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禧街雅会 </p><p class="ql-block"> 杨乡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怀古韵情绵绵,</p><p class="ql-block"> 嘉木葱茏映碧天。</p><p class="ql-block"> 场外清风拂面过,</p><p class="ql-block"> 寺中钟鼓伴客眠。</p><p class="ql-block"> 前尘往事云烟散,</p><p class="ql-block"> 街巷犹存灯火传。</p><p class="ql-block"> 开市繁华商贾聚,</p><p class="ql-block"> 禧街雅会乐无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高气爽,金菊飘香。10月30日上午,罗山絮语群来自鹿城和龙湾的14位群友和亲朋,喜逛了刚修缮一新开街不久的龙湾寺前古街,中餐品尝了美味的海鲜和当地特色菜,欢度了喜乐美好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凌晨六七点钟,家住鹿城的10位群友和亲朋早早起床,分乘9、48或49路公交车,于9点半抵达龙湾区寺前街,当地4位群友已在护寺桥堍迎候。接着,在寺前街出生的张少波先生引导下开始逛街,先向南逛至南头湾,然后折回向北游至北头桥。沿途先后参观了温州方言馆(郑张尚芳纪念馆)、永嘉场八禧馆、寺前街街史馆、复燕堂国医馆、盐文化广场等。</p> <p class="ql-block"> 短短的800年古街,狭狭的青石板街路,两侧店铺林立,多是两三层的砖木旧屋,粉墙黛瓦,风檐温婉,格局依然不变,面貌焕然一新。全街239间店铺,三十六行俱全。既有传统的特色小吃,也有新潮的奶茶咖啡,更多的是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街头顾客游人很少,三三两两,稀稀落落。逛着逛着,时而惊喜地发现不少早年的店名字迹,如永强旅馆、永强邮政所、十八踏菜馆、怡和酱香作坊、永中副食品商店、永中供销社百货经营部、永中供销合作社地方国营渔网业合营商店等,遗有昔日古街一点点的痕迹。有一座现开古茗店的三间三层小楼的顶部,上嵌“毛主席万岁”五个浮雕大字,是笔者当年仿林副统帅字迹书写的。半个多世纪前,笔者在永强中学工作时,寺前街附近墙头上的“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寿无疆”等标语是笔者书写的,据说现在永中剧院的戏台上、五显殿对面馒头店门上还留有遗迹。</p> <p class="ql-block"> 北头桥向右拐进是北头桥东巷。这条小巷没有改变,往前走100多米就是名闻遐迩的寺前街学林馄饨店,是青山人娄学林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誉称“百年馄饨店”,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店选料考究,厨艺精湛,保持祖传用面粉蛋清手工打馄饨皮,晶莹透亮,质感优异。用当天宰杀的猪后腿瘦肉制馅,一碗八只馄饨,四大四小,一碗一碗地煮,一锅汤只煮一碗,从不马虎。在清亮的秘制骨头汤里,馄饨皮薄如蝉翼地绽开,缀以嫩黄的蛋丝、鲜红的肉松、杏黄的虾干、紫褐的肉碎、黑色的紫菜、碧绿的菠菜以及榨菜丝、青葱花,汤清味美,皮薄肉鲜,滑爽可口。此店老板不开分店,不搞连锁,婉拒合作,从不扩张经营,生意极其兴隆。有人赋诗《赞学林馄饨》:“百年老店蕴涵长,金字招牌美誉扬。皮薄馅多滋味足,汤清肉脆口缘香。名闻瓯越传千里,客至门庭赞四方。岁月深深常念想,馄饨小吃暖心房。”馄饨店的斜对面,有一座朝南的三间三层旧楼房,是群友张少波先生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 离北头桥不远的街东有座老屋,是温州方言馆。台门两边贴了一副红色楹联:“瓯风宋韵,古语方言。”该馆由温州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的故居改造而成,2022年5月12日开馆,其中展示了郑张尚芳先生关于温州方言研究的相关史料与故事,设置了许多互动装置吸引市民游客互动体验。藏书主体为郑张尚芳一万余册图书,是全国首个方言学术资料专题馆,也是郑张尚芳文库,故又称郑张尚芳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郑张尚芳(1933-2018),本姓郑,原名郑祥芳,笔名尚芳、方翔,浙江温州人,研究员,语言学家。