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游记506】宿汉朝发祥地汉中市 游秦蜀咽喉青木川镇 观一脚踏三省之传奇 感鸡鸣三省惊之神秘

星空

【星空游记】拍摄曾经去过的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情,记录曾经感悟到的美景美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在星空走不动的那天重新看看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快乐。我国著名的游记有:《山海经》、《历游天竺记》、《徐霞客游记》等,星空不是旅行家,随性而已。闲来无事,整理照片,写个游记,记录照片的出处,回头再读,每张照片,犹如重游,其乐无穷。 游记不属于文学创作,只是忠实地记录所走过的路,以及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事、那情。星空也不是历史、地理、民俗的专家学者,只能做一个文字搬运工,串接专家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偶尔写一点个人感受,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有点更深的体验。分享是一种快乐,偶尔看到星空游记的朋友,欢迎指点迷津,并在此一并感谢,不再回复,见谅。 2024年10月10日,星期四,天气:晴。今天在山西省晋城市游览皇城相府和郭裕古城后,队友们在大巴车集结后,赶往陕西省汉中市酒店入住。第二天将前往汉中市的青木川古镇一游,也就是电视剧《一代枭雄》剧中,如雷贯耳神秘传奇的"风雷镇"。 2024年10月11日,星期五,天气:雨。昨晚入住,一夜无语。清晨早起,周边转转,感觉汉中变化很大,当然全国都在变,都在建设,汉中这个汉民族的发祥地自然也不可能缺席。 星空过去来过汉中几次,都是来谈文化合作项目。那时,汉中的经济还很落后,只有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有合作机会自然不会放过。汉中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是汉民族的发祥地,这也是汉中人引以为傲的资本。为促成合作,每次来合作方都会带星空了解一些汉中文化历史和人文景观,因此印象很深。 有人说,作为汉民族的一份子,这辈子一定要去一趟汉中,看看汉民族的发祥地,体验一下汉文化的丰厚底蕴。 我们入住酒店的对面是:陕西理工大学,原名汉中大学,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2001年,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2016年,陕西理工学院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 清晨,路上的车辆还很少,感觉人们的生活还是很有悠闲的,没有南方那种快节奏的生活感觉。 张信哲的演唱会也来汉中了,这些明星是无处不去。 整个商城和全国一样,除了吃喝商业业态,就是面对孩子们的培训机构。 汉中市,简称“汉”,是中国陕西省下辖地级行政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东与安康的宁陕县接壤,西与甘肃省陇南市相邻,南与四川省相连,北与宝鸡市毗连。汉中市因汉水流经此地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天府之国等名称。 汉中市历史悠久,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秦朝时始置汉中郡,东汉末改为汉宁郡,后又置兴元府、汉中道等。1949年汉中解放,设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区汉中分区。1996年改为地级汉中市。 公元前451年,楚国在汉江中游的安康设汉中郡(辖今安康、汉中)。东汉初,郡治迁入本地后仍称汉中。公元前312年,秦国占领该地,并沿袭着楚国本来的名称,设为汉中郡。汉朝至南北朝一直沿用该名,直至隋开皇六年(公元581年),文帝为避其父杨忠之讳,将汉中郡改为汉川郡。 唐朝初其废郡设梁州,又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废州并重新设汉中郡。至德三年(公元758年)废郡设州,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德宗为振兴朝廷,改梁州为兴元府。五代至元朝时期沿用兴元府名。到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复设汉中府,清朝沿用前名。民国五年(公元1926年),撤府设汉中道。 汉中是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地理位置很重要。星空把了解的汉中信息整理收集到本游记中,留到以后自己欣赏。 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汉江从这里发源,汉王朝自此发祥,这里是秦蜀古道的连接地,是长江最大支流的发源地,是中原文化与巴蜀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 它就是,地处川陕之间的汉中,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如白居易诗中所述“三秦大地皆兵家,汉中山路少行人。”这里也是陕西的小江南。如陆游诗中所写“汉中桃花扇底风,不似江南赏桃红。” 