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趣事—第二课堂参观游览散记

萧潇

<p class="ql-block">   2003年秋天“非典”刚刚过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机关和华东、华中、华南、华北地区分行的部分局、处级领导干部,有幸参加了总行党校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的政治理论培训班。</p><p class="ql-block"> 在三个多月的培训期间,学校为了活跃文化生活,帮助学员了解大西北悠久的历史、灿烂文化和社情民情,在抓好主课学习的同时,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 </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二十一个春秋过去了。每当想起当年课堂上沙沙的笔记声,八小时外同学们朗朗的欢笑声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场景与心情,心里就充满了思念与留恋。</p> <p class="ql-block">  2003年9月20日前往武威参观。</p><p class="ql-block"> 武威是河西走廊上的一座重镇,是甘肃省的天然牧场和粮食种植基地,也是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1974年冬季,新疆军区的新兵专列途径武威时,我和我的战友们在接兵干部的带领下,来到一个可以容纳千人的兵站食堂,一个班一大盆猪肉炖粉条,馒头敞开吃。也许是饿了,也许新兵多是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大家如狼似虎地一顿猛吃,一大盆菜顷刻之间就见底了,似乎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菜肴。吃完饭稍作休息,滴答、滴答的军号就吹响了,我们又登上了西去的列车……。</p><p class="ql-block"> 武威历史悠久,古迹遍地。</p><p class="ql-block"> 在武威分行负责同志的陪伴下,我们先后去了白塔寺、雷台公园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雷台公园出土的铜奔马,在地下沉睡2000年后又重见阳光,且一出土就震动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p><p class="ql-block"> 铜奔马的出土,纯属偶然。</p><p class="ql-block"> 1969年10月,为落实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当地社员到武威城北的雷台挖防空洞。挖掘中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当古墓被打开时,人们惊呆了,只见墓室内的文物琳琅满目。</p><p class="ql-block"> 经过清点共有231件藏品,包括铜马、铜车、铜俑等,其中最为珍贵的是那匹脚踏飞燕的奔马。 1983年,国家旅游局把铜奔马正式定为中国旅游标志。</p><p class="ql-block"> 从铜奔马展览馆出来,驱车半小时到了腾格里沙漠。站在腾格里沙漠沙丘上举目远望,一个沙丘连着一个的沙丘,颇为壮观,尤其是看到那多年不见了的沙漠植物和小动物留下的痕迹,感到格外亲切。</p><p class="ql-block"> 从大连渤海湾来的于忠信书记、周媛女士和从南海之滨来的陈成东、吴亦梅及浙江省分行的小朱,犹如发现了新大陆,欢呼雀跃相互追逐,从沙丘顶峰滑到沙丘底部,再从沙丘底部赤脚爬上顶峰,好像回到了那远去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午餐,品尝当地土腥味十足的农家饭。雪白的土豆、焦黄的南瓜、鲜红的胡萝卜、翠绿的豆角和金黄色的嫩玉米,让人看了胃口大开,特别是手抓肉肥而不腻,大家吃了一块又一块,连声叫好。</p> <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5日,赴位于青海省的高原明珠—青海湖参观考察。</p><p class="ql-block"> 10月的青海高原,云高气爽,阳光灿烂。列车抵达古城西宁后,学员们稍做休整便乘车向青海湖进发。</p><p class="ql-block"> 旅游公司大巴车出西宁不久,导游金小姐就打开了话匣子。</p><p class="ql-block"> 从金小姐的介绍中获悉,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面积72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西藏和内蒙古而位居全国第四位。但人口却仅有530万人,比陆地面积最小的海南省还少250万人。</p><p class="ql-block"> 坐在颠簸的汽车上隔窗远望,沿途大片茂密的草场,成百上千的牛羊,令学员们大开眼界。导游介绍说:一只羊零售价约200—300元(2003年价格),一头牛1000元左右。一般牧民每家都有上百头牛羊,粗算一下就知道生活在这里的牧民有多富裕了。</p><p class="ql-block"> 沿途还能看到虔诚的藏民朝拜者。</p><p class="ql-block"> 朝拜者多以家庭为单位行动,妇女和孩子用双轮车拉着行李前面走,男人在后边叩长头,一步接一步,爬下去站起来,再爬下去再站起来。</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些藏民绕青海湖叩头一圈大约需要二、三个月的时间,既便是徒步走路最快也得二十天。</p><p class="ql-block"> 11点,到达青海湖。青海湖是我国湖泊中的娇子,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半咸水湖。面积4680平方公里,最深处28.7米,湖面海拔高度约3200米。青海湖周围的多条河流,从四面八方为湖泊注入新水,带来了大量的有机质、浮生物、植物,使得青海湖鱼儿肥美,水草丰盛。</p><p class="ql-block"> 青海湖西有一个的小岛,被誉为鸟岛。每年3月,青藏高原还是白雪皑皑的时候,成千上万只候鸟就从几千公里外的孟加拉、尼泊尔、缅甸和印度等地来到这里。有资料显示,1977年这个面积仅有0.11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竟有斑头雁、天鹅、棕头鸥、鸬鹚等候鸟10万余只,使这里成为了真正的鸟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午餐安排在湖边一家餐厅。食材为清一色的青海湖湟鱼和少量的羊肉。大师傅制作的湟鱼汤、炸湟鱼块、红烧湟鱼、手抓羊肉等好吃极了。</p><p class="ql-block"> 青海湖湟鱼,听起来就让人感觉与众不同。导游介绍说:青海湖湟鱼,是我国惟一的高原咸水鱼,全身裸露无一鳞片,以其鲜嫩味美而著称高原。更为有趣的是,每年的春夏之交,湖内产卵的鱼便开始在环湖各大河流的河口地带集结,然后,逆流而上,向着它们世代相传的产卵圣地进发,情景颇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藏民的商品意识也在增强。