高中毕业后,先后做过地质物探员、民办教师、工人等。自学成才,写成《温州音系》等论文,获得了语言学大家吕叔湘、王力等的赏识。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出版了《上古音系》《温州方言志》等,成为汉语方言学、上古汉语、汉藏语言比较研究专家,是国内语言学界古音韵研究的权威。</p> <p class="ql-block"> 温州方言馆附近的永嘉场八禧馆,也设在一座古屋里,台门两边的红色楹联是温籍书家何元龙书写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馆内详细地介绍了当地人生八禧的习俗,陈列了涉及庆贺八禧所需的物件,用图文形象地展示了当地相关的礼俗文化。</p><p class="ql-block"> 八禧,是指温州人的一生要经历的“八大喜事”:庆生、入泮、弱冠、登仕、冠婚、置业、寿庆、善终。入泮,就是入学。这八个生活仪礼阶段,合称“人生八禧”。八禧,是特定时期的人生主题,从祈福纳吉、功名利禄、延年益寿、交合化育、招财纳福诸方面体现“五福”,表达心中追求幸福的意愿。现在,当地结婚仪式已简化流程,但仍然保留着古代“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每一个步骤都不能省。寺前街,自古是永嘉场一带商贸活动的核心区域,也是当地百姓置办人生八禧庆贺之物的主要场所。就是说八禧仪式所需的相关物件,在寺前街都能买到,故俗称禧街。</p> <p class="ql-block"> 穿过西边一条短短的小巷,跨过一座小桥,来到了原住民何茂顺老宅前,偌大的风栋墙上书“千年市廛,中国禧街”八个大字。廛,冷僻字,一时难住了大家。有群友说普通话读“Chán”。那么温州话念什么?群主郑朴先生马上打开手机里的《温州话辞典有声版》,立即查知温州话的读音。廛,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后泛指民居、市宅。市廛,集市。群友们在这垛墙下再次合影留念。寺前街街史馆就设在这座老宅里。走进馆内,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实物展示,游客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到这条古街的前世今生和沧桑辉煌。</p> <p class="ql-block"> 复燕堂国医馆,有“百年老字号”美誉。清末民初,一代名医、扶阳派大师谢子静在长沙、重庆等地行医,常义诊赠药,名扬湘渝。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立复燕堂。2016年,复燕堂第五代传承人张贤林、朱仙芝在温州鹿城开设复燕堂国医馆,第四代传人谢亚苏医师坐诊,现有公园馆、世纪馆、广化馆和绿景馆四家分馆。</p> <p class="ql-block"> 盐文化广场,有供观赏的盐场和雕塑。这是寺前街改造的配套设施,占地面积约9500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4844平方米,用实景体验的方式还原古时制盐、晒盐等场景,兼具文化与商业功能,成为周边居民及各地游客的休闲娱乐新去处。寺前街所处的永强地方,旧称永嘉场。永嘉场是永嘉盐场简称,又叫永嘉监,是唐宋时代全国十大盐场之一。唐大历六年至九年(771-774),顾况曾任永嘉监盐官。宋代,与瑞安双穗盐场(今场桥)、平阳天富盐场(今芦浦)和乐清长林盐场(今塔头)并称“温州四大盐场”。</p> <p class="ql-block"> 寺前街,宋代始建,明清兴盛,因地处永强唐代著名乾元寺前而得名,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曾是永嘉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完整保留的一处街坊文化遗产。寺前街,南起南头湾,北至北头桥,全长384米,宽四五米,东西横贯着十几条小巷。古街依水而建,因河成街,街西家家面街背河,舟楫通达。街东面街背宅,建有小院,一派江南古镇漕运沿岸“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寺前街自古是永嘉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来商贾云集,人流如织,热闹非凡。