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人生:聊聊“空心病”

廉江市名班主任李建科工作室

<p class="ql-block">文/李建科</p><p class="ql-block">图/李建科</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廉江市名班主任李建科工作室</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2125508</p> “空心病”是什么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空心病”是什么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空心病及其生成是很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工具认知角度来认识今天的话题——“空心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认知层面的“空心病”,是“心”掏空了,没有了“心”的实质:价值与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会这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应与生命历程联系起来来认识,来分析,来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作用下的认知,对人的心理产生重要作用。人们是通过工具来认识世界的,使用工具过程,是可能存在不同程度错误或认知局限、认知偏差的。这些工具负面性的东西,一旦未被及早发现,最终因错误的生命累积,结果是“认知毁掉生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代生活与科技发展有着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不得不承认一种事实:科技影响生活,同时也影响生命,最终生命会被打上科技烙印,和科技捆绑得更为严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认知,事实上是存在不同层次的,同时也存在“域“,以及认知表层(工具层面)与认知深层的不同区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习惯于工具认知表层,却不是工具作用的深层,同时,也会出现认知模式上的畸形模型。工具的加工与认知类型,都直接关系到生命建设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工具认知角度看,“空心病”是长期停留于工具表层认知层次所导致的,严重认知问题所导致的生命价值认知缺失或不健全所导致的错误状态。</p> “空心病”为什么那么严重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空心病”为什么会表现如此严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有点像一棵表明看似健康成长的树,其实没有坚实的树干(仅是皮光鲜),长的时间长,枝叶越茂盛,风一来,就折了,就倒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空心病,就是缺失生命坚实而让树挺立的树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命并不是瞬间倒去(除非强外力如瘟疫、无法抵御的强自然灾害),所导致的都是成年累月累积的长皮不长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植物的皮是可以看见的,属于表层的范畴;植物的干属于内层的范畴。工具认知与运作,也是存在“皮”与“干”的关系。长“皮“不长“肉骨”的树和犯“空心病”的人一样,当某一天发现:承担生命之重的干没有,焦虑、恐慌、惧怕、羞愧等消极层面的心理负能量被激活,并爆发,这种情况,消极情绪与消极能量如表层沉默而内部长久酝酿的火山,一旦喷发,就不可收拾。“空心病”或许就是这样,不被重视,成年累月,才被发现的时候是消极情绪与消极能量的持续“喷发“,最终所看到的,就是“灰飞烟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功利主义、精致的私己利己主义、应试教育等捆绑一起,最终所形成的表面光鲜而毫无价值意义依附的生命在利己主义推动下的“生命责任脱逃”——“空心病”的最终呈现。</p> 空心病与认知反应模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工具认知角度看,人们工具认知是存在不同层次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人们为了辨别会简单地停留于工具层面(表层认知)与价值层面(深层认知)来认识工具认知层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人们的工具认知,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人,所进行和采取的工具认知及应激反应模式不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吃饭”,南方人,可能联想到的是稻米饭,北方人,所联想到的可能不是,而是小米或其他的。这是事实存在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所形成的反应模式及反应结果不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认知层面,都是工具运作中所存在的,它不一定是事实,也不一定是真正的结果,而是人加工过的便于人理解与沟通的语言工具所承载信息。不同的人,其语言加工方式与结果都不同。这就是工具表层的认知运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期停留于工具认知表层,是不利于思维建设与发展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在使用工具过程中,可能一直处于某种认知层次,并被自己所认同所接纳的认知层面。尤其是学习语言,它不应工具使用水平的最终结果,而是与工具能力工具水平相一致的认知层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认识的大学生或者博士后,其实,都是工具作用下的工具认知水平的自我愉悦层次,而非语言工具的终极层次。</p> 获取正确的考试认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空心病”,人们需认识应试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什么是应试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为了更好的理解考试,了解考试作用,了解考试模式下的学生成长,考试模式后的准社会人的素质情况,以及教育质量评估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应试教育,是一些人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达到所想要的层次,而不惜代价,进行了应对考试的学习或教学模式。人们对于教育认知,停留于工具认知层面,并受自我认知局限与限制,停留于于“应试教育”的工具层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摆脱“应试教育”的工具认知局限,需要认识学习、生命成长、考试之间的复杂关系。当然,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一旦到达更高层次,工具使用水平相当高的层次,考试作为一项社会活动,有着自己相匹配的理论与模式,但需要更好的认知水平与认知层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过程中,知道考试会有哪些与平时积累与能力相关的内容,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考试,作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不完美性,人们又未能找出替代它的更好模式,人们若能更好地认识考试仅是社会评价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若要考好试,通过选拔关,锁需要做的工作与事前的准备等等。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考试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期的考试错误认知,会让人陷入应试认知的陷阱。有人可能是万劫不复。