天汉楼。汉、羌、回、苗等多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让汉中独具魅力。 拜将坛。追根溯源,自秦设汉中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汉高祖刘邦在此开启汉室基业,古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在此出生,“蔡侯纸”发明者蔡伦在此长眠。 汉中夜景 。秦巴之巅、两汉三国的汉中,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旖旎的自然风光,温暖的生活气息,让人们对此地充满了向往之情。 来汉中,怎么能不看文物?汉中市博物馆,是由西汉三遗址: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建立的组团群落式市级博物馆。其中,国家一级文物“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更是“书”和“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修建石门水库“石门十三品”凿迁至汉中市博物馆,经修复后陈列至今。<br> 汉中市博物馆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 《石门颂》内的“辞”“海”二字。 汉中是“中国栈道之乡”,东汉年间所开的“石门”,是连接关中和汉中的,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是蜀道的重要部分,也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发生地,在隧道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大量题咏和记事。 汉中城固张骞墓。 位于汉中洋县龙亭的蔡伦墓祠,是中国古代造纸发明家蔡伦的长眠之地,祠内古柏参天,千年汉桂郁郁葱葱,当地纸匠仍坚守着古老的蔡伦造纸技艺。<br> 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汉中还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不仅是陕西省三大红色旅游景区之一,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在陕南唯一的纪念馆。 来汉中,怎么能不看自然风光?汉中地区的地理条件,自古便极具军事和战略价值,诸葛亮曾屯兵汉中,北伐曹魏,纵横交错的古道和关隘,至今仍是游客必去“打卡”的景点。 定军山。定军山,是三国时期古战场,十二连山自西向东逶迤十多公里,宛如游龙戏珠,素有十二连山一颗珠之誉,更被称为得定军山则得汉中,得汉中则定天下。 ”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的汉中,南北两侧的秦岭和巴山自然资源丰富,滋养着美丽的汉中盆地,西成高铁的开通,让蜀道变通途。 每年春天,百万亩油菜花在汉江两岸恣意绽放,金黄色的大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 天汉湿地公园,地处汉江汉中城区段两岸,东起汉江桥闸,西至沙沿沟口,是集汉江度汛、生态修复、休闲观光,多功能为一体的水利景区。 引汉济渭水利枢纽工程。当你空闲时,不如来吹吹汉江边的晚风吧!它会告诉你曾经发生的一切,是悲欢离合,是阴晴圆缺。 汉中龙头山景区冬日雪景。来汉中,怎么能不去秦岭?看看银装素裹的雪山,看看晶莹剔透的雾凇,看看红艳的山茱萸,别忘了“秦岭四宝”,看看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看看“四不像”的羚牛,看看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看看“猴中贵族”金丝猴。<br> 在汉中“定居”的大熊猫。 好奇的羚牛宝宝。 陕西洋县的朱鹮。 在汉中“安家”的金丝猴。 城固架花作品。来汉中,怎么能不看非遗?汉中历史积淀厚重,文化遗产繁多,全市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05项,具有和合南北、交融秦蜀的鲜明特色,是彰显“汉风古韵”城市名片的重要载体。<br> 宁强羌绣。 “00后”演员表演汉调桄桄。汉中民间文化带有浓厚的秦、蜀、楚文化烙印,民间戏剧既有洋县秦腔,又有汉调桄桄,民歌既有带川味的镇巴民歌,又有兼具川甘味的山歌。 汉中藤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正在制作藤编工艺品。民间工艺不胜枚举,南郑藤编非遗技艺、宁强羌族刺绣久负盛名,龙江龙舞、协税社火更是深受大家喜爱。 采茶姑娘在阜川镇小河庙茶山采摘春茶。来汉中,怎么能不品茗?汉中近年来持续探索“茶产业+”,助力秦巴茶香“飘”向世界,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稳居陕西省第一,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产业,“汉中仙毫”公用品牌价值已达38.7亿元。 汉中市年出口外贸茶5560吨,远销东南亚、中亚、东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汉中面皮。来汉中,怎么能不尝美食?一方水土一方人,汉中美食兼具南北之味,有风味独特、雪白透亮的汉中面皮,有解腻清爽、历史悠久的菜豆腐,有独具特色、五味俱全的城固原公杂烩,有红润鲜嫩、咸淡适中的西乡牛肉干,还有色泽金黄、香酥可口的宁强核桃馍。 