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篇一:吴敬梓的家世生平</h3> <h3>用时:40分钟,字数:1112</h3> <p class="ql-block"> 吴敬梓(1701-1754),祖籍浙江温州,安徽全椒人,号文木老人,1733年移居南京秦淮水亭,又称“秦淮寓客”,著成《儒林外史》。</p><p class="ql-block"> 吴敬梓的祖籍最早能追溯到明朝的开始。朱元璋开创了大明朝后,就希望自己的长子朱标接替皇位,但不幸的是,朱标早逝,于是就让他的长孙朱允炆继位,当朱允炆继位后,他做了一个决定——削藩,这个时候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反抗,成功后,跟随他的人都有了受封,这其中就有吴敬梓的祖先,名叫吴聪,他被安排在江宁府六合县担任骁骑卫,保护京城的治安,正五品官员,便全家从浙江温州迁至江苏六合。</p><p class="ql-block"> 然而,吴聪的下一带中并没有人再立军工,于是吴聪的儿子吴凤让袭后迁往安徽全椒务农,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而在吴凤的儿子中,吴谦很有才华,他自学成才,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积攒了一定的钱财和功德,乐善好施,便给了当地的风水大师简尧坡一笔丰厚的银子,希望能寻觅到一处风水宝地安葬吴家的祖先们。简尧坡找了三年才寻觅吉地,预示孙辈高中。至此,吴家开启了他们最高光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吴谦的儿子吴沛幼时就被人称作神童,但他无缘考试,于是回家教书。因此,他的五个儿子培养的都很成功,被称为一门五凤,除吴国器外,吴国鼎、吴国缙、吴国对都中了探花,吴国龙先后中进士。因此吴家开始兴盛起来了。鼎盛绵延至他们的儿孙辈,当时“一门六进士,三代二鼎甲”说的就是他们吴家。</p><p class="ql-block"> 吴敬梓,1701年生于安徽全椒,取名“敬梓”,敬重人才之意。吴敬梓的生父吴雯延很早就去世了,就把吴敬梓过继给他的大伯吴霖起,但是大伯没过多久也去世了,吴敬梓一个人撑起整个家族,家族中有人要分家,在这场“分家大战”中,吴敬梓只分得了很少的一部分,吴家在吴敬梓手中分崩离析。1733年,吴敬梓移居金陵秦淮水亭,靠朋友接济勉强维持生活。冬天,家里冷,买不起炭火,就和穷朋友一起去城墙下跑步取暖。1736-1750年,花了14年的时间,创作出了《儒林外史》。1754年冬,扬州访友痛饮,于12月11日晚宴后辞世。吴敬梓辞世后家中没有钱料理丧事,住在附近的友人金兆燕和王又曾赶来,协助料理丧事。因为没有治丧费,王又曾出面向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请求帮助,卢见曾慷慨承担了一切费用。金兆燕将吴敬梓的棺木从水路运到南京,安葬在清凉山脚下。</p><p class="ql-block">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让他创作出了著名的《《儒林外史》,虽然吴敬梓没有考上功名,但他的书籍却流传百世,更被多国版本所翻译,名扬中外。</p> <h3>篇二:《儒林外史》</h3> <h3>用时:30分钟,字数:1199</h3> <p class="ql-block"> 《儒林外史》为吴敬梓著,成书于乾隆年间,开创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的范例,蜚声中外,现有英、法、德、日、俄、西班牙等国五十多个版本。</p><p class="ql-block"> 《儒林外史》中最经典的就算的上第三回中的范进中举了。范进中举还要从一个叫周进的人说起,话说周进也是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好多回也没有考上,但他的后半生突然开挂,还当上了主考官。当范进走入考场的时候,周进看到一个白发横生,衣冠蓝缕的范进走就考场,上前问道:“你这是多少次来考试啦?”范进答道:“二十几次了。”这让周进想起了当年的自己,便对他格外关注了一点。等大家已经开始交卷的时候,周进闲来无事,就把范进的试卷看了一遍,心想:“难怪一直没有考上呢,文章真的写的很差劲。”等周进考场巡查一圈后,又把范进的文章拿来读了读,这次,他不禁心理暗暗赞叹到:“这文章好像写的还真不错呢!”等到周静第三次拜读的时候就对他肃然起劲了,发现这篇文章写的真是好,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篇文章的迷惑性太强了,难怪前面的考官都没让他考中呢,我一定要让他考上!于是,走到范进的身边跟他说:“你这次一定高中,请你继续考下去!”