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4年,内科住院部收一重症病人。该病人为男性,职业农民,民族傣族,年届中年。病人骨瘦如柴呈皮包骨,脸色憔悴苍白。这种病状,临床上称“恶病质”,恶病质多由癌症和其他严重慢性病引起,本地医生首先想到的是癌症。那时医疗条件简陋,辅助科室仅有检验科和放射科。看病人卷缩成团捂住肚子,有时哼哼唧唧称肚子疼。难道是胃癌,作了钡餐检查后排除了,该病人到底是什么病呢?</p><p class="ql-block"> 这时,北京医疗队在版纳,于是请医疗队会诊。会诊的大夫姓周,周大夫原籍云南大理,北医大毕业后留校。周大夫一番问诊和检查,排除了癌症,确诊为糖尿病。</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糖尿病非常少见,因为少见便成为疑难杂症。周大夫的诊疗水平,让本地医务人员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内科有位名叫彭桂珠的护士,她平时很清高,但对周大夫佩服得五体投地,经常赞叹说:“周大夫的医疗水平,实在是太高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糖尿病患者,是我院确诊的首例糖尿病。良医治病,贵在诊断。按照糖尿病治疗后,病人好转出院。</p><p class="ql-block"> 时间到了八十年代,这时我在内科门诊值班。一天早晨,只见一个病人踉跄着靠门框上。我一看,是龙校长的长子大龙。大龙是复转军人,体格健壮如牛,不知为何消瘦脱型?也有点像恶病质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期的病种有了变化,引起消瘦的癌症也多见,但更多的是糖尿病了,糖尿病已经不是少见病和疑难杂症了。</p><p class="ql-block"> 大龙落座后,我问他:“哪里不好?”</p><p class="ql-block"> 大龙叹气说:“莫名其妙的消瘦。”</p><p class="ql-block"> 我端详着他又问:“有糖尿病吗?”</p><p class="ql-block">大龙摇摇头,他说没有。我问的这个,临床上叫“既往病史”。糖尿病有“三多一少”病状,我一一询问。大龙一一回答,通过他的症状,我第一想到的就是糖尿病了。我于是给大龙开了尿检化验单查尿糖。尿液检查简便快捷,准确率可观,也不受空腹等限制,收费也不高。</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会,大龙拿着化验单回来了,尿检阳性,果然是糖尿病。</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住院部内科护士长张华来了。张华说:“黄医生,直接给他开住院单,他糖尿病住我科出院还不久。”</p><p class="ql-block"> 张华说罢走了。我边开住院单边问大龙:“先阵我问你有没有糖尿病,你为什么要说没有?”</p><p class="ql-block"> 大龙挠挠头,歉意地笑了笑说:“既然出院,我以为我的病已经好了!”</p><p class="ql-block"> 看来,大龙对糖尿病还不了解,他以为糖尿病就像普通的伤风感冒。也说明那时糖尿病还不是很多。</p><p class="ql-block"> 糖尿病分Ⅰ型和Ⅱ型,大龙和七十年代的糖尿病患者,患的都是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减低,即可引起糖尿病。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能促进肝脏和肌肉动物淀粉的生成,加速组织中葡萄糖的氧化和利用,从而调节体内血糖的含量。胰岛素分泌减低时,即可引起糖尿病。</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好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老百姓解决了温饱,大鱼大肉也不稀罕了。但过分的高营养,增加胰岛素分泌。就像一匹马,长期的快马加鞭后,体力由强转衰竭。胰岛素分泌也是这样,逐渐减少导致糖尿病,这就是Ⅱ型糖尿病的病因。所以,现在提倡要科学的饮食,切莫暴饮暴食。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糖尿病已入“慢病保险”范畴。</p><p class="ql-block"> 又过去了一些年,又见到大龙,他说,现在遵医嘱用胰岛素,身体还不错。看着大龙,不由地想起七十年代的病人。一个糖尿病,都可以窥出时代的变迁,令人感慨万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