宁强核桃馍。 原公杂烩。 菜豆腐。 汉中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汉中市历史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汉中不仅仅历史悠久,而且自然景色也很秀美,这里是人们休闲旅游很不错的选择。 【石门栈道】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栈道凌空飞架于悬崖峭壁之上,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以其险、奇、雄著称于世。历史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出自这里。栈道蜿蜒曲折,山势险峻,风光秀丽,怪石嶙峋,水库碧波荡漾,群山环绕,鸟飞鱼戏。在这你可饱览湖光山色,尽享怡人美景。 【武侯祠】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勉县城西3公里处的108国道旁,是国内众多武侯祠当中建祠最早、且唯一由皇帝下诏修建的祠庙。祠庙建筑宏伟,规模宏大,亭台楼阁,遍布祠中。穿梭在古色古香的武侯祠,你可以在一砖一瓦间寻觅历史的足迹,感叹诸葛亮的传奇一生,体验三国文化魅力。 【古汉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汉中市汉台区东大街。古汉台曾是汉王刘邦驻跸汉中的行宫遗址,馆内有国之瑰宝“石门汉魏十三品”、褒斜古栈道、馆藏宗教造像艺术、汉中近代革命史迹、馆藏精品文物及书画临展等专题陈列展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参观。古汉台历经岁月沧桑,越发古朴雅致、静谧安详,时间仿佛凝固在望江楼阁的飞檐翘角上。假期时光不浪费,来古汉台不仅能感受古风古韵还能涨知识哦! 【拜将坛】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汉中市汉台区。拜将坛主体由南北分离的两座夯土台筑成。此坛是当年刘邦拜韩信为汉大将军,举行隆重的授印仪式时所筑。馆区内开辟有“天汉古韵—汉中历史文物展”、韩信生平事迹展、书画临展等专题展览。走进拜将坛,寻古揽胜,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让人流连忘返。<br> 【张骞纪念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汉中市城固县博望街道饶家营村。张骞墓坐北朝南,四周古柏参天,竹影婆娑。张骞墓已成为广大群众拜谒先贤、培养爱国情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景区内墓冢、石虎、石碑这些文物与当代仿古建筑融为一体,加之墓周围的千年古柏,使张骞墓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映成趣,独具韵味,颇受游客青睐。 诸葛古镇位于勉县武侯镇,景区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走在诸葛古镇的街巷中,做一个英雄梦,赴一场诸葛约,在这里放空思绪,梦回风云三国。诸葛古镇景点众多,你可以在诸葛湖边遥想当年“草船借箭”的生动场面;观看《出师表》实景演出,身临其境般领略汉风古韵的魅力;住一次清静幽雅的青舍客栈,感受家一般的温馨舒适……快和朋友们一起来一场三国文化之旅吧! 【天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北依巍峨秦岭,南俯汉中盆地,园内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历史厚重,集“奇、险、古、幽、秀”于一体。巍峨锦绣,山顶平坦如台;山势雄伟,陡峭险峻。天台山还享有“陕南第一名山”之美誉。走进汉中天台国家森林公园,雄伟峻秀的自然地貌,绚丽多彩的森林植被,奥妙罕见的天象奇观,悠远厚重的人文历史,总会给游人留下无尽的美好记忆! 【龙头山】最高海拔2336米,系米仓山山系。以奇石、云海、彩林、雾凇四绝著称,素有“天然氧吧”、“动植物基因库”之美誉。这里也形成了“春赏杜鹃夏避暑,秋观彩林冬滑雪”的四季旅游格局。 【青木川古镇】位于汉中宁强县西北角,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惊”之誉。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距南郑城区55公里,是集山景、林景、水景、石景、气候景观和田园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旅游区,被赞誉为“陕西最美的地方”,有“陕南九寨沟”之称。既赋青山之美,又具伊水之秀,它像一幅清丽的自然山水画,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来到充满灵气的黎坪,只一眼,你便会爱上它! 返回酒店吃早餐。 早餐后,队友们集结后前往青木川古镇游览。 到达青木川古镇的新街。这里街道宽敞,商铺林立。在新街的正中间,有一座高大的栖凤楼,矗立在十字路口之上,地位很像西安的钟楼。沿着楼梯,登临其上,周围街道的景象尽收眼底。 新街为近年修建,全部是现代建筑,弥漫着商业气息。穿过新界街,跨过廊桥以后,向南进入老街,这里才是真正的青木川古镇。一条长约800米的街道,依山傍水,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巨龙,所以也被称为“回龙场”。 