范进高兴极了,对着主考官周进就痛哭流涕,并拜谢了主考官就准备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在回家的路上,他想去跟他的岳父胡屠夫要点钱,继续考试,胡屠夫就把他臭骂了一顿:“你这个混球,真是不知好歹,癞蛤蟆想吃天鹅屁,想都别想。”范进只好往家走,他的母亲和妻子都已经快饿死了,她的母亲让他把家里最后一只鸡卖了换点米回来。范进刚走出家门没一会,就有人骑着马,敲着锣的人往范进家这里来了,在范进家门口停下来了,大声报喜道:“范老爷高中了!范老爷高中了!”邻居们都赶过来看热闹,还有的去找范进了,告诉范进高中的事,范进被骗了好多次就说:“别闹,别闹。”情急之下,大家驾着范进就往家跑,当范进看见家门口的来报喜的官员时,往后一仰,晕了过去,这会家里乱成一锅粥,不管是会医术的内行人,还是不会医术的外行人士都七嘴八舌的救范进,过了一会范进才缓缓的醒了过来,一直在喊:“咦!好啦!我中啦!”然后一路狂奔,就像发疯的野牛一样,最后在一个池塘里跳舞。</p><p class="ql-block"> 众人想了一个办法,让他最怕的岳父胡屠夫把他吓醒,一开始胡屠夫不敢,那里敢打大老爷,可在众人的七嘴八舌中,还是使劲的往范进脸上打了一巴掌,把范进打醒了,胡屠夫开始给大家发喜钱,他拎了好几斤的猪肉,邻居们也拿来了米,每家每户都煮起了饭,热热闹闹的烧起饭来,这时,突然听到门外有人喊:“张老爷到!”张老爷说跟范进是亲戚,给了他五十两银子,还送给他一套房子,这真是“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p><p class="ql-block"> 范进一家搬到大房子后,许多人送来了东西,有送花盆的,送陶瓷的,送家具的,还有送自己的。范进的母亲本以为是借别人的地方住,让丫鬟们打扫的时候注意点,别摔坏了,那知,这些竟都是自己家的,高兴的晕了过去,就死了……</p> <h3>篇三:吴敬梓故居</h3> <h3>用时:45分钟,字数:1055</h3> <p class="ql-block"> 文学名著《儒林外史》诞生于南京秦淮水亭。适逢南京成为“世界文学之都”五周年之际,我们前往瞻仰吴敬梓故居,翻阅经典,反思科举。</p><p class="ql-block"> 推开南京秦淮河南岸吴敬梓故居的矮墙小门,就像是穿越了历史,看见了吴敬梓活脱脱生活在你的眼前。门前竖有一尊吴敬梓的立像。只见吴敬梓立像身穿长袍,体瘦面朗,仪态轩昂,右手按在平展于石面的书页之上,深邃的双目凝视着门口,表现出狷介豪放,不慕荣利的刚正气质。之后映入眼帘的便是牌匾上写着“秦淮水亭”,两边写着“寄情淮水非风月,愤世机锋乃仕林。”的对联。这就是当年吴敬梓在南京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写出文学著作《儒林外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蜿蜒曲折的右边是一个小亭子,这个小亭子就是“文木亭”,吴敬梓号文木老人,因此而得名,亭子的左右两侧分别写着:“桃叶渡边粗茶淡饮,东关头处作赋弄弦。”很是风雅。院子里面还有各种雕像,有范进中举时敲锣打鼓的景象,有范进的祖上找风水大师简尧坡找到佳地的景象,还有吴敬梓一家搬来南京这里刚上岸的景象。栩栩如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数范进中举的景象了,只见一个官员模样的人单腿跪着正把喜报递给范进的母亲,跟在后面的人正敲锣打鼓呢。</p><p class="ql-block"> 吴敬梓故居坐落于秦淮河畔,故居门前,可凭栏见秦淮河,时而有画舫经过,显得格外灵动。南京的吴敬梓故居不大,只有一间堂屋,一个左花园和一个右花园,现在堂屋的正中间的桌子上摆放着一个圆形牌匾,上面写着“世界文学之都地标网络”的字样。这件堂屋不大,只有一个正厅和两个很小的偏厅。右手边的花园里只有一个两层顶的亭子,就是文木亭,很是古色古香,左手边的花园稍大一些,清静悠远,小池塘周围太湖石点缀其间,错落有致,池中的锦鲤欢快的上下翻腾着,还吐着泡泡,花园里竹叶枝细叶密,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一个古代的打谷机,它的样子是运用了杠杆原理,有一个长长的木棍,中间还有一个支点,前方还有一个圆锥形的物体,最底下有一个小盆,这就是古代打谷机的模样了。人们踩打谷机的后方,前方的头就高高的翘起来,再把腿抬起来,这个打谷机就重重的落下去,从而就把底下的米敲打出来。因此古人常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p><p class="ql-block"> 观赏着吴敬梓的故居是可以得到一份全方位的感知的,对于《儒林外史》不同知识层面的展现,对于吴敬梓不同生活侧面的塑造,极富文化韵味的建筑景致在这里都有着一份呈现,在这里的观赏之后,对于文化知识的提升是极其显眼的,有时地理旅游同文学知识的相互配合是会生发出一种别样的光芒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