆山为市镇。”星溪之左在三十四都妼姆境内只有高山和石笋山两座山,排除高山,只有石笋山。据当地人介绍,今石笋山边妼姆中心小学操场,原为古寺庙遗址,妼姆街周边没有其他寺庙。由此可见,该寺庙应该就是碧华寺,妼姆山就是石笋山。至于为什么叫妼姆山,道光、同治两版县志均无记载。 清康熙、乾隆两版县志均无妼姆山记载,道光、同治两版县志始有,说明妼姆山始兴于乾隆至道光年间。另据1983版《玉山地名志》记载,妼姆及周边下塘、横街一带人口大多系清顺治、康熙年间从福建、抚州及本县其他地方迁徙而来,这与清初玉山战乱相吻合,与妼姆山出名时间一致,故妼姆山当在乾隆、道光年间出名。 (女畢)在康熙字典中读音为bi,意为“母”。“姥”读音有二:一为lǎo,意为外祖母;一为mǔ,意为老年妇女,也作“姆”。可见,“妼姆”两字系由(女畢)姥演变而来,指的都是母亲,必定与母亲有关。古代非常重视烈女孝妇价值观教育,所以,妼姆山肯定系因一个美丽的烈女孝妇故事而得名。今民间流传的妼姆故事为:从前有个寡妇,含辛茹苦把一孤儿养大,后来考中功名,在外地为官,想把母亲接去享福,母亲不去,为了有人照顾,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劝母改嫁,母亲坚决不从,被逼以自杀表忠贞。这个故事应为一些纯粹的民间人士牵强附会编造出来的!与古代所倡导的烈女孝妇价值观严重相悖,属大逆不道!儿子不但必丢官,而且必被礼法严惩,不被凌迟处死,至少也得流放三千里。再退一万步讲,只使出现了这样情况,也万不可能成为地名的!地方百姓不可能接受。 1983版玉山地名志称:“相传有一年轻寡妇守节教子成材,考取功名,村人为了颂扬其妇德,建庙塑像,遂改名为妼姆。”这故事虽不详实,但较符常理。碧华寺的“碧华”二字意为“皎洁的月亮”。月亮,在古代通常指代阴性、女性。寺庙,住的是和尚,是阳性,一般不会以阴性、女性词语来命名,用阴性、女性词语命名必和女性有关,里面定为供奉着某位女性。惜道光、同治两版县志均无碧华寺任何具体记载。古代有安葬父母后,在坟墓边上建庙祭祀的风俗习惯,所以,碧华寺很可能就是为祭祀母亲而建的一座小寺庙。 2016年,当地在石笋山下建了一年轻貌美的女子,怀抱一小孩的塑像,旁边有个“妼姆由来”,称:“明初有一怀玉后叶王姓落户于此,儿媳为人贤惠,勤俭治家,一家四口,虽粗茶淡饭,却无衣食之忧。19岁那年,儿媳怀有身孕,丈夫却突然暴病去世,令王家悲痛不已。不久遗腹子出生,全家既喜又愁,公婆年迈多病,为谋生计,儿媳日耕夜织,尽心服侍二老,悉心抚育幼子。公婆见儿媳青春貌美,于心不忍,多次劝儿媳改嫁。儿媳却跪告道:‘公婆在上,儿媳矢志苦守,奉养大人到老。’谢绝一切媒灼之言,全力支撑这个困顿之家。公婆去世后,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其情更加凄楚,她省吃俭用,仍设法供儿子上学。十多年后,儿子不负母望,终于考取功名,光耀王家门第。乡人念其仪容端庄,谓之‘妼’也;妇道高尚,谓之‘姆’也。在她去世之后,于村西一庙宗为其母子塑像。” 杨剑勇摄 该故事现代人杜撰痕迹过于明显,通俗,缺乏真实感和可信性,缺少内涵和穿透力。古代寡妇将儿扶养成人的故事很普遍,不具典型性,对“妼姆”两个字也没有作出合理解。“妼姆”两个字是由(女畢)姥演变而来的,“(女畢)”和“姥”都是母的意思,没有“女子有容仪”之意。 同治版《玉山县志》卷八·人物志·烈女,有一个发生在乾隆年间的“吴钦厚妻”(罗氏)故事,其子吴浩,后为龙泉县(今吉安遂川县)教谕,同治版《龙泉县志》也有记载。清乾隆年间抚州黎川县文人鲁鸿路过玉山时还为之作了一篇《节妇吟》。妼姆街有吴姓和罗姓,该故事与妼姆山成名时间恰好吻合,是否发生在妼姆,县志、家谱均无记载,不得而知。 “吴钦厚妻”故事的情节是:清乾隆年间,有个叫吴钦厚的,英年早逝,撇下老母和年仅二十五岁的寡妻罗氏,以及吴浩、吴洙两孤儿。只因夫妻情深意笃,面对突然打击,罗氏悲痛欲绝,呼天抢地,誓与亡夫共黄泉,众亲友及左邻右舍劝其要以婆婆及两幼儿为重,方得以阻拦。罗氏时已昏迷,吴母日夜以汤米灌下,方得以重生。吴母也因丧子之痛,整日以泪洗面,致使两目失明。罗氏四处遍请名医,众医家看后,均认为,此乃心病,非医药可治,只有心药可医。于是,罗氏每日用舌头舔母眼,真诚所致,金石为开,吴母两眼失而复明。此后婆媳俩,和睦相处,相依为命,悉心扶养两孤儿。为了生计,罗氏节衣缩食,忍饥劳作,在吴母面前却始终装着饱态。夜以继日,以女工为生。吴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时常劝阻。罗氏则每日假装早寝,待吴母熟睡后,又起身复工,经常通宵达旦。为了教育孤儿,遍请各地名师,如著名书法家梁同书、诗人袁枚等。后,吴浩中举,官龙泉(今吉安遂川)教谕。 古代以舌舔眼故事非常普遍,不足为奇。 故事到此为止,是否为吴浩后葬祖母和母亲于石笋山下,并建碧华寺,塑祖母和母像于寺中,以便供奉祭祀。当地人也经常去祈祷,凡事有求必应,故称之为(女畢)姥娘娘,(女畢)姥山由此而得名?不得而知,无考。 附:鲁鸿《节妇吟》<br> 谁谓妾无夫?夫死妾有姑,姑痛子失明,爱妾如掌珠。忍饥兮溢米,忍寒兮单襦,恐姑觉兮长吁,旦复旦,夜复夜,舐姑目兮目复明,良人暝目黄泉下。<br> 谁谓妾无夫?夫死妾有孤,始孩痛失怙,稍稍识之,无鸣机兮,执币断鬓兮,醑酤恐儿觉兮,废书冶镕,金石攻玉,儿能成人,非妾功贻孙子兮,君子谷。 本考得到了妼姆镇郑勇芳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