青木川古镇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曾是入川的咽喉要道,有“一脚踏三省”之说,素有“鸡鸣三省”之誉。青木川古镇距汉中市197千米,距宁强县城115千米,西去九寨沟227千米,是关中、陕南、湖北前往九寨沟的捷径,宁强—青木川、青木川—青川县城两条公路使古镇与陕西省内及四川地区紧密相连。 青木川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古镇始建于明朝中叶,成型于清朝后期,鼎盛于民国年间。关于青木川这个名字的由来,传说是因为川道内有一棵巨大青木树而得名。 据粗略统计,青木川古镇留有古建筑房屋260间,大多采用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等艺术手法来装饰,做工精美,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民俗情趣。青木川古镇的建筑保存较好,其中以特色鲜明的魏辅唐大院最为显眼,青砖素瓦,雕梁画栋。 青木川古镇,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曾是羌汉杂居地区。明朝时,越来越多的人沿着河谷建房,并将其命名为草场坝,后来因为在镇子旁边修了一座寺庙——回龙寺,因此镇子又更名为回龙场,又经过国家的地名整体修改后将回龙场改名为永宁里;清同治年间称永宁里;民国时称凤凰乡;解放初期定为青木川。 青木川曾是入川的要道之一,秦蜀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边贸重镇。三国时期,邓艾攻蜀时部队曾入境南下。明末崇祯十年(1637年),闯王李自成义军由青木川过境入川占领青川县。清太平天国时期,兰大顺义军与官军曾在境内秦家垭鏖战。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民党军第1师、第64师曾驻扎青木川,企图入四川、甘肃阻挡北上抗日的工农红军。民国时期,政乱匪患,因地僻人杂,官府无力统治,当地的魏辅唐在镇里建立武装,政由己出,游离于政府管治。 1949年10月,胡宗南骑兵第二旅旅长吕继化率残部在青木川驻扎9天,企图利用自然地形负隅顽抗,在解放大军强大攻势下,宁强解放后,魏辅唐带队携枪投诚。1950年,人民解放军19军171团一个营驻军青木川,执行剿匪、保卫新政权任务。 县道309是贯穿青木川古镇的主干道,是镇区的基本道路骨架,与老街、新街等其他道路相连。青木川古镇的主街道以青石板铺成,街道宽度约6米。这种街道宽度的设定是出于功能需求考虑,路面宽度与建筑高度比例一般为1:1至1:3。 青木川古镇的街道和建筑按照山形地势呈现出“一”字形的布局,形成了独特的聚落空间。大多数建筑采用当地木材建造,少数使用石材或夯土墙。 栖凤楼立在古街中央,约三十米高,气势恢宏。一层为拱门式建筑,熙熙攘攘的行人可以从拱门下穿梭而过。 在拱门的旁侧有一个旋转楼梯,登临阁楼之上,可以俯瞰不同角度的青木川。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灯火渐次亮起,栖凤楼一排灯火辉煌,十分好看。 青木川古镇境内有两条河流:金溪河和玉泉坝河,前者起源于青木川自然保护区,流经全镇,最后注入白龙江;后者起源于甘肃省康县,流经广坪镇入川。 金溪河是青木川镇的主要河流,源自青木川自然保护区,贯穿全镇最终注入白龙江。沿着金溪河谷向北可通往甘肃省;向南可通过古栈道或水路进入四川境内。在回龙场下街,金溪河做了一个90度的大转弯,向南流入山谷。 新街的商铺都是仿古建筑。 有很多销售民族服装的店铺。 在新街的最里面是“魏氏庄园”。青木川,这座陕西最西边的小镇,发轫于明中叶,成型于清中后期,鼎盛于民国。青木川的繁荣鼎盛,正是青木川魏氏庄园的主人魏辅唐带动起来的。 青木川魏氏庄园建于民国时期,占地10亩左右,分老宅新宅两座,酷似北京的四合院,整个建筑呈轴对称图形。地面由白石灰、油黄泥、沙砾、桐油、糯米粥混合精工细做而成,光滑有弹性。 青木川魏氏庄园,老宅传统古朴,新宅融入了很多西方的建筑元素。两宅虽建筑风格不同,但都具有完整的防范体系:一层粮仓、水井、酒库、菜窖一应俱全;二层制高点上有暸望哨、射击孔。 这座庄园的主人是魏辅唐(1902—1952),乃当地民团团总和红帮大爷,曾经统治青木川长达20多年,被人称为“土皇帝”。院落的布局为传统四合院形式,中间是方形的天井,四周砖木建筑环绕,可谓是魏辅唐在青木川的“宫殿”了! 魏辅唐宅院(国保单位),位于距离老街不到一里路的魏家坝,由毗邻的老院子和新院子两套天井院子组成的“田”字型四合院。 四合院至少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正规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四合院中间是宽敞的庭院,庭院中植树栽花<br>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br> 四合院做为中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之一,并不是只有简单的"口"字形。“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后来又有了“田”字形的四进院落,很多深宅大户也会建些五进院落,六进院落。 魏氏老宅入口。 第一进院落的建筑有上下三层,第一层为卫队长和厨师们的住宿,大门的左右两侧为警卫室和门卫。拾阶而上,进入通往第二进院落的过道,这里好像是主人的会客场所,不仅空间很宽敞,而且摆放着桌椅。 主宅,匾额“西秦胜境”。魏辅堂是青木川首富大户,他擅长经营,办学、修路架桥、帮助贫困,善待商客,待人宽厚,支持革命,但在镇反运动中被定为恶霸土匪井被枪毙。后来经过复查,魏辅堂被认定为投程人员,不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进院落的建筑只有一层,正中间是佛堂和魏辅唐母亲的住处。