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津渡遗址公园

王老师

<p class="ql-block">  天子津渡遗址公园位于天津市红桥区,是为纪念明成祖朱棣在1400年渡河南下攻打南京并最终夺取皇位的地方。朱棣在此地渡河后,于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乐,并赐名此地为“天津”,意为天子的渡口。天津因此得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有确切建成年份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公园位于南运河北路,从金钟桥到金华桥,长约550米。公园内有一块巨大的花岗岩景观石,上面镌刻着“天子津渡”四个大字,这些字来自乾隆皇帝的墨宝。景观石四周铺设了30块条石,这些条石是从清代巷道竹竿巷拆迁时保留下来的,代表了天津的工业发源地“三条石”。</p><p class="ql-block"> 公园内种植了多种植物,包括山桃、皂角、金丝柳、国槐、月季和海棠等。公园内还有朱棣的雕像、灰砖照壁和渡口模型等设施。公园的环境幽静,适合散步和缅怀历史。</p><p class="ql-block"> 天子津渡遗址公园不仅是天津历史的见证,也是“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旅游重点项目之一。公园通过展示朱棣渡河的历史事件,再现了天津的起源和得名由来,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题写园名的是天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商学院艺术系教授况瑞峰。</p> <p class="ql-block">1404年天津筑城后的城池图。</p> <p class="ql-block">1404年天津筑城后的城池图。</p> <p class="ql-block">  卧碑上是由天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商学院艺术系教授况瑞峰书写的大明皇帝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在此渡河南下,夺取南京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华桥模型</p><p class="ql-block"> 公园内还陈列着历史上能开启的金华桥模型和1404年天津筑城后的城池图,展示了天津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金华桥模型简介</p> <p class="ql-block">  公园内有一块巨型花岗岩景观石,名为“天子津渡”,采自燕山山脉盘山脚下,高3.2米、长6.6米、厚1.7米、重达62吨。石上刻有乾隆皇帝的御笔“天子津渡”四个字,背面则铭刻着燕王朱棣渡河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景观石四周铺设了30块条石,这些条石是从清代巷道竹竿巷拆迁时保留下来的,代表了天津的工业发源地“三条石”。</p> <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朱棣靖难时,由此南下攻克南京称帝,以为福地,赐名“天子津渡之地”:天子津渡景观石背面写的是: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由此渡河。克南京、取皇位,改元永乐。翌年赐名天津,始设卫筑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王朱棣雕像</p><p class="ql-block"> 公园内还立有一尊汉白玉雕像,雕像中的朱棣左手牵马,右手持剑,双眼注视前方,基座上还刻有中国传统的海水江崖纹饰,形象地再现了朱棣渡河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公园内的灰砖照壁上有一组石版刻画,分别刻着几个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靖难之役</p><p class="ql-block"> 靖难之役是明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而发动的夺位战争。太祖朱元璋为屏藩帝室,将诸子分封为王,镇守要害之地,各王拥有甲士三千人至一万九千人不等。镇守北方边塞的诸王因参与对蒙古的用兵,有权节制诸军,势力渐强。皇太孙朱允即帝位,诸王尾大不掉,乃用齐泰、黄子澄计,先后削废周、齐、湘、代、岷五王形成对燕王的压迫之势。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以讨臣齐泰等为名,于北平(今北京)起兵,号称“靖难”。首先袭击大宁,与宁王朱权联兵,先后与官军在真定、河间、济南、东昌等地发生激战。燕军虽得地,但旋得旋弃,战死者甚多,而官军军源颇盛,时时告捷。因宫中宦官不得意者密谋拥戴燕王,告以京师空虚。燕王决计乘间疾进,逾城不取,直趋京师。建文四年,燕军先后在灵璧(今属安徽)等地大败官军,六月,渡江,下镇江,直逼京师,守军迎降。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即位,是为成祖。</p><p class="ql-block"> 园内地面上还镶嵌着许多石板刻画,表现了古代运河沿岸各个城市的剪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迁都北京</p><p class="ql-block"> 靖难之役后的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京 ;被强令迁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p><p class="ql-block"> 永乐四年,下诏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永乐七年,明成祖以北京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证明明成祖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永乐八年,亲征回师后,明成祖下令开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永乐十三年完工,从此北京所需物资可以通过相对经济地运输。</p><p class="ql-block"> 永乐十四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京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次年,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p><p class="ql-block"> 永乐十八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而规模更胜一筹。新修的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京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虚设了没有太多实权的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p><p class="ql-block"> 明成祖迁都北京,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修凿运河</p><p class="ql-block"> 明朝初期,华北相对于江南的贫困相当明显。北京的营建使北方的生产和人口迅速恢复。但是,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城市,京师对物资的大量需求无法就近解决,必须依赖于大运河从江南转输。永乐八年,明成祖下令开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永乐十三年完工,从此北京所需物资可以通过相对经济地运输。因此在明清两朝,漕运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地位。漕运的繁盛带动了运河沿线市镇的发展,如扬州、临清和沧州等,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永乐大典</p><p class="ql-block"> 《永乐大典》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永乐大典》作为世界上著名的百科全书,显示了古代汉族文化的光辉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我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  公园的地面上,也有一些运河沿岸城镇的石版刻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临清城</p> <p class="ql-block">济宁城</p> <p class="ql-block">南京城</p> <p class="ql-block">苏州城</p> <p class="ql-block">杭州城</p> <p class="ql-block">扬州城</p> <p class="ql-block">南阳城</p> <p class="ql-block">邗沟城</p> <p class="ql-block">沧州城</p> <p class="ql-block">通州城</p> <p class="ql-block">子牙河</p> <p class="ql-block">天津城</p> <p class="ql-block">  金钟桥畔的京杭大运河纪念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