</p> 教育应给孩子怎样的认知模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应给孩子怎样的认知模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学习并掌握工具是在家庭生活环境中生发并形成自我认知的应激模式,其中包括环境刺激、大量镜像与模仿、厚积薄发的累积与迁移等等,这些都不是简单的理论认知所得来的脑认知、脑物质生成、知识储备与能力形成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工具认知和能力形成的“真相”,人们的教育更应切合教育事实,同时,要认识孩子学习与发展的认知模式。靠大量镜像模仿来获得知识的学习模式是难以满足后续的学习需求的,这需要建立新的认知模式,认识脑与自身镜像模仿的机制,并进一步优化,使学习,尤其是工具认知更适合自己的记忆模式与理解模式(刺激—反应模式;巩固—优化习得模式),使学习效率提升,不是靠大量镜像大量模仿来获取知识,懂得记忆规律及个体记忆模式等等,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我认知的有效模式,提高自身认知与学习综合能力(包括阅读、言语、写作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语言工具的学习现象中发现:人们还是停留于“我说——你听”的低效学习魔环之中。音形意多维化认知更应是学习与传授的认知突破和自我认知新模式形成的根本。</p> 认识生命及自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生命与自我,才为生命觉醒创造条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命中,有很多需要人去认识的。单单是容貌,就是人所需认识的。肉与魂共存的“我”,很多时候,人却在“无视”(因为人的眼睛不是为了看自己,也难看自己,需要借助工具来获得自己的“容貌”——像)的状态中,只是直视自我生命的外部,而非本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生命,就是需要人从生命中来认识生命的存在、建设与发展。人们之所以会遇到更多的问题,都是源于生命的自我认知或与工具认知相关的问题。教育是外力还是内力?就有着不同的看法或认识。生命成长,靠的就是生命的内力。内力的凝聚与发挥,靠的是生命的觉醒与力量的凝聚与方向专一的突破,才有生命的蜕变与生命之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我,是生命的特有认知,一种依赖工具的认知模式。“我”其实,是因为需要凸出“我”这一独特的生命个体而从生命整体流中分离出来所导致的“二元认知”(往往被忽视)划分——把“我”与“非我”区别开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自我世界里,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人去探索。譬如,人脑的物质成分以及脑物质交换、生成、变化等诸多问题,有些至今如谜一样的缠绕着人的自我认知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种种的短视现象(这可能与人的视觉神经有关联),导致所看所说所想都存在着认知局限的现象。当然,这种笔者的个人认知,也是认知局限所制约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自我、建设自我是人一生都需完成的一大任务,也是一道人需终身研究的课题。仅仅是脑物质,人就无法通过工具来认识自己的,脑的一切应受限于自我脑物质的限制与局限性存在。</p> 认识生命体与社会关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生命体与社会关联,是一个人认识自己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命体与社会关联,其实就是人际关系(包括血脉亲缘关系),认识自己与社会关系,是人走向独立所需要厘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定义“人”的时候,“人”就是“关系总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只有从社会关系中认识自己,才是从哲学高度来认识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信息,却在关系中发挥着作用,有些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人们的认知中,可能被忽视或者未被发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与社会关系,包括了种种关系。其中,自我认知的建立依赖于工具认知,人际关系的认识,同样需要人去发现、辨别、剖析、理论化等等。仅仅是权力之争的家庭关系,就可能导致人的长期认知消耗或者终身“填坑”。关系学,并不是简单的可视的清晰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的性别认知、人的生命遗传学问题、人的自身认知局限与无知的神经“剪切”,人的爱好与特长的认知建设等等,人所遇到的和急需解决的都是来自于“我”和“非我”两方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的关系复杂,是因为社会建设与发展中所伴随着的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经济决定一切”,一旦成为“事实”,生命个体的认知建设与发展,可能就是围绕“经济”开展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曲折跌宕的艰辛历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有的生命建设,可能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网建设,自己的作用与被作用都是关系流涌动的结果。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包括自然认知)永远是人生命认知的主流。</p> 认识表层运作与深层认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的疾病,除了生命体上外力影响和自身缺陷所导致外,由于身体与外界的不适应所导致的问题,而“空心病”,却不是身体器官的问题,而是工具认知问题所带来的生命认知问题。不是瞬间的生成,而是长时的问题累积(认知缺失或局限认知所导致的问题叠加)所导致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会出问题?包括人的沟通对话与人际交往。在家庭关系中,永远不落幕的权力之争。不管是家庭哪个成员之间的关系问题,都存在着权力之争,尽管在某个阶段没有出现,在未知的下一阶段可能就出现了。这是与人的工具认知密切关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个体间的工具认知,本就不是一回事,可人却认为是一回事。工具认知与使用交织在一起,结果或答案存在差异或分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的表层认知与深层认知,是导致人认知不同的根源所在。如10元人民币,人们习惯的定义是“人民币”、面值:元为10。其实,这是工具表层认知结果。在微信或银行账号转账中,10同样是具有上面所说的功能,在数字货币上它代表了货币金额,同时,它也是数字货币中的数字。为什么会有“空账”?就是数字游戏的结果为答案的答案。工具也存在这种“空账”游戏状态或现象。工具表层的“坚挺”所掩饰的内部“亏空”的事实真相,就是生命认知的“空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一个孩子学会计算父亲(或母亲)一个月(按三十天计算)三千元劳动报酬,每天工作八小时,每小时约十二点五元报酬。若通过计算,获得10元所消耗的是父亲(或母亲)约48分钟的劳动所获得,它就不再是简单的表层认知,而是深层认知(劳动价值认知)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现实生活中,包括人的学习与工作,人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人习惯了工具的表层认知,并活在一个自我认知的世界里。</p> <p class="ql-block">(图文无关)</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本文属于话语人生系列,和大家一起去认识语言的神奇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文章涉及内容是以语言工具为核心的谈论范畴。对于人的认知、思维、语言工具的认知驾驭、生命建设、自身认知、命运建设等可能都有帮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多谢参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多谢转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创作不容易,望赏脸的、路过的、有收获的帅哥美女,给予点赞、转发➕关注</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