据说,在旁边的偏房里,住着魏辅唐最宠爱的六姨太,他经常在给母亲请安后,偷偷溜进六姨太的房间。其他姨太都住在厢房,只有六姨太住在偏房,有人说:魏辅唐这样安排是为防止其他姨太嫉妒。 老宅传统古朴,雕梁画栋,高门槛,圆形雕窗。魏氏庄园新老两座大院天井、廊前,都是长达7米的青石而铺就的走廊,院落为前廊后厦的格局,精雕细刻的窗棂门楣。 魏辅唐(1902-1952),原名魏元贵,陕西省宁强县青木川魏家坝人,任过团总、区队长、自卫队长、宁强县独立自卫大队长、宁西人民自卫总队长、川陕甘联防办事处副主任等职。他在青木川独霸一方,且私藏武器,私种大烟,私设公堂,人称土皇帝。但魏又常行善举,这些,客观上对当时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 魏辅唐出生于1902年,排行老三,原名魏元贵,辅唐是他的字号。他出生的魏家,一贫如洗。8岁那年,魏辅唐过继给水槽沟的罗家。8岁入私塾,14岁辍学。继父罗文焕祖辈很发达,积累了不少财产、田地、宅物,但是继父嗜赌,很早就因吸食大烟折腾光了家屋田产,到魏辅唐过继,家里竟然无立足之地,一家人被迫搬到西沟的深山老林居住。 几年私塾之后,魏辅唐加入地方民团,任过团总、区团长、自卫队长、宁强县独立自卫大队长、宁西人民自卫总队长、川陕甘9县联防办事处副主任等职务,又是国民党、红帮大爷。统治青木川20多年,独霸专行,政由己出,人称“土皇帝”,为本县第一巨霸。 1924年,魏辅唐杀死青木川民团团总魏征先,取而代之,爬上统霸地位。1926年前后,魏多次接受县府征调,参加南山等地剿匪战斗,因功受赏,名声始震。而他也乘机从中夺得大批枪杆,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为巩固其统治把持地方权力,他不惜使用一切阴谋诡计和手段。 他自定王法,私设公堂,滥用酷刑,有敢冒犯,轻者罚款、挨打、逐出境外,重者杀头,置广大劳动人民于其剥削和奴役之下,不少劳苦民众为他棍棒刀枪下的冤魂。他贿赂勾结官府,武装包庇种植鸦片,苛重的烟税迫使许多农民倾家荡产,而他也得以大发横财,扩张实力。 魏统治青木川期间,大肆兼并土地,占有200多亩良田美地和大片耳山林木,侵吞几处祠堂、庙宇的房、地产。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光他自行制定征收的苛捐杂税就有8种之多。开办“辅友社”百货店、手工制革厂、“唐世盛”绸布店、“同济堂”中药铺等,垄断市场,牟取暴利。 魏利用民脂民膏、无偿劳动大兴土木,建有关各式房屋200多间。妻妾6人,穿绸挂缎,膏梁珍羞。生前就修起壮观的陵墓,过着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 魏为使富贵延绵,财源不断,曾征调农民兴修水利,开堰拾田;修建桥梁和道路,便利交通;兴办地方文化教育,网罗人才,组建戏班,创办私立辅仁中学;维持地方治安,稳定社会秩序。客观上对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1949年秋,魏接受国民党汉中十八绥靖区司令官曹日晖的使命,将原有武装扩编为“宁西人民自卫总队”,接军队团的编制,官兵达千余人,妄图负隅顽抗。但面临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和进步人士黎民党、刘甲三的策动,1950年1月29日,带所部300余人来县向人民政府和驻军缴械投诚,接受整编。 匾额“龙池烟云”。联曰:鸡叫一声应三省;凤展双翅翀九霄。柱头、楼梯、楼板、扶手全为木制,门前有鱼池花坛。 旧宅建于1929年,为魏辅唐住宅和处理公务的地方,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结构上采用传统形式,为典型中式建筑,由两进天井院子组成。 二进院都是三层带廊的木结构房子。二进院南房门联曰:飞凤桥横金溪水两岸景色美如画;回龙场连魏氏宅百年沧桑渺似烟。 站在二进院主宅台阶上拍的二进院东西房及南房。前后左右上下成对称图形,建筑材料为青瓦、青砖、青石,地面由方石条铺筑。 两宅虽建筑风格不同,但都具有完整的防范体系:一层粮仓、水井、酒库、菜窖一应俱全;二层制高点上有暸望哨、射击孔。 木雕是过去建筑物,民居宅院的屏风、窗棂、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民用品上必不可少的装饰物,魏氏庄园也是多处建筑和日常用品都用了木雕装饰。 这里的建筑很精致,宽前檐,悬山顶,铺灰瓦。窗棂和门楣雕刻得非常精美,院落四角摆放着半圆形的石雕水缸,不仅美化了环境,也起到防火的作用,被称为“太平池”。 也有些是长方形的水缸,表面长满了绿苔。 木制建筑少不了柱础石,这些石雕都雕刻的很生动。柱础石是我国建筑石构件的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就是柱子下面所安放的基石,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奠基石,在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对防止建筑物塌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柱础石的应用,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是从另一侧面反映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一个缩影,是几千年建筑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闪光点。 