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包广俊</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4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选定八个景点作为宁洱的“八景”,其产生的具体年代,若要追溯确切年份,从当前所能接触到的史书资料来看是颇具难度的,但大致可推断为清乾隆年间。</p><p class="ql-block"> 在清朝,地方官员依据官方规定,从当地选出最具代表性和亮点的八个景点,作为官方认可的八大景点,以供邑人、游人以及文人墨客赏游,历任普洱知府和官员们留下了诸多吟诵这八个景点的诗词。这些景和诗,便是如今我们所称的“普阳八景”和“普阳八景诗”。</p><p class="ql-block"> 就目前所能接触到的最早资料(西门龙潭壁上石刻拓片<石刻现已无存>)来看,拓片清晰地记载了普洱知府牛稔文于嘉庆九年六月四日(1804年7月10日)手书“普洱郡八景”的八首诗的内容,以及按乾隆年间宁洱知县单乾元所撰的八景诗原韵押韵的相关信息。拓片中的“普洱郡八景”包括:天碧晓霞、回龙夕照、东岑兰萼、西岭温泉、仙洞春云、龙潭秋月、城畔荷风、茶庵鸟道。</p><p class="ql-block"> 笔者分析,因普洱府和宁洱县同处一地,八景共享,故出现“普洱郡八景”(普洱府八景)和“宁洱八景”的叫法。</p><p class="ql-block"> “普阳八景”和“普阳八景诗”是普洱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光二十年(1840年)普洱知府郑绍谦组织编纂《普洱府志》(人称“旧志”),八景名和八景诗按理应当记载于这部志书中,然而这部“旧志”早已失传。</p><p class="ql-block"> 由于“旧志”编成后经过十年时间,已经“残缺大半”,于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普洱知府李熙龄组织再次编纂《普洱府志》。此次编纂距郑绍谦组织编纂的《普洱府志》仅十年,其资料一方面是编纂者通过搜罗、采访而得;另一方面则是对旧志残编进行处理,删除无用的内容,选用有价值部分,查缺补漏。</p><p class="ql-block"> 在道光《普洱府志》(1850年)中,就有八景名和普洱知府及官员们所撰写的八景诗记载,其中包括目前资料所查证最早吟诵八景的宁洱知县单乾元的八景诗。八景诗的内容依然是:天碧晓霞、回龙夕照、东岑兰萼、西岭温泉、仙洞春云、龙潭秋月、城畔荷风、茶庵鸟道。</p><p class="ql-block"> 单乾元(江苏籍举人)于乾隆二十五年至乾隆二十九年(1760年—1764年)担任普洱府宁洱知县,共任职5年。从现有的最早史料记载推断,“普阳八景”和“普阳八景诗”,大致产生于1760年—1764年这一时期。这一推断不仅基于宁洱知县单乾元任职时间与八景诗创作的关联,也综合了后续史料中对八景内容及相关诗词的传承和记载情况。在此期间,地方文化繁荣,官员和文人对当地景观的关注和赞美,通过八景的选定和诗词的创作得以体现,这些作品不仅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赏景的指引和审美标准,也为后世研究普洱府的历史文化、地理风貌等方面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而且,从嘉庆年间普洱知府牛稔文的手书内容来看,其遵循乾隆年间单乾元的诗韵,更能说明这一时期对于八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得“普阳八景”和“普阳八景诗”在历史长河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