身穿艳丽民族服装的小姑娘,在路边大胆地拦截游客合影留念(2元人民币)。看到藏族小姑娘漂亮的服装,我们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刚刚举起照相机拍摄,呼呼啦啦又挤进来好几个孩子,没有办法只好按人头付费。</p><p class="ql-block"> 回来的路上,我好奇地向导游咨询:“从西宁到西藏需要几天时间?”</p><p class="ql-block"> 导游回答:“目前,我国进藏的公路有四条,川藏公路距离短,但路况不好,阴雨天多有塌方发生。比较平坦且好走的是青藏公路。从西宁到拉萨一般需两昼夜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西藏是我唯一一个没有去过的自治区,心里暗暗思量,一定找个机会到西藏去看看。看看那宏伟的布达拉宫,接触一下那身穿藏装的西藏兄弟姐妹,品尝一下那早就耳闻而无缘吃到的糌粑、酥油茶……。</p><p class="ql-block"> 在青海参观考察两天,不少学员感到头蒙蒙的,多少有点高原反应。</p> <p class="ql-block">  2003年11月1日,学员分乘四辆大巴车前往天水参观考察。</p><p class="ql-block"> 天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址。来到天水犹如到了一个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著名的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群山之中。始建于公元四世纪末,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开凿修建,遂成为今天的规模。石窟现存各类塑像7000余个,壁画1000多平方米以及大量其他珍贵文物。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走进麦积山景区,挺拔的青松和片片红叶,给人一种美丽的感觉。杨树叶开始凋谢,金黄色的叶子随风飘向远方。它轻轻地告诉人们,秋天来了。</p><p class="ql-block"> 精明的小商小贩,在路边摆满了中国结和各种手工艺品。挎着小篮子的村妇沿途追着游客兜售松子和山里红等土产品。 </p><p class="ql-block"> 石窟见得多了,云岗石窟、洛阳石窟、恒山悬空寺等,但像麦积山石窟这样悬在空中还是初次见到,于是,便挑选了几个不同视角进行拍照,把石窟美景一一收入相机。</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又驱车前往伏羲庙参观。 伏羲庙在天水市城区西关,一九六三年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参天柏树遮阴,座座神庙庄严,整体宏阔幽深。</p><p class="ql-block"> 伏羲庙,又名人宗庙,创建于1347年,后经多个朝代扩建和复修,才成为今天的规模(占地1027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伏羲氏是传说中的三皇之首。从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起就被人们奉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祖”。</p><p class="ql-block"> 走进伏羲庙,就犹如走进了一所艺术殿堂。过大门,一条用青砖铺设的道路直通大殿。道路两边一株株百年苍柏,遮天蔽日,给这所古老的院落增添了无尽的色彩。大殿外观肃穆庄严,彩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道道金光;殿内天花板上装潢着清晰的六十四卦及河图洛书图形,殿正中供奉着气宇轩昂的伏羲塑像。</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天水市人民政府对伏羲庙进行了维修,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供人们参观瞻仰。</p> <p class="ql-block">  2003年11月30日,学员赴甘肃省会宁县参观中国工农红军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遗址,接受红色教育。</p><p class="ql-block"> 从兰州市出发4小时,到达会宁县。</p><p class="ql-block"> 会宁县,是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路过的地方。在这里举行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三大红军主力会师大会。会宁因此而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红军会师纪念园,包括会师楼、会师纪念堂、会师纪念塔和联欢会旧址等。</p><p class="ql-block"> 会师楼建于明嘉靖年间,城墙高10米,城楼高7米,楼下为砖砌拱形城门洞。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楼上会师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走进纪念园大门,一座雄伟的红军会师纪念塔进入眼帘。塔高11层计28.7米,由三塔相连组合而成,象征着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合。塔正面为汉白玉塔碑,竖刻着由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红军会师纪念塔”。</p><p class="ql-block"> 绕过塔群进入纪念堂大厅。堂内挂满了文字、图表,从前言到结束语,详细介绍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的概况、到达的时间及会师的重大意义。</p><p class="ql-block"> 纪念堂后院,主要展示红军遗留下来的文物。围墙上镶嵌了国家领导人、老红军和知名人士的题词碑刻。</p><p class="ql-block">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解说员这样表述道:“江西瑞金是红军长征的出发点,贵州遵义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甘肃会宁是红军长征的会师点,陕西延安是红军的落脚点。”</p><p class="ql-block"> 通过实地参观,对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有了更直观、更深刻、更鲜明的认识。与此同时,也为为中国革命做出卓越贡献的会宁人民至今还挣扎在贫困线上而感到忧虑和不安。</p><p class="ql-block"> 从会宁县出来,又到了“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纪念馆占地2384平方米,3个展室,14间房屋。