柱础有鼓型、瓜型、花瓶型、宫灯型、六锤型、须弥座型等多种式样。据宋《营造法式》第三卷记载:“柱础,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礩,三曰舄,四曰踬,五曰磩,六曰磉,今谓之石碇。” 柱础是承受房屋立柱压力的垫基石,古代工匠为使落地立柱不受潮湿而腐烂,在柱脚上垫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相对的防潮作用。凡木架结构的房屋,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因此,中国古代对础石的使用十分重视。 柱础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基本的构件,因机能上的需求而产生,当其发展成熟后,逐渐形成了柱子的收头,使单调平直的柱身,产生视觉上之变化。宋、元以前比较讲究柱础的雕刻,有莲瓣、蟠龙等,以后则多为素平“鼓镜”,但民间建筑花样很多。 后人逐渐将柱础演化为带有美观功能的装饰,特别安在正厅檐廊下的几只柱础,犹如人的眉目,不仅造型各异,并雕刻各式精致图案,成为艺术珍品,正面烘托房屋构筑规格高雅和装饰豪华。所以,柱础造型的演变,从另一侧面反映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一个缩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建筑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闪光点。 在古建筑中,石雕门墩常常被视为建筑的点睛之笔。它们通常被放置在门口两侧或者门前的台阶上,不仅起到了支撑和稳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们通过雕刻的艺术手法,让整个建筑增添了灵动和气息。<br> 石雕门墩,是建筑中常见但又不容忽视的一道风景线。它们不仅仅是建筑物的支撑物,更是艺术与工艺的结合体,展示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1932年,在老宅的西侧,修建了一座新宅, 中间有小门相通,将两个独立的宅子连成一个田字形的整体。新宅主体参考老宅的风格,但是融入很多西方的元素,并且拥有完整的防范体系:一层为粮仓、水井、酒库、菜窖等,二层有暸望哨、射击孔、警卫室,弹药库等。 这里正中间是魏辅唐的住所和书房,周围是环绕一周的房间为办公地,接待贵宾和处理日常事务都在此。据说,魏辅唐曾经在这里接待过胡宗南。 魏辅唐是青木川魏家坝人,身体肥胖,门牙龇露,目光逼人,勇猛好斗。民国十五年(1926)前后,他接受政府征调,参加巢匪的战斗,乘机夺得大量枪杆,形成了自己的武装。 他统治青木川期间,兼并良田、房屋和地产,巧立名目,横征暴敛。但是,他也曾兴修水利、桥梁和道路,维持地方治安,稳定社会秩序,兴办文化教育。当地人评价魏辅唐:“这个人有多好就有多坏!” 1950年,他向人民解放军投降。1952年4月27日,宁强县人民法院以“恶霸杀人反革命罪”判处其死刑。1982年平反,定为开明绅士,在青木川立碑。是非功过,已成云烟,在魏氏庄园里依然可以看到当时的轿子、汽车和枪支弹药,但是他们的主人已经不在了! 会议室内悬挂着孙中山像和国民政府旗和国民党党旗。 二楼的过道十分狭窄。 宁羌县青木川民团自卫队。 供奉着武关公雕像。 一进院的单檐四坡砖影壁。 离开魏氏庄园。 入口的石狮子,雕刻的十分凶猛,展示着主人的霸气。 青木苑,也是青木川景区管委会。 青木川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隶属陕西省汉中地区宁强县,位于陕西西南角,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因川道中有一棵古青木树而得名,因魏辅堂和古建筑而名声大振。青木川发轫于明中叶,成型于清中后期,鼎盛于民国,是羌汉杂居地区。先后称草场坝、回龙寺、回龙场、永宁里、凤凰乡、青木川。 青木川镇古建筑主要以回龙场街为主。该街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总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保存度达80%,后街下半部遭水冲坏,自清咸丰以来陆续修建,民国年间青木川一一魏姓人也进行了维修,并建有3处魏氏住宅和遗留其倡办的中学一所,总面积达8500平方米,保存度85%。街道建筑自下而上蜿蜒沿伸866米,宽4米。 金溪河绕着古镇转了个弯,古街被河拉成了弧形。形似一条卧龙,现留有古朴独特,雕梁画栋,风格典雅,古建筑房屋260间,是不可再造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街上近百户人家的房子大都是四合院,二进二出的两层结构,建筑风格有明清时期的旱船式,也有西方教堂式。 古街上近百户人家的房子大多都是四合院,雕梁画栋,四水归堂,二进二出的两层结构,建筑风格有明清时期的旱船屋,也有西方建筑元素,魏辅唐统治时期,这里是繁华的集贸市场,烟馆、茶馆、宾馆、酒楼、饭店,应有尽有,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唐世盛、辅友社、辅仁剧社、荣盛魁、荣盛昌等商业文化机构场所都在这条街上。 回龙场老街的整体性较强,整条古街呈现出“平盘端凳,雕窗扇门,院落集中,四水归堂”的格局。青石板的老街宽约4米,从回龙场中间穿过,房屋沿老街的两边排开,大多是两层街面,从南边开始,沿着金溪河依次分为下街、中街、和上街三个部分,老街的两端分别连接着进四川省的青姚公路(向西约25千米到达广元市青川县姚渡镇)和前往汉中的广青公路(接阳广公路至宁强上高速),整个老街保存度达到80%,格局样式整齐一致。 