三年前,该街区开始改造提升,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葺了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物,梳理改造提升老旧商铺民宅,新建了寺前街街史馆、温州方言馆、永嘉场八禧馆,以传承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现寺前街涵盖文化创意、特色餐饮、休闲娱乐、民宿小院、非遗工坊等多种业态,开设各类潮流店铺150余家,全力打造成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国禧街”和浙东南滨海·古运河水埠商贸文化历史名街。</p><p class="ql-block"> 周青先生陪夫人在外地疗养,没有参加本次雅聚,感到很遗憾。他发来《寺前老街开街有怀》诗:“榕茂根攀护寺桥,苔鲜斑驳涌心潮。繁荣盐业史悠久,兴旺禧街名远昭。酱味怡和香气溢,人生品雅笑声娇。今朝重顾故乡宅,斟酒轻吟喜酌谣。”</p><p class="ql-block"> 杨乡智先生作《开街有禧》两首,其一:“永强禧街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金鼓喧天。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国庆开业共享嘉年。”其二:“永嘉场古韵风姿,寺前街开业志禧。南头湾祥云落碧,北头桥瑞气霏弥。一条街店铺林立,八百年星转斗移。旧面貌翻天覆地,新模式切合时宜。”</p><p class="ql-block"> 张振鹒先生撰并书《一幅对联写寺前街》:“罗山古韵绕寺前,六百载风华浙南首,人杰辈出名远播;东海浩渺迎繁华,数几里长街商贾喧,盛世新编续今朝。”</p> <p class="ql-block"> 中午,在永强阿六大酒店聚餐。点了泥蒜冻、芒种皮、油炸籽鲚、扣肉茭笋、沙蒜炒年糕、水蟾煮粉干、红烧鲻鱼、泥蒜墨鱼、椒盐虾蛄、银鱼鸡蛋、酒扒软壳蝤蛑、臧鱼花煲文蛤、铁板芋头、鸽蛋炖酒、地纽炒白银豆、广东芥菜心等海鲜和当地特色菜。我们要求的野生斓鰗和望潮,到海鲜市场里也采购不到。菜品食材质量尚可,但烹饪技艺一般,酒扒软壳蝤蛑里闻不到浓郁的加饭酒香。</p><p class="ql-block"> 地纽,俗称地蚕、地母、地牯牛、地茄子、螺蛳菜、宝塔菜等,学名甘露子,戏称土虫草。药食两用,除鲜食生炒煲汤外,可制酱菜、泡菜等。入药性平、味甘、微辛,功能祛风利湿、活血散瘀、润肺益肾、清热去火、保健美容,治肺炎、风热感冒、风湿咳嗽、跌打损伤、白带遗精等。</p> <p class="ql-block"> 本次雅聚原定参观九山河畔的教育史馆和松台别业,后因寺前街于国庆开街,遂改为逛街,以延续第九次雅集遗韵。本次雅聚在群主郑朴先生的策划领导下,由赵文辉和张永坝两群友具体牵头。特别要感谢永强本地陈宝迪、张少波、张立朴和朱婵娟四位群友精心的安排和帮助,勘察路线、迎送接待、引导参观、落实酒店、预订松糕等等。本地四群友专门陪同,周到服务,令人十分感动。尤其是陈宝迪先生年近九旬高龄,张立朴先生放弃了温州中学同学聚会。张立虎先生和朱维亮伉俪早早地积极报名了,后来分别因有重要家事和贵体有恙而未能参加,深感遗憾。</p><p class="ql-block"> 感谢张立虎先生提供美篇配乐《罗山村歌》。此歌系冯强生作词,张立虎谱曲,林小佳、徐杰演唱。</p><p class="ql-block"> 美篇中的照片,除群友及亲朋拍摄和提供外,少量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最后,盼群友们倍加珍重,后会有期!</p><p class="ql-block"> 祝大家喜乐安康,阖家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文:张永坝</p><p class="ql-block">摄影;张少波 张永坝 赵文辉 </p><p class="ql-block"> 朱婵娟 </p><p class="ql-block">配乐:《罗山村歌》</p><p class="ql-block"> 冯强生 词</p><p class="ql-block"> 张立虎 曲</p><p class="ql-block"> 林小佳 徐杰 演唱</p><p class="ql-block">制作:张永坝</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11.0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