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竹枝词•汇聚》</p><p class="ql-block">金秋璀璨聚明堂,</p><p class="ql-block">鄯善渊源盛世强。</p><p class="ql-block">古道清幽能励志,</p><p class="ql-block">新兴产业筑脊梁。</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31日上午9点30分,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会长、国家级正高级制茶工程师、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白茶专业委员会主任、云南茶马司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景谷茶厂有限公司董事长,资深茶人、资深茶文化人胡皓明出席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和会学会部社科社团历史文化组第四次“大学习大实践”活动。这是作者用华为手机在现场拍摄的照片,还有会长胡皓明提供的一组照片,我用来撰写《竹枝词》向全国美友,介绍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甲辰甲戌月壬申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会友》</p><p class="ql-block">普洱金秋聚会强,</p><p class="ql-block">青丝白发著新章。</p><p class="ql-block">迎来盛世兴茶业,</p><p class="ql-block">古道清幽圣殿祥。</p><p class="ql-block"> 这是《云南茶界名人录》上两个茶界名人汇聚一堂。照片中左边的是本文主角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的资深研究人胡皓明先生,右手边的是“中华古茶树保护第一人”,原思茅地区外贸局副局长、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第一任秘书长、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茶业分会秘书长、觉农勋章获得者、云南茶界年满70岁,从事茶叶工作40年获得《茶寿匾》得主,历史上从柴刀下抢救景迈古茶园的勇士,当年,惠民乡长打电话给何仕华副局长,反映根据澜沧县的决定要砍古茶树,改种其他经济作物。何仕华立即赶往澜沧县城找县长制止,但是县长说是县里集体的决定,为此,何仕华连夜赶回地区直接向地委书记李师程同志反映,最后,在李师程书记的直接干预下,从柴刀下保护景迈古茶园!否则,今天怎么申遗?这是何仕华老先生向胡皓明赠书《普洱茶研究与实践新探》,作者:何仕华(生于1942年)是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的“三匹老马”之一,曾云荣、苏芳华是一年生的。曾云荣,拉祜族,勐海县茶办主任,赴上沃尔特植茶专家组专家。苏芳华,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办公室主任,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第一任副会长、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等“两会一处”常务副会长、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甲辰甲戌月壬申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田野》</p><p class="ql-block">孤身田野调查强,</p><p class="ql-block">古道新兴盛世彰。</p><p class="ql-block">当代升华君子起,</p><p class="ql-block">金秋大地著荣昌。</p><p class="ql-block"> 以下文字来自网络,仅为撰写《竹枝词》,感谢本文作者的辛勤劳动。李旭,云南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3年至1996年在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任教,1992年晋升为讲师。1987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攻读文艺美学,1990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与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李旭、王晓松、李林组团,在怒江藏族自治州中甸县资助1000元路费,雇了几匹驮马,步行探访茶马古道,最终导致国家正式命名“茶马古道”,被称为茶马古道“六君子”。</p><p class="ql-block"> 1996年调入云南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作人类学研究工作,1997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00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多年为院先进科研工作者,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人才津贴。现为云南《华夏人文地理杂志》(原《山茶》)编委,《云南画报》特约记者,台湾《大地》地理杂志特约采访,台湾《经典》杂志特约作者,台湾《T-PHOTO》影像杂志编辑,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理事,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探险协会副秘书长,云南美学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李旭,擅长野外探险生存和人类学田野考察和纪实报道摄影,近年专注于人类即将消失文化现象的追踪记录和少数民族文化变迁情况的考察研究。已跑过中国各个省区,到过中国各个最僻远的角落,采访考察过包括独龙族、珞巴族、门巴族、塔吉克、哈萨克、柯尔克孜、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高山族在内的46个少数民族。曾十五次深入藏区考察拍摄。