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殊院

张蔚斌

<p class="ql-block">文殊院,又名“空林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占地面积20余万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侧门进入,首先就看见一个白象,让我想起峨眉山的金顶,文殊菩萨像周边都是白象。</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院落坐北朝南,建筑为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主要为木构建筑。殿宇分六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建筑以中轴线为主导,建筑风格主要为重檐歇山式、单檐悬山式等,皆呈内向型布局。建筑的布局按照严格的层次和等级区别,体现礼制的制约。东西两侧有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为典型的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全院共有房舍190余间,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房舍为木石结构,柱础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p> <p class="ql-block">千佛和平塔,建于1988年,由赵朴初先生题写题匾并撰联。塔呈6角形,共11层,高21米。铁塔共有佛像1000尊,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塔顶上有6条龙,挂有铃铛。</p> <p class="ql-block">太阳升起来了,文殊院的白塔被一缕金光照亮了,变得明晃晃、黄灿灿,真是美丽极了,太阳越升越高,白塔的影子也越拉越长,一直延伸到寺庙里面,把整个寺庙都笼罩了,希望时间停滞,永远护佑。</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的长廊,两边对联写的是,石上尽佳书千秋笔墨留禅院,碑中多哲理六祖精神衍佛经。</p> <p class="ql-block">塔的东、西、北三面碑廊有许多历史人物手书碑刻,像康熙临米芾的,果亲王的开甘露门,谢无量的,郭沫若的,还有刘墉的,再就是于右任的,可谓大观。</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中有八件非常珍贵的文物,被称为“空林八观”,这八件宝贝可算是文殊院的镇院之宝。</p> <p class="ql-block">空林八观之一的天题瞻榜:清康熙四十一年(1720年),清圣祖玄烨所写“空林”二字横幅,中钤“康熙御笔之宝”朱文玺印一方,左书“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年仲冬”,右书“钦赐四川文殊院僧超存”。文殊院因此“空林”二字又名“空林堂”。</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珍贵文物很多,除了康熙帝1702年御赐的空林匾额,还有舌血经书,是文殊院僧人先宗等3人刺舌取血书写的。再就是明神宗田妃刺绣的千佛袈裟,清代杨遇春长女以自己头发绣制的水月观音等。</p> <p class="ql-block">塔四周有两层矮墙,内侧墙壁雕刻花草图案,外侧墙壁则雕刻西游记故事。</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历史悠久,可追溯到隋文帝时期,也就是大业年间,蜀王杨秀为宠妃圣尼信相,建造这座寺庙,所以叫做信相寺。后来改名妙圆塔院,到了明朝末年,刀光剑影,战事频仍,信相寺毁于一旦。嘉庆,道光年间,本圆法师采办了82根石柱,扩建了文殊院。</p> <p class="ql-block">说法堂里面塑像很多,各类造像一共八十三尊,铁铸戒神十尊,脱纱药师佛一龛,脱纱药大将十二龛,还有就是十八罗汉,十八伽蓝,还有二十四诸天像等。1702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大帝颁赐《药师经》、《金刚经》,并且御书“空林”匾额,所以文殊院称为空林堂。</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原来的名字,叫做信相院,或者信相寺,历经唐代,五代,还有宋元明这些朝代,一千多年后,到了清朝,才改名叫做文殊院。</p> <p class="ql-block">因为慈笃禅师的剃度师傅,叫做信相井觑老和尚,曾经主持信相寺,所以慈笃禅师来到这片废墟上的时候,发愿修复它。</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天王殿前两相对峙是三层檐的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千克的铜铸大钟一口,钟楼楹联是:“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p> <p class="ql-block">鼓楼楹联是:“妙音能除三世苦,威震远彻九霄云”。</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观音大士像为青铜铸造,慈祥平和地坐骑在水兽身上,形象生动,缨络衣纹,细致流畅;所骑水兽,似狮非狮,似犬非犬,造型独特,温顺可爱;造像反映了清代较高的雕铸水平。护法神韦驮像,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第七代方丈本圆用青铜翻砂而成,相貌端庄,盔、铠、靴、杵的链锁,浮雕花饰。因为庙内不适合拍照而不能展示。</p> <p class="ql-block">因为慈笃禅师在禅定的时候,显现出火光瑞相,所以老百姓觉得神奇不可思议,觉得他就是文殊菩萨的现世,后来改名为文殊院。文殊院历经一千四百多年历史,曾经因为战火纷飞,屡次夷为平地,变成废墟。</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1939年成都市文殊院大雄宝殿(梁思成摄)。</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内藏有玄奘大师的一片顶骨舍利,为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图为文殊院藏经楼,主体建筑历经百年基本没有变化。</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听说了慈笃禅师德行高洁,于是三次下诏。邀请赴京,都被禅师委婉谢绝。到了1702年,康熙皇帝书写了空林两个字,御赐文殊院,所以文殊院也叫做空林堂。</p> <p class="ql-block">成都文殊院内新建的“文殊阁”是继文殊院初创、中兴之后的又一大型主体建筑,它气势雄伟庄严,造型精美古朴,功能新颖丰富。