下街还存有魏辅唐大哥魏元成的荣盛昌,该建筑翘檐雕梁,有完好的檐挡瓦、木雕柱础、雕花门扇,从破旧窗格内还依稀可见戏文图谱。荣盛昌建于清末民初,是当时青木川的百货公司,除主营日常小百货外,还经营时髦新鲜的先进外来物品,如印度产“鹰牌”洋油(煤油)、洋胰子(香皂)等。土改时院子的一半分给了贫农,一半留给了他的后人,至今居住有魏氏后代。 中街部分曾经是青木川政治和交通的枢纽区域。这个区域有联系青木川古镇南北两岸的飞凤桥,有辅友社,和它旁边的“洋房子”——唐世盛,以及青木川地标性建筑——“旱船房”荣盛魁。 唐世盛是20世纪40年代魏辅唐为发展青木川的商业经济,而修建的商品贸易货栈,最早作为魏辅唐的绸缎商号,后来作为接待站,招待官府来人。辅友社原是钱庄,印发银票,在陕甘川一带流通,它放贷款的主要对象是当地农民,用于经商、置业和农事生产。辅友社和唐世盛大院前面相连,后院相通,是对外经济交与活动的中心。 上街从古镇的历史发展来看,应该是整个回龙场老街的延续,此部分主要分布着是整齐的居住院落和一些小商店(主要是利用门面房),小商店都是出售的都是居民日常生活常用的物品,这里的建筑显得更加整齐,规模更加大。 青木川是一个“土匪”也懂文化的地方,过了青木苑继续前行就是辅仁中学。在青木川,似乎无论你走到哪、看到哪、听到哪,魏辅唐和叶广芩都是两个绕不开的人物:他们一个是七十年前雄霸陕甘川、声名震三边的“土匪”,一个是二十年前情系秦巴山、妙笔写出《青木川》的当代著名女作家。有人说,青木川是一个最有故事,最有味道的古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虽然时隔半个世纪,两个从未谋面的人却因长篇小说《青木川》的问世,使这个千年古镇远近闻名;又因由此改编的影视剧《一代枭雄》,使历史人物魏辅唐(小说中叫魏富堂)家喻户晓,并由此再现了魏辅唐亦匪亦绅、亦武亦文、亦恶亦善的五十载传奇人生。 解放前,宁西青木川的辅仁中学在陕、甘、川毗邻之地,小有名气。周边县的达官显贵、发财人家的孩子,多来此校读书。辅仁中学,始建于1912年,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是一所私立学校。辅仁中学由魏辅唐长兄魏元臣捐献土地50亩,于1947年竣工落成,初始由魏辅唐担任校长,后聘请宁强籍人刘甲三为校长。1989年9月,辅仁中学礼堂两边的教室被拆除新建。 青木川重视文化教育,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之前,就已有了尊孔兴学的文庙。赵家坝曾出了一个进士,在朝为官。其后世子孙,多有廪生、庠生之类。清朝道光年,魏姓人名可式,据说也中了进士,其后尚有什么屠举人等,可谓人才辈出。民国初,魏辅唐在篡夺了青木川团总这把交椅后,在周边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势力日渐做大,终在陕甘川毗邻之地,称王称霸。在他经济实力与武装势力渐成气候之后,又大兴善举。首先重视的是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 他于民国三十年前后,筹集资金,请人设计、规划、修建了青木川辅仁中学。聘请宁强籍社会名人刘甲三为校长(大学毕业),魏辅唐自任名誉校长,并从四川、甘肃、陕西汉中等地,骋请来几位高学历的教师。开设数、理、化、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这在当时的宁强县周边地区,也算得上是一所一流的新中学了。 辅仁中学开办后,周边省份那些有钱、有势人家的孩子,皆前来读书。这所学校不负众望,教学质量还真给魏辅唐长脸,竟考出去十多名大学生,青木川当地学生徐种德就是其中之一。因其家贫,在成都大学读书时,还得到魏大人的慷慨资助。 魏辅唐建了这所辅仁中学之后,在抓教育上你还真得佩服人家,“粗人”自有他粗的办法(他自定的政策)。学生不来上学,找家长;来的学生没学好,找老师。连街上那些杀猪卖肉的刀儿匠,开场第一刀,先给学校老师送(三斤以上肉)。他这个名誉校长,还经常抽时间到学校去坐一会儿,听校长汇报,现场办公,有问题决不拖延。这些措施,有效保证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与秩序。 至宁强解放,辅仁中学共招收过三期学生,但均未及毕业。但这些受过新式教育的学生,许多人后来卓有建树。魏辅唐出资送许多优秀学生到汉中、武汉、重庆、成都的中学或大学深造。 青木川古镇作为中国最奇特的古镇,它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一条街横跨了三个省份,这让想环游中国的人离愿望实现近了不少。当你一只脚踩在青木川古镇,就相当于一次去了三个省,这在所有古镇中可是独一份。很多人就是冲着这个独一无二的特点才去的。<br> 青木川古镇被一条河流一分为二的分成了老街和新街。老街和新街的连接是一座飞凤桥。走太久想要休息一会,那就去飞凤桥上坐一坐。看着古镇屋舍,听着流水潺潺,吹着阵阵河风,再舒适不过了。 走过飞凤桥便是老街。弯弯曲曲的老街就像一条盘桓的龙在回头观望,所以当地人给它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回龙场。解放前,一直有魏辅堂掌权管理。他根据回龙场老街的地形特征把这里进行了重新规划,使得这条街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整条街道随着河流形态呈s形。回龙场的许多建筑在汶川地震的时候遭到了破坏,后来重新修葺,才得以恢复如初。 飞凤桥前身是魏辅唐出资建造的“济川桥”,1952年夏天,一场特大的洪水把“济川桥”冲断,到1957年,政府筹集资金,在原址上重新建造了遮风避雨的木板廊桥,取名“风雨桥”,45年后风雨桥再次重修,建成了今天的仿古水泥桥,并更名为“飞凤桥”。 