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行:游美丽的颐和园

青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一行十五人随团从10月26日开始了北京之旅,27日晚十点在北京西站下车入住酒店。28日早五点出发,游览正式开始,第一天游颐和园、天坛公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其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当然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园占地3.009平方千米,水面约占四分之三,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园中分布着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二十多处,古建筑三千多间,面积近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一千六百余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颐和园建于清乾隆15年(1750年),期间被英法联军多次烧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再次重建,作为慈禧太后居住的颐养之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紧跟着导游走进颐和园东宫门,只见数十棵苍松古树,错落有致的挺立在古建筑院落内。仿佛是颐和园忠诚的守护者似的,默默无闻的,随着岁月的更迭,见证着颐和园的荣辱兴衰。看着这些古建筑、古树、及山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古色古香的,好像是一幅珍稀的油画在我眼前徐徐地展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过仁寿门,进入仁寿殿院内,迎面就是一块高大的太湖石,矗立在正中央。连石座高5米,宽2米,石背面孔洞、沟、壑繁密,颇具山川灵秀之美。周围以汉白玉栏杆维护,下衬六角顺弥汉白玉石座拱托。正面欣赏该石,酷似一鹤发童颜的老人,因此得名寿星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该石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颐和园时从墨尔根园(今位于北京大学校园内)移来。这块石头最初属于明朝官员米万钟的勺园,后来历经郑亲王的弘雅园,和坤的漱春园,最终在清末移至到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仁寿院内的仁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太后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仁寿殿北侧国花台下,有一口皇家用的井,叫延年井。听名字就知道是延年益寿的意思,延年井开凿于1903年,是帝后茶膳的专用水源,关于它也有一个小传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有一年,慈禧中暑,长久不愈。一天睡午觉梦到了一口井,并派人来挖,果然挖出这一口井。慈禧取水喝了一碗,暑气顿消,神清气爽,大喜,便封其为延年井。以后慈禧太后经常用此井水饮茶,称为“延年井水沏杯茶,气得大夫满街爬”。慈禧太后对这口井的感情胜过金银财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了仁寿院落,往前便是德和园。此处位于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始建于光绪十六年(1891年),历经四年建成。前后四进院落,建筑面积达3900余平方米,其中三层的大戏楼巍峨高耸,是中国古代宫廷戏楼之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慈禧太后看戏的颐乐殿高大轩敞,陈设华丽。另有当年王公大臣看戏的看戏廊、庆善堂以及两旁的配殿等等。自此德和园大戏楼成为中国京剧发展与成熟的重要舞台,对后世戏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乐善堂院内,全部游客的眼球,一致面对着耸立在庭院中的青芝岫。在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漂亮的大石头,上有乾隆皇帝题字:“青芝岫”。山石长8米,宽2米,高4米,就像立在院里的一面屏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史料记载:明朝官员米万钟于北京的房山,发现了这块色青而润,状如灵芝的巨石。在运往米氏勺园的途中由于财力不支,不得不弃于郊野。后被乾隆皇帝耗巨资移至于此,取名“青芝岫”,这是中国最大的园林置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人流向前涌动,经过邀月门时,我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行走在著名的颐和园长廊里,另一部分爱好拍照留影的则奔向了湖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与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于1880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象征春夏秋冬四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廊全长728米,有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静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架上的每根仿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架上。当我漫步在长廊中,仿佛闻到了彩绘散发出的香气,又仿佛聆听到宫女们在一起的窃窃私语声。长廊的尽头是雄伟的排云殿,也曾是慈禧太后居住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我刚踏进邀月门时,便被眼前的湖光山色所吸引。美丽的昆明湖就像一面变化的魔镜,镜面上波光粼粼,水面潋滟,还时不时从里面闪现出蓝天白云下的万寿山倒影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湖岸边到处都是高大俊秀的垂柳,在飒飒秋风的轻抚下,柳枝轻轻地摆动着,靠湖边的荷花似乎受到了柳枝的感应,也轻盈地动了起来。湖水、垂柳、荷花、长廊、古建筑将颐和园装扮得美不胜收,仿佛人间仙境似的。置身于此,使人心旷神怡,留恋不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的来说,颐和园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山环水抱的自然景观和皇家气派的宫苑建筑的完美融合。即突出皇家气派,又体现了园林与山,水的和谐统一,将自然美与人工雕琢巧妙的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确实,整个园内的湖泊、水榭楼台、古建筑等,将颐和园完美地构建起来。形成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再加上悠久的历史文化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来,让人百看不厌,生出留恋不舍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罢了,来年再约颐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