它屹立于文殊院中轴线之最后,总面积达四千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1997年底始建的文殊阁、文殊楼(上客堂)现已圆满建成(两楼底层均为地下停车库),堪称现代寺院的典型宏伟建筑,体现了现代化的寺院建筑特点。文殊阁占地面积1,000m2,第一层是文殊讲堂作大型的视听讲堂,第二层是成都文殊院佛教图书馆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第三层是文殊殿供奉青铜铸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及信士父母的莲位。文殊楼可供来往的大德僧人、居士(信徒)膳宿。</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两株千年古杉,还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虽历经浩劫,却保留了下来。在二株古杉之间,竖有“南无尊胜陀罗尼经幢”一座,系同治十二年(1872),悟修(乘三)和尚为纪念慈笃禅师结茅中兴之德而竖。</p> <p class="ql-block">经幢为圆柱八边形,幢身刻有“尊胜陀罗尼咒”语全部。原先的“双杉表瑞”现在是“双杉经幢”。</p> <p class="ql-block">狮子的风水作用是具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吉祥寓意的。</span></p> <p class="ql-block">房梁柱子上随处可见狮子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房顶拴着铁链条的狮子。</p> <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卷十三上载有“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由此可知,“螭”是没有角的龙,是雨天的排水系统。</p> <p class="ql-block">飞禽、走兽、游鱼不同的动物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寓意,多采用象征与比拟的方法去表现一定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麒麟和蝙蝠。蝙蝠的蝠字与福气的福同音,所以在中国传统建筑里,蝙蝠纹就被当作福气的象征,成为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图纹。</p> <p class="ql-block">房梁上的龙头。</p> <p class="ql-block">亭子上的龙壁画。</p> <p class="ql-block">寺院大殿,斋堂门口摆放的立柱叫施食台,也叫出食台和孤魂台。上边刻有七佛名号: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宝胜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 南无甘露王如来、南无阿弥陀如来。依据佛经声闻弟子饭食时,要施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等众生食物,因为大鹏金翅鸟喜欢吃龙,龙没办法逃脱,就求佛,佛让龙众皈依佛法僧三宝,大鹏金翅鸟就不能为难。这时大鹏金翅鸟没食物吃了,也来找佛,佛让弟子吃饭时要施食。</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人天津梁是指人和天联系的纽带,也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这个概念来源于“津梁”,意为渡河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这个木鱼是每天和尚必须敲的,在古印度寺院中,可敲打出声的木制器具,名叫“犍槌(Ghanta)”。犍槌声音洪亮,主要用于报时和集合僧众,与我国古代的钟鼓有着相似的功用。从功用的角度,中国佛教寺院中使用的木鱼,与印度的犍槌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当于一种中国化的犍槌。木鱼的形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木鱼,一种是圆木鱼。</p> <p class="ql-block">唐代司空图有诗云:“松日明金像,山风向木鱼。”表明至迟在唐代,寺院中已经在普遍使用木鱼。早先的木鱼是刻木为长条形的“直鱼”,又称“长版”或“梆”,悬于库堂之侧,用于集僧、报时。</p> <p class="ql-block">长木鱼之后,又产生一种刻木中空的“团鱼”,唐人亦称为“鱼鼓”。“团鱼”形制较多、大小不一,主要用于念佛诵经时调整音节,一般为深红色或涂金,还有龙形或双鱼形的。我们平时见得最多的“木鱼”,指的就是这种圆木鱼。</p> <p class="ql-block">文殊街口,一个四柱三门大牌坊,挂着描金蓝匾“文殊坊”。牌坊前有一莲花石座,上面逐级变细的方形雕刻石柱,上端有文殊菩萨的坐骑,镏金的铜狮子。</p> <p class="ql-block">清末文殊院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图为成都文殊院禅堂1917年照片。</p> <p class="ql-block">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庐,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图为文殊院和尚合影。</p> <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年—1706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图为成都文殊院禅堂内,众僧在主念僧带领下课诵经文,伴以鼓磐、木鱼等法器。</p> <p class="ql-block">成都九眼桥。九眼桥始建于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由当时四川布政使余一龙所建,当时叫宏济桥。在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该桥在补修时,改名为九眼桥。</p> <p class="ql-block">柏石曼来到了有着“川西第一道观”之称的成都青羊宫,这座道观历史极为悠久,始建于周朝,初为青羊肆,唐朝时的唐僖宗为避黄巢起义之乱,曾将此观作为行宫,遂改名为青羊宫至今。照片中是青羊宫内的八卦亭。</p> <p class="ql-block">成都武侯祠内的荷花池,武侯祠始建于三国蜀汉刘备时期的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祭祀着为蜀汉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