是1935年10月,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的地方,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中央领导人曾在这里宿营。</p><p class="ql-block"> 下午,前往六盘山参观。六盘山,是甘肃省境内的一座大山,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山路曲折盘旋,上下约30公里,经过盘道六重才能到达峰顶,所以叫六盘山。</p><p class="ql-block"> 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进入最后阶段。10月初,经甘肃东部回民区,连续突破了会宁、静宁及平凉、固原之间封锁线,击败敌人第七师四个骑兵团的追击。为摆脱从平凉、固原追来的敌人,便在10月7日消灭敌军骑兵部队的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登上了六盘山。黄昏时分,红军翻过六盘山。</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在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过六盘山时,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词:</p><p class="ql-block"> 《清平乐·六盘山》</p><p class="ql-block">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p><p class="ql-block">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p><p class="ql-block">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p><p class="ql-block">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的这首诗,在中学时期就曾读过,但真正领略其深刻内涵却在今朝。</p><p class="ql-block"> 12月的六盘山山峰,已经很冷了。</p><p class="ql-block"> 登上山顶,首先看到的是一块醒目的六盘山纪念碑。绕过纪念碑沿台阶向上,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厅。纪念厅前株株闪耀着银色光芒的雪松,分外妖娆,吸引了不少学员驻足留影拍照。几个沿海地区的女学员,相互追逐着打雪仗,在雪地里翻来滚去,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参观崆峒山。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以西20公里,是一座历史名山。当地有这样一句话:“不上崆峒山,陇西白来看。”崆峒山景色优美,气势雄伟,一座座道官建立在悬崖陡壁上,举目仰望十分险要。</p><p class="ql-block"> 那么高的山,那么陡的路,不知当初建设者是怎么把建筑材料运送上山的?在悬崖陡壁上又是如何施工的?由此遐想,足见古人的信仰之强,耐心之大,工艺之精,聪明之绝顶。</p> <p class="ql-block">  2003年12月7日,前往甘肃定西市考察。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属黄土梁沟壑区,干旱多灾,自然条件恶劣,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p><p class="ql-block"> 12月的定西高原,植物已经枯萎,远远望去,山连着山,岭连着岭,一片荒凉,一片沧桑。惟一使人感到眼前一亮的是:层层梯田像能工巧匠雕琢的艺术品,镶嵌在座座山坡上,显示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人们的勤劳、勇敢和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到达定西市定西区御风乡后,学员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组走访一两户村民。我们组走访的是一户张姓人家。</p><p class="ql-block"> 张家住在半山腰,院子不大,但家里收拾的非常干净。向阳两个屋,坐西一个屋,院子中央有一口由政府资助建成的旱井。祖孙三代五口人。主人告诉我们,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孩子上学,母亲治病,仅靠每年卖洋芋的微薄收入维持。好在粮食不用发愁,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后,每年政府补助的粮食足够一家人食用。</p><p class="ql-block"> 从张家出来心里沉甸甸的。一是加深了对我国地域差别国情的理解;二是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开发大西北、建设大西北决策的英明;三是感觉到总书记这个“家”当得分量,与此同时,也为我们一些同志身在福中不知福,无所事事,感到隐隐作痛。</p> <p class="ql-block">  黄河石林,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中泉乡龙湾村。面积30.4平方公里。是不可再生和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它在揭示黄河上游石林地貌的发展演化规律、地区环境演变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2003年12月11日,我们有幸观看了这块神奇的石林。</p><p class="ql-block"> 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举目远望,滚滚的黄河水弯弯曲曲自西向东流去,犹如一条巨龙卧硒于龙湾村边。座座形态各异的石林,像一枚枚导弹直刺蓝天;片片枣林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乘坐羊皮筏子感受浓郁的陕甘风情,又是另外一景。羊皮筏子用15只翻转羊皮吹足气后捆扎而成,每只筏子载重4人。在船工的帮助下,我们乘羊皮筏子顺河而下,似片片红叶漂浮在宽阔的河面上。船工边划水,边口若悬河地给我们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一些有趣的典故,尤其是对自己参加电视剧《天下粮仓》拍摄的经历由衷自豪。从出发点到渡口船工可得40元酬劳。</p><p class="ql-block"> 到达终点,船工将羊皮筏子拖上岸晾干,然后,再沿河岸扛回出发点。游下去,扛上来,循环往复,农民朋友们挣点钱真的是不容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