【荣盛魁】屋顶部分如同乌篷船一样,这使得它成为青木川地标性建筑,它可是青木川的标志建筑。因其外形像是一艘大船,又建在陆地上,故而得名“旱船房”,是中国国内极为少见的船型建筑物,是青木川古镇内的民国青楼。 荣盛魁,是魏辅唐二哥魏元富的产业,是当年三省边界有名的休闲娱乐休闲场所,主要对象是外来客商,目的是为了将他们长期留下来,使他们在这里享受消费。 荣盛魁,建筑三级逐渐封顶,里面是层层包厢,各有级别门号。这些包厢是仿照轮船的格局、船舱的等级排列的,它旁边的阶梯直通向辅仁中学。 屋内共有三楼,每层设若干包厢,仿照轮船的船舱等级排列,主要服务于富甲商贾,是民国时期三省边界有名的休闲娱乐场所,里面雕梁画柱、香榻玉帛,设施应有尽有、极其奢华。 很多游客经过时会问里面是什么?检票的工作人员似乎不好意思,称它是民国的“宾馆”、“酒店”,但其实荣盛魁就是“青楼”、“红楼”,俗称“妓院”。 毫不夸张,荣盛魁可以说是青木川古镇的网红景点,里面的三层花灯真的非常壮观!其他地方几乎找不到相同的景观,独一无二,值得一看! 屋内的房间真的都很小,摆设也很简陋,基本标配就是一床、一椅、一海报、一梳妆台,千篇一律,看点不多,和影视剧中的呈现可谓毫不相干。 唐世盛(洋房子),曾在川陕甘一带被往来的人视为奇观,这座房子是当年宁强全县乃至三省交界地带最先用砖木结构建造的建筑。洋房子原有四层,顶层被雷击后拆除。建筑外观上有石拱圆门和圆顶窗,有古罗马式建筑风格,里边是四水到堂一颗印的中式四合院落,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故享有“洋房子”的称谓。 房屋的宅基是工匠们用錾打锤敲斩断石岩开凿的,檐后阴沟、水井、七级石阶的斧凿痕迹现在还依稀可见。房屋坐落在长大的“Z”字形石基上,用砖砌数丈高的门墙、方柱分割五间,木楼三层。两侧建有盘鳌坐脊的高楼,与中间“纱帽头”恰成一高耸入云的“山”字形。迎门有石刻联:“深院风和燕雀相贺,高斋日丽麟凤时来”。<br> 唐世盛门坎的石条外圆内方,象征容纳天地;高大的木门安有铜环推动。门上面二层的壁匾中书有“复兴之声”,两旁有魏辅唐为抗战捐款的简叙和县长吴伯森题赠的时间。三层有泥塑浮雕“鹿鹤同春”图。四层在“纱帽头”外塑增福财神、内塑魁星点斗两尊神像,留有两个龙头,张口向外排水。整个墙上或雕或塑的人物、字画、花草、鸟兽皆分类用彩料涂染。各楼窗户洞开,摆布整齐。 院内窗户门楣采用古典装饰,楼道走廊曲栏回绕,正厅两窗中间用大圆板木刻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杜牧《清明》两诗,舟帆江水、牧童杏花的雕工非常精细,惟妙惟肖,极富诗情画意。院中高悬五道金字大匾,汉中专员魏席儒亲书“履道崇仁”、“国栋家梁”;县长王孟周赠“望重乡里”;刘凤文赠“崇文尚武”;王慕曾赠“功在千秋”。 院中两口大石缸注水养鱼,缸正面皆刻“太平池”三字,背面刻“鱼龙变化”和“鸟语花香”,侧刻陶渊明的诗句及打造时间。石缸是防火的安全设备,碉楼是用来应变架设机枪的。 青木川古镇保留至今的烟馆,许多建筑细节令人咂舌!百年前的青木川烟馆,一代枭雄魏辅堂虽然为青木川修建道路、学校等做了不少好事,同时青木川古镇的烟馆和青楼也是他主持修建的。 魏辅堂,让全镇人民签字保证不抽大烟,却不限制外乡的人来到青木川烟馆逍遥。到底该如何评价魏辅堂其人呢?据说民国时期青木川古镇有好几处烟馆,保留至今对外展出的只有老街上这一座了。<br> 里面展出了当年抽大烟的长铺、烟具,墙上张贴着民国时期的广告海报,穿着旗袍的美女手抱琵琶,发黄的纸张上流动着岁月的变迁。<br> 烟馆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处是房屋内有一块山石嵌在墙壁上,魏辅堂当时建烟馆时想挖开这块山石,无奈石头太硬,怎么也凿不掉。风水师傅告诉他,这半块山石寓意“半壁江山”,就此保留最佳,于是便有了墙在山石上的奇景。 在烟馆楼上走廊外,可以从四合形状的天井望向现在的观景台,这也是有意而为之。民国时期,魏辅堂派人在山顶望风,如果有外地土匪或警卫要进入青木川,就会第一时间在山顶发出信号,给他通风报信。 参观烟馆下楼时,看见一位体态优雅的女子正在下楼,红旗袍聘聘婷婷,放佛将时间拉回上个世纪。 回龙阁是当地修建的观景平台,建在山腰之中,可以一览古镇的风貌。楼梯不长,脚力足够的话,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上去。站在观景平台,整个古镇的样子一览无余。 一座城,温暖一代人。在古老的三秦大地上,曾上演过多少出历史的悲喜剧。抹去岁月的风尘,古镇老城依然清醇。古镇,盛着青砖黛瓦的语言,装着沧海桑田的呐喊,承载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神韵,挑逗着每一根躁动的神经。 当久居尘嚣的人们置身其中时,便会惊讶于无情的岁月却洗涤出这样一个动人的结果:蜿蜒曲折的石板路、杨柳树撒落的层层浓荫与清新的微风一起,都宠辱不惊、安逸地活在自己的本分里,一切都那般的清幽弥漫! 青木川,让你不得不感叹:原来,小桥流水人家不再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还有生活在这里无拘安逸的人们,曾经也许辉煌,斯人已去,淳朴而憨厚,是至恒不变得动人调调,洋溢着人性最原始的圣洁意韵。 徜徉在山水间,闻花香,赏美景,听鸟鸣,循着歌声重新搜寻世外桃源的踪迹,踏着足迹重新找回宁静致远的悠闲,用心体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生不息的延传。 很有历史感的老照片。 古镇依河而建,像一弯明月,在群山的怀抱之中。山间云雾缭绕,好似人间仙境。我站在这里许久,一边畅饮着山间新鲜的空气。一边欣赏着世外桃源般的美景。 左侧的古镇古朴宁静,右侧新开发的古城新街热闹非凡。总之,在青木川,总能找到不同的体验,收获不一样的感受。 返回古镇入口,队友集结后赶往官鹅沟入住。