</p><p class="ql-block"> 他善于耕耘,个人著作著有《九行茶马古道》、《地角天涯——中国少数民族纪行》(台湾出版)、《1990—1996:我眼中的中国民族现状》、《写真西藏·遥远的地平线》、《藏客——茶马古道马帮生涯》、《西藏珞巴族家庭实录》、《云南布朗族家庭实录》、《海南黎族家庭实录》、《黑龙江赫哲族家庭实录》9本专著,及《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合作)、《聆听西藏·以图片的方式》(合作)、《滇藏文化带考察》(合作)、《普洱茶的故乡》(合作)等合作著作及摄影画册,另有数百篇文章二百多万字和一千多张图片发表于海内外多种报刊杂志之上。</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甲辰甲戌月壬申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马帮》</p><p class="ql-block">新兴普洱马帮发,</p><p class="ql-block">古道清幽圣殿华。</p><p class="ql-block">峭壁丛生那柯里,</p><p class="ql-block">林间碧翠漫天涯。</p><p class="ql-block"> 这是胡皓明先生提供的照片,是2023年,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到普洱市宁洱县探访茶马古道那柯里时拍摄的。目前那柯里茶马古道,也是当年贡茶的茶马官道,还比较完整的保留下40公里古道,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项目。这是普洱府贡茶历史见证。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发展,马帮成为历史,但是在老普洱的那柯里,为回顾历史保留马帮托运的马匹,也是让今天的文化旅游发展留下历史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甲辰甲戌月壬申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丰碑》</p><p class="ql-block">青石勒记著新章,</p><p class="ql-block">普洱通衢圣殿祥。</p><p class="ql-block">历史丰碑铭志气,</p><p class="ql-block">云飞万里不迷航。</p><p class="ql-block"> 这是矗立在普洱市宁洱县茶马古道广场上的“茶马古道”丰碑。于2006年由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与宁洱县政府共同设立的纪念碑。茶马古道五条路线由此出发,“走出去,引进来”这是从益州郡、永昌郡古驿道通达的汉代郡县制统治的标志,也是盐茶古道,发展到茶马古道、南方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丰碑。记载着清代“改土归流”和普洱府以及贡茶、一系列的云南民族茶文化历史、盐文化历史。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甲辰甲戌月壬申日于春城昆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竹枝词•线路》</p><p class="ql-block">纵横万里著云霞,</p><p class="ql-block">古道千川汇藏家。</p><p class="ql-block">普洱茶香名四海,</p><p class="ql-block">丝绸涌浪赋中华。</p><p class="ql-block"> 这是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的专家和学者,探险家共同研究的结果。按照西南林业大学资深茶马古道研究者杨海潮博士的话说:“茶马古道既无起点,也无终点。”这句哲理深邃的结论,说明人类的交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历史上中国人往外走,外国人往里走,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常态。它从另一个角度充分说明,而且印证改革开放的的历史重要性和必要性。你看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代万国来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p><p class="ql-block"> 云南民族史研究、爨文化研究、昆明茶文化研究、当代《竹枝词》研究及传承人张百胜</p><p class="ql-block"> 岁次甲辰甲戌月壬申日于春城昆明</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张百胜、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昆明市公安局刑事侦查专业,退休的副调研员。一九九零年起进入民间茶界,一九九二年脱产读昆明市委党校期间自学云南民族史。是成立于二零零二年十月十九日,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首批会员,自二零零五年起先后任副秘书长,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茶业分会、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云南联络处“两会一处”常务副秘书长,二零一八年根据上级规定禁止退休公务员担任民间社团组织理事以上职务,先后退出云南省紫陶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社团领导。系资深茶人,资深收藏茶人。自学植物分类学,参加促进会云茶知识培训受邹炳良、张顺高、张芳赐、何仕华、沈晓进等茶界前辈的茶学,植茶、制茶技术知识培训。</p><p class="ql-block"> 长期业余研究云南民族史、爨文化、茶马官道、民族茶文化、民族服装服饰,陶瓷文化研究,长期研究当代《竹枝词》、创作茶诗2000余首,部分在《民族茶文化》杂志上发表,作品宝塔诗《普洱茶》进入《云南普洱茶大典》,长诗《拓路者》入选昆明市委宣传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选,获得二等奖。为西山区创作《竹枝词•西山八景》,由爨体书法传承人、云南紫陶大师李卫忠用爨体书法撰写参加昆明市文创博览会。近年来,创作《爨赋》以及《沐英赋》,《